第379章 大军调动惊大明,朱瞻基欲趁机行动(1 / 1)

加入書籤

大明,皇宫。

天气正好,朱瞻基身旁的太监与宫女却是在忙碌着给大明的皇帝换新衣,做梳妆。

因为就在前一刻,朱瞻基正在殿内和身边的宦官斗着蛐蛐,好不开心。

就在这时,一宦官匆匆走入。

“皇上,杨首辅与次辅他们已经来到大殿。”

“这么快?给他们上茶,让他们等一等。”

朱瞻基一脸沉重,显然是有大事在召集几人。

忙碌了一会,当今大明皇后孙若微走了进来,亲自给朱瞻基梳妆。

“皇上,太后似乎也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斗蛐蛐的事情,也知道了,太后极为不满。”

“唉,娘也是,在宫内好好享受不好吗?

这事先这样吧,你也多帮娘分担分担,如今娘年纪有些大了,让她多休息休息,若是乏了,陪着娘四处走走,也可以出宫看看。”

朱瞻基眉头一皱,显得有些不耐。

孙若微则听得一喜,手上的动作更快。

“我知道了,待会我就去找娘,不过娘似乎不喜我,几次去陪她,都被说教了。

我自从成为皇后,已经在努力的做好皇后这个位置该做的事情了,就是不知道哪里惹得娘不高兴。

不管我怎么做,娘对我总是不满。”

趁着梳妆的间隙,孙若微朝着朱瞻基大倒苦水。

一直到梳妆完成,朱瞻基看向委屈的孙若微,心头一叹,将其抱在怀里片刻,才松开。

“这件事我过后来处理,你多陪陪娘,带她散散心。

如今娘的情绪有些不稳定,后宫与内廷事务又多,应该是牵扯了精力。

等我处理好这件事,再来谈这事,到时让你管理后宫与内廷事务,为娘好好分担分担,你也要做好准备。”

“嗯,我知道了,一定帮着娘好好分担宫内诸事。”

孙若微总算是破涕为笑,心头更是兴奋无比。

她等了许久,不就是等着朱瞻基的这番话吗?不就是等着真正的母仪天下吗?

朱瞻基并没有去想那么多,匆匆离开,来到大殿内。

杨士奇等人看着朱瞻基到来,纷纷起身。

“参见皇上。”

朱瞻基挥挥手,示意几人起身,来到龙椅坐下。

看着几人,朱瞻基当即说道:“这次叫你们来,是有大事发生。

大汉又要准备出兵了,这次集中了数十万军,根据传来的消息,汉王要准备泰西之地,也就是大汉那边所说的欧洲用兵。

且大汉在帖木儿帝国的战事已经结束,大汉的大军陈兵欧洲边境,大汉之内也调动了五十万军左右,正在向着欧洲那边集结。

这样一来,大汉集中了近百万军,意图征伐欧洲。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们以为,我们该怎么做?”

朱瞻基得到的消息,其实也并不准确。

朱高煦此次总共所调动的大军,也不过才四十八万。

只不过超过十万军,没有内部高层的情报,谁又能够分辨出来究竟多少呢?

起码在朱瞻基眼中,朱高煦这次的用兵,起码将大汉的可用之兵全部集结了。

正是因为这样,朱瞻基才心急火燎的召集杨士奇等人。

实在是他也想要在这个时间做一些事,但具体做什么事,他也没有什么想法。

但要是不做事,他又极为不安与后悔。

毕竟这次朱高煦难得将大汉的大军全部调用了,以后可再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还有那片欧洲之地,究竟是不是好地方,大明也要不要出兵,也是这次他想要商量的。

在朱瞻基看来,能够让朱高煦这样劳师远征,这样兴师动众的去征伐那片地方,那片地方肯定有什么独到之处,不然怎么让朱高煦这么看重,且不惜一切?

杨士奇等人听到朱瞻基的话语,纷纷一震,神情惊骇。

大汉居然调动了近百万军?大汉有百万军?!

他们所关注的,已经不是大汉是否出兵欧洲了,而是朱高煦居然有着近百万军,这是他们每个人都完全没有想到的。

在他们原本的预估里,朱高煦的大汉国能够有着三十到四十万大军,就已经是不少了。

且加上大汉连年征战,四十万的预估,已经是他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极限了。

现在告诉他们大汉有近百万军?

