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请苍天,辨忠奸!请太宗,看大明!(1 / 1)

加入書籤

朱瞻基看着众人,神情坚定,目光坚毅。

这件事,其实他早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决定。

也先对大明,对他而言,终究只是小疾,惟有朱高煦,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

为了解决一个也先,让他放下对大汉的用兵?

尤其是这三人居然还要他停兵,还要告知大汉,这是在让他等着朱高煦率领大军回来吗?

如今他对大汉出兵,就是在趁着大汉主力大军都被朱高煦带去征伐欧洲诸国了的这个机会,他要是停下,这不是在给朱高煦反扑的机会?

蹇义、周忱、夏元吉三人的提议,无疑是在将他架在火上烤,他对这三人,可谓是真的有些恨了。

蹇义与夏元吉是永乐重臣,他也知道两人的能力,不得不重用。

周忱可是他后面提拔起来的,居然也这样做,而且还是最先反驳的人,可是让他很不好受。

尤其是还用为朱棣报仇雪恨来威胁,他是不想为朱棣报仇雪恨吗?

他只是想要先解决大汉,只要先解决朱高煦,这些事他自然会做,又何必这般。

蹇义、周忱、夏元吉三人听着朱瞻基这样的话语,瞪大双眼看着朱瞻基,心头满是不可置信。

他们犹记得,当初还是太孙的朱瞻基,可不是如今这个样子的。

现在也先都已经打入大明了,东蒙古都司都已经损失一半了,朱瞻基竟然还想着先讨伐朱高煦的大汉。

周忱正准备继续劝谏,蹇义一把拉住,周忱正一脸不解,随即蹇义自己站出。

蹇义这么做,也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已经是老臣了,但周忱还年轻,他不想让周忱出什么事。

朱瞻基的怒火,他抗得下,但周忱可就不一定了。

“皇上,攘外当先安内,也得分时候,若是也先只在边地,没有侵入大明之地,皇上要这样做,臣无话可说。

但现在也先打入大明,东蒙古都司多个卫所集体叛变,投降也先,现在东蒙古都司余下之地人心惶惶,西蒙古都司也必然人心惶惶,人心思乱。

如此前提之下,当先平定也先,让东、西蒙古都司安定,才是最为紧要之事。

皇上只是让东蒙古都司之军构筑防线,抵挡也先,可皇上之前将两大蒙古都司之军撤离,现在本就人心骚乱之下,如何能够抵御也先?

那些还没有叛乱的人,都在等着朝廷调兵,等着皇上的下一步动作,若是放任,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太宗皇帝付出诸多心血,在两大蒙古都司停留数年,只为让两地成为大明疆域。

皇上已经停止了太宗皇帝诸多政策,已经停下开发,那里的人,还没有真正归附大明,那里的人,如今还经不起任何的考验。

当今做法,这是在将那些人往也先那里逼。

他们本就是瓦剌与鞑靼余民,在没有真正归附大明之下,肯定会有人暗通也先。

朝廷若是不拿出坚决的态度,一旦对那里不管不顾,一旦两大蒙古都司反复,再被也先所得,当初太宗皇帝所付出的所有心血,都将毁于一旦啊,皇上!”

蹇义义正言辞的一番话,直接让朱瞻基脸色都有些红。

这不是羞愧,这是被蹇义给气的。

蹇义就差指着他鼻头说他背祖忘典,不忠不孝了。

尤其是蹇义一直渲染着他若是坚持己见去做,东、西蒙古都司都会丢失,会让朱棣的心血白费,会让大明以往所有的付出付之一炬,朱瞻基就怎么也无法平静。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说得够清楚了。

他有说过不去管也先吗?他有说过将两个蒙古都司之地送给也先吗?

他说的是先解决大汉,再来解决也先,因为朱高煦的威胁比也先大得多。

这个人,他是听不懂吗?!

对这个提议,朱瞻基是打心眼里的抗拒。

一旦这次无法解决朱高煦的大汉,他即便是将也先杀了,给朱棣报仇雪恨,又有什么用?

到时朱高煦率领大军返回,直接发起靖难,他若是败了,他会死,江山会被朱高煦夺去,到时他就是亡国之君。

所以,如今他灭了也先又有什么用?

也先再怎么样,顶多也是不过恢复往日,根本无力倾覆大明江山社稷。

哪怕就是恢复往日,只要大明腾出手来,一样可以收拾也先。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又何必去着急的对付也先?

这一刻,朱瞻基对蹇义,是真的产生了杀心,却又只能死死的克制着。

朱瞻基也很清楚,他不能在这件事上杀蹇义,不然朝廷也会出现动乱,人心不稳。

就在朱瞻基气急之时,杨士奇严厉的声音传了出来。

“蹇次辅,请你不要忘了,皇上从未说过不管也先之言,如今只是要先解决叛贼大汉,才能解决也先。

若按照蹇次辅之言,现在朝廷抽调大军前去平定也先,将东、西蒙古都司稳定。

那么一旦汉王率领大军从欧洲诸国归来,起兵靖难,到时社稷倾覆,皇上又该如何自处?还是说蹇次辅到时能够让汉王退兵,独留自己任由朝廷处理?

更请蹇次辅不要忘了,朝鲜战场,汉军不过十万,却是将大明与朝鲜近三十万军无法阻挡。

而在欧洲诸国,大汉可是还有着至少五十万的主力大军。

一旦回来,大明到时,该如何抵挡?

你如今这般说辞,是想用皇上的性命,以及大明的江山社稷,换你自己一世清名吗?

枉皇上如此重用于你,让你为内阁次辅,你便是这般为皇上、为朝廷的吗?

我看你不是为了皇上与朝廷,不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你是为了汉王,你想要让打回来吗!”

杨士奇说完,杨荣、黄淮等人纷纷跟上,只以朱高煦会打回大明,大明江山社稷会覆灭,朱瞻基这个皇帝会被朱高煦所杀这两点进行反击。

蹇义听着这些,颤抖的手指着杨士奇几人,却是丝毫说不出话来。

他本一心为大明,他从未想过那些,他只是不想看见瓦剌余孽再度复起,他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奈何在这些人口中,他却成为了一个叛贼,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在蹇义眼中,杨士奇这些人,才是真正误导朱瞻基,将大明江山社稷置于险地之人。

这些人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仕途,都是自己的前程,都是为了自己的虚名,共事这么些年,他难道还不清楚这些人吗?

蹇义气急之下,径直一口鲜血喷出,整个人都萎靡了下来。

“蹇次辅!”

周忱及时将蹇义扶住,看着蹇义的目光,坚强的汉子愣是泛起了泪光。

这件事本是因他而起,他率先出声反对,才会招致如今杨士奇等人的围攻,朱瞻基的反感。

但蹇义却是替他将这些全部扛了下来,承担了所有。

朱瞻基也是心头一跳,当即叫来御医,在御医诊治之后,便是准备让蹇义下去,但蹇义却是丝毫不受。

“皇上,老臣所做之事,无愧于大明,无愧于皇上!

还请皇上不要被杨士奇等奸人蒙蔽,平定也先,根本无需动用前方精锐,只需要从朝鲜战场调集十万军,再以如今京营的三万精锐为核心,调集周边卫所余下之军,汇同东、西蒙古都司之军,则可一举平定!

届时其他战场若有需,再让大军奔赴其余战场,同时还可调集原本瓦剌、鞑靼卫所之军南下,一举两得啊!”

蹇义不顾自身,跪在朱瞻基身前放声劝谏着,想要让朱瞻基回心转意。

可朱瞻基听后,却是越发恼怒。

“蹇义!你可知朝鲜战场之重要性,一旦汉军在朝鲜得利,到时朝鲜沦陷,汉军可直抵京师!

今本在商讨如何增兵朝鲜,你却是还要从朝鲜撤军,你究竟意欲何为?

此事,朕已经说得很是清楚,大汉乃叛贼,朝廷征伐,理所应当!

也先不过乃小疾,待平定大汉乱贼,朕再亲征也先,一举平定!

如今你既已染疾,无心处理国事,便归家养老吧。

来人,将蹇次辅,带回去。”

朱瞻基此刻看蹇义,是越发的不顺眼,至于周忱与夏元吉,都被他无视了。

这次他是丝毫没有心软,直接将内阁次辅,一撸到底。

蹇义看着朱瞻基,彻底绝望,身子都在颤抖着,最后什么也说不出来,任由人将自己拖了下去。

他已经心如死灰,又能如何?

周忱与夏元吉看着蹇义这样被拖下去,看着一个堂堂内阁次辅,居然直接被朱瞻基一撸到底,以伤病为由,居然直接让蹇义回去养老,心中满是悲切。

尤其是周忱,在他眼中,这些都是蹇义替他扛了下来。

看着蹇义的身影消失,周忱看向朱瞻基,满脸决然。

“皇上,还请不要执迷不悟,征伐也先,必然用不了多长时间。

只要大明有所动作,那些人必然会站在大明这边,且大明火器先进,大军战力强大,也先如何能与大明相抗衡。

而朝鲜山地居多,汉军想要全部打下,绝非易事。

纵然打下朝鲜,还有奴儿干都司与辽东都司,只需据险而守,那些汉军,又岂会轻易至京师。

待到平定也先,到时大军携大胜之势,人心归附之下,汉军如何能挡?

今皇上听信杨士奇等人谗言,一旦放任也先,消息传出,必定人心涣散,还请皇上慎重。

皇上与汉王之争,终究只是大明内乱,可也先,是外敌。

一旦大明与大汉两败俱伤,最终恐会让也先这般外敌,凭白得利。

历朝历代史册,无一没有说明,一旦中原内乱,这些外敌,就会趁着这个机会上来咬一口,甚至一口吞下!

尤其在西蒙古都司,可是还有着火器制造中心,一旦那些火器技术被也先所得,大明那时,就真的无力平定也先了!”