直接让所有人的信念都有些崩塌。

“皇上,汉王发兵百万出兵欧洲,可属实?汉王的大汉国,真的有百万大军吗?”

所有人紧紧看着朱瞻基,他们很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实在是这个兵力,他们始终认为太过于离谱。

大汉有多少人他们确实不清楚,但根据几次的人口迁移,以及之前郑和下西洋时得到的外面那些地方的资料,他们可以大致预估。

人口绝对在大明之下,但却是有着这么多的大军,可能吗?

朱瞻基闻言,皱眉道:“这个消息并没有完全探明,在大汉的锦衣卫,之前都被大汉所揪出,后面虽然有派出,但大部分依旧没有逃过大汉的监视,过去就出了问题。

这些兵力,是根据在大汉经商的人,以及艰难潜伏下来的锦衣卫通过大汉的物资调集,官府发文,以及在途中遇到大汉大军集结所推论出来的。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次起码动用了三十万大军。

再加上大汉国在帖木儿战场的大军,五十万左右,怎么也有。

现在你们想想,若是大汉与欧洲打起来,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朱瞻基并没有去纠结这个问题,反正如今朱高煦的大军都基本集中在欧洲边地,对他而言,这就足够了。

他更想知道的,是接下来他们应该做什么。

杨士奇等人听到这里,心头依旧震撼。

至少五十万大军,朱瞻基既然说出来,那基本是可以确定的了。

这还是朱高煦所能调动远征的大军,而在大汉各地,依旧还有大军,那么大汉的总兵,岂不是已经在六十万以上了?

虽然不到百万,差得也有一段距离,但这个数量,依旧让他们心惊无比。

大汉的火器本来就已经领先于大明了,现在大军又是这个数量,不比大明低,这足以证明朱高煦大汉国的强大。

与此同时,也更加让他们担心忧虑,充满了担忧。

朱高煦的大汉实力越强,他们越是难受,也不想接受这个局面。

良久,几人控制住心绪,不再去想,开始思考起朱瞻基召集他们的用意。

尽管朱瞻基没有明说,但作为曾经东宫的心腹,他们也知道了朱瞻基想要做什么。

几人思考一会,杨士奇率先开口。

“皇上,欧洲之地如何,臣等所知并不多,以往的资料之中所能参考的,也并不多。

但有一点,那就是欧洲距离大明遥远,若是我们想要对欧洲有什么想法,如今恐怕需要借道汉王的藩地。

且远征,对大明而言极为不利,除非我们能够有着海路的支撑。

臣认为,汉王与欧洲之间的战事,大明可以不用参与。

但如今汉王集中大汉所能调动的大军去征伐欧洲,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机会。”

“嗯?详细说来。”

朱瞻基听到这里,顿时来了极大的兴趣。

他确实不怎么想征伐欧洲,毕竟太远,对那个地方,他是真没有什么兴趣。

相较于欧洲,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得到大汉的那些地方,这在他看来,才是最为重要的。

但大汉的实力,又极为强大,他一直隐忍没有动手,所担心的,不就是怕打不过朱高煦吗?

但凡他有把握,恐怕早就已经将大汉的那些地方全部真正纳入大明的实控之地了,哪里会等到现在?

尽管他很想,但朱瞻基还是有理智的,并没有失智。

杨士奇说到这里,神情无比严肃且郑重。

“皇上,既然如今汉王接下来要对欧洲用兵,且调集了大汉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大军,那便说明,大汉国必然空虚,这正是臣所说的机会。”

“话虽如此,但我们这里只要动兵,汉王必然会放弃欧洲之地率军返回。

且最为重要的是,大汉如今的实力,到底如何?