此刻的周忱,丝毫不怕朱瞻基的猜疑,更不怕杨士奇等人的发难。

只要朱瞻基能够回心转意,他纵然身死,也在所不惜。

杨士奇等人闻言,却是惊怒交加,周忱这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他们。

然而不等杨士奇等人出声,朱瞻基阴冷的话音就已经传出。

“周忱,你在教朕,怎么做好大明皇帝吗?要不要朕将这个位置,给你?”

“臣不敢!”

“既然不敢,你又为何这般质疑于朕?还是你们觉得朕年轻,可以任由你们拿捏?

此事朕已经部署好了,已经定下,你这般言论,又是为何?

有些话,朕不想说第二次。

你这般挑拨离间,两次三番冒犯朕,朕念你赤诚,可以不追究。

此事就此作罢,不可再提。”

朱瞻基说完,一脸阴沉转身准备离开。

这时周忱却是不愿了。

“皇上!杨士奇等人欺君误君,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奸臣,还请皇上不要被他们所蒙蔽!

他们上表奏章,言天下太平,可天下依旧有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百姓依旧苦不堪言。

自永乐一朝至如今,他们专研周易等经义,却无拿出一策治国治民。

他们撰写诗歌,却无心真正于朝廷。

江南赋税征收困难,臣提出平米法,他们却是径直拒绝。

面对天灾,臣提出济农仓之法,也是被他们否决。

然而这些人却是不拿出具体之法,将江南粉饰太平,暗中却是加征赋税,多地水患,却无一人上报朝廷。

他们任用亲信,打压朝臣,如今满朝皆以他们为首。

高贤宁、陈良等太宗皇帝亲自请出,重用之臣,却是被他们排挤而出,甚至入诏狱。

这些人,才是朝廷真正的蛀虫!

他们让皇上废除太宗皇帝之政,这些人才是居心叵测!

还请皇上不要再受这些奸臣蒙蔽,睁开眼看看吧,天下百姓,甚苦!

东、西蒙古都司本已心向朝廷,但如今却是在被皇上逼得心向也先。

汉王迄今为止,一心在外不断开疆扩土,若皇上不出兵大汉,汉王又怎会起兵靖难!”

“够了!朕没有想到,将你提拔起来,你竟然会是心向汉王之人,是朕看错了人。

来人,将周忱打入诏狱!审出同党!”

朱瞻基的目光似乎要吃人一般,周忱说的,比刚才的蹇义还要让他无法接受。

在周忱眼中,他就是一个昏君吗?

周忱这是在炫耀自己的能力吗?杨士奇等人都是无能无为之人吗?满朝只有他周忱才是好人吗?

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这是在指责他没有按照朱棣的那些政策去走,都是他造成的吗?

身为太孙时,他无力主张什么,今为皇帝,他还要当一辈子的傀儡吗?

他不过是在实行自己的主张,在这些人眼中,他就成了昏君?

甚至就是大汉,周忱的意思,是在怪他主动发兵攻打吗?是在指责他,没有向朱高煦那样为大明开疆扩土吗?

他不想继续沿用朱棣的政策,做好了,一切都是朱棣的功劳,做不好,就是他朱瞻基的问题。

杨士奇等人能够为他出谋划策,能够合他心意,知他所想,为他处理事情,周忱这些人能够做到吗?

大汉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威胁,这些人却是装作看不见,但他不能无视!

周忱看着朱瞻基,此刻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只有绝望与凄凉。

杨士奇等人虽有能力,但在他眼中,不过是趋炎附势之辈。

双眼只看着党争,在朝堂之上不断安插自己亲信,丝毫不做实事,只知专研皇帝之心,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朝廷的蛀虫吗?!

朱棣时期,朱棣虽用杨士奇等人,但杨士奇等人根本没有什么实权,实际权力都在各部,这些人根本无法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但到了宣德,一切都变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次也先来犯,但在这些人眼中,只知内战,无一人重视也先,这是周忱最不想看见的。

一旦大明与大汉两败俱伤,也先吸引两大蒙古都司壮大,大明,真的危矣。

“皇上,臣是大明之臣,无愧于大明,无愧于皇上,但请皇上睁开眼看看,看清杨士奇等人的真面目!

请皇上重视也先,两大蒙古都司经过太宗皇帝的治理,已经比之前富强许多,若让也先夺得,大明江山社稷,定有倾覆之险啊!”

周忱看着锦衣卫来拖自己下去,当即再度死谏着。

他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了,他只想让朱瞻基重视也先,重视东、西蒙古都司。

然而他的话,终究只是徒劳,他似乎被朱瞻基认定成了奸臣一般,无法让朱瞻基有丝毫的动容。

周忱任由锦衣卫将自己拖下去,他看见了杨士奇等人戏谑的眼神,看到了朱瞻基那充满杀意的双眼,绝望蔓延全身,心头充满了悲凉。

“哈哈!请苍天,辨忠奸啊!”

“太宗皇帝啊,你看看大明吧,看看你的好圣孙吧!”

夏元吉看着蹇义与周忱先后被拖出,一人一撸到底,一人被当做乱臣打入诏狱,心如死灰。

夏元吉颤颤巍巍站起身。

“皇上,臣已年迈,无力为国,请皇上允许臣回乡。”

“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