若是我们到时无法第一时间打入大汉之内,面临的后果极为严峻,也无法制定作战策略。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弄清楚大汉国的实力,究竟到了哪一步。”

朱瞻基很是冷静,并没有因为杨士奇说的这些而激动。

如今的他,也不是曾经了。

尽管杨士奇所说的是他内心深处所想的,而如今也确实是一个机会,但他更加清楚,不摸透朱高煦的大军究竟是什么战力,下一步根本难以展开。

这时,杨溥随即出声。

“皇上,其实趁着汉王正在调动大军之际,确实是一个难得机会。

而想要知道汉王大汉国的实力究竟如何,试一试,便可知晓。”

“怎么试?”

朱瞻基眉头一皱,在没有彻底摸清楚大汉的实力前,他是真的不愿意与大汉打起来。

因为一旦打起来,他很清楚,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一直打下去。

要么最终他成为下一个朱允炆,要么就是朱高煦被他彻底镇压。

但问题又回到了刚才他所想的,要是他有把握,还会等到现在?还需要杨溥来提醒他?

现在他很期待杨溥说的这个试一试,到底该怎么试。

毕竟这个问题,他相信杨溥等人也非常清楚,也不会跟他说什么直接出兵大汉。

要不然,这些人会在他面前沉寂这么久?

但凡他们都有把握,哪怕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些人也早就劝他出兵了,根本不会等到现在。

杨溥却是一笑,说道:“皇上,如今我们帮了朝鲜不少,是时候该让朝鲜出出力了。

可以调集奴儿干都司与辽东都司兵马,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朝鲜,让朝鲜对大汉国的平东、安东、定东三省出兵。

同时我们可以派出一部份大军,扮作朝鲜军,以及向朝鲜支援一部分火器。

如此一来,大汉国的实力自然可以探明,且这是朝鲜与汉王之间的冲突,与大明,没有任何关联。

只要大明没有实际参与,汉王纵然知道朝鲜是碍于大明而做出这样的事,也没有任何理由。

通过这样的方式看清汉王大汉国的实力后,待汉王与欧洲诸国开战,到时可以趁机做出决策,以解决大明之患。”

朱瞻基听着杨溥所说的话语,顿时眼前一亮。

如今朝鲜国的实力虽然也有一些,但比起大明,那可就差了不止一点。

而用朝鲜去试探大汉,在他看来,都不用派军去假扮朝鲜军,只需要支援一些火器,提升朝鲜的实力,就能够达到目的。

只要弄清楚大汉的实力,接下来要怎么,该做到什么地步,他也能有一个底。

大明与大汉一直没有爆发过任何冲突,彼此不知彼此的实力,这次正好可以彻底试探出来。

想着这些,朱瞻基心头尤为心动。

在他看来,这次是大明,是他极为难得的机会。

但凡朱高煦不集中大军去征伐欧洲,他都只能被迫继续等。

现在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朱瞻基是真的不愿意错过。

看着杨士奇等人纷纷附和,朱瞻基也不再犹豫。

“此事便这样定下,杨溥,由你来全权负责。

一定要让朝鲜国尽快对大汉的平东、定东、安东之地动手。

若不然,将会错过这个极佳的机会!”

朱瞻基丝毫不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让朱高煦停下征伐欧洲。

现在大汉的大军都已经调集过去了,外面也都已经出了消息,如今朱高煦是属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朝鲜国哪怕用兵,对朱高煦而言也不过是一场小意外,对欧洲的征伐,最终还是会进行到底的。

朱瞻基与杨士奇等人又商议了许久,最终才将这件事秘密定下。

商议完成,所有人都在期待。

毕竟用朝鲜国来试探大汉,大明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小,对大明并没有多少损失,怎么能够让他们不高兴。

要是朱高煦因此恼怒,想要出兵也是对朝鲜出兵,他们还可以居中调停,为大明争取好处,这可是好事。

真要到了朝鲜顶不住的时候,大明还可以趁机出兵,直接拿下朝鲜国,让朱高煦白白做嫁衣。

反正不管怎么发展,都是对大明有利。

且他们好奇大汉的实力究竟如何,已经好奇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终于要揭晓了。

以往他们对朱高煦的大汉国一直束手束脚,就是因为不清楚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差距到底多大,使得他们没有任何把握,只能放任朱高煦的大汉国不断扩张。

这次只要弄清楚,加上朱高煦远征欧洲,将是他们彻底解决朱高煦这个隐患的绝佳时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