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朱瞻基:攘外当先安内!大汉不除,朕心不安!(1 / 1)
大殿之内。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等人纷纷到来,随即开口。
“西蒙古都司传来军报,当初被太宗皇帝征伐的瓦剌余孽也先,率领近三万兵马兵犯西蒙古都司。
其中失必儿两卫,大部直接投降,帖良古三卫中的左卫投降,右卫与中卫惨败。
乞儿吉思五卫,其中三卫背叛大明,跟随也先,余下两卫向南撤离。
现在西蒙古都司从金山至唐麓岭,以及乌斯河以南之地,尽数被也先所得。
原瓦剌数十万人,尽数被也先所得。
朝廷建立之卫所,尽皆被摧毁。
但之前朝廷一直将重心放在营建东蒙古都司,西蒙古都司营建时间并不久,后又停止投入,虽有损失,但损失并不大。
我大明将士除部分巡视军被袭击,损失惨重外,马场与牧场,并无多大损坏。
现在也先得到瓦剌余民,又得万余兵马,虽没有继续南下以及去往东蒙古都司的迹象,但依旧有着极大的威胁。
先针对也先攻入西蒙古都司北部之事,你们有何建议?”
此刻的朱瞻基,心中已经平静了下来。
对于也先来袭,侵占西蒙古都司北部,他已经有了决定,只是还想知道杨士奇等人的想法。
杨士奇等人闻言,尽皆一惊。
当初他们根本就没有做针对也先的预案。
实在是当初也先建立新蒙古帝国,被朱棣与朱高煦一起出兵重创,后朱高煦又率军一路追杀,虽然没有斩杀也先,但也先也基本没有什么实力。
这也是当初将两个蒙古都司的大军调往南下,巩固南方防线,防备朱高煦大汉的原因。
即便是与大汉开战,但他们也都没有考虑过也先。
毕竟在他们眼中,也先已经被朱棣与朱高煦联合打压下去,能不能活命都是一个问题,哪里能够想到也先如今还能攻占西蒙古都司以北?
可紧随其后,杨士奇几人又是无比的愤怒。
西蒙古都司的那些卫所,居然就这么背叛大明,就这么投降跟随也先了?
当初大明好歹也投入过一些成本建设西蒙古都司的,而且大明收缩官吏与大军,将大权给到那些瓦剌人手中,结果这些人却是辜负了大明朝廷对他们的信任。
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能不让他们愤怒。
其实当初营建两个蒙古都司,绝大部分瓦剌与鞑靼人,都被大明征为劳役,大量用于基建。
当初朱棣的方针,就是解决外部势力,两个蒙古都司用大军强压,再配合分配牧场,调整架构,想要让瓦剌与鞑靼成为大明的牧民。
说白一点,既要让瓦剌与鞑靼之民知道大明的强硬,以及看不到任何反抗大明的希望,又要给这些人一条真正的生路,软硬兼施之下,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将瓦剌与鞑靼之地彻底同化。
朱棣针对的,是那些人的内心。
既要对反对大明以及反抗大明的人强势动手,也要安抚那些愿意过日子的人,给他们希望。
再配合从大明征过去的大量徭役,这些人其实过后都会在两个蒙古都司生活。
当时征用的最大规模,徭役上百万,但其实主要干活的人,却是瓦剌与鞑靼之民。
在两个都司的徭役,其实都得到了不少的钱财补助,还分到了牧场,用于分化原本的瓦剌与鞑靼。
同时还在建设学院,将汉语定为交流语言,虽未废除蒙古语,却是要求任何人都必须要会汉语。
而为了更好的掌控,朱棣甚至修建了一条从北京城贯穿东、西两大蒙古都司的驿道,用于大军集结、物资运送,以及平日的往来。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两个蒙古都司,能够让两个蒙古都司成为大明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分,做了太多,都是一些大工程。
直到朱棣离开,这些大工程都没有能够完成,还需要继续大量投入,还需要朱瞻基坚持去做。
可朱瞻基上位后,直接停下了绝大部分工程,将朱棣原本所实行的政策改得面目全非。
原本有着明军在,那些瓦剌人根本不敢有想法,但随着朱瞻基主动松开这个束缚,将明军调离,将权力还给那些瓦剌人,卫所由朝廷实控变成瓦剌人掌控,瓦剌人向大明称臣这样的模式。
犹如奴儿干都司的模式一般。
本来朱棣所做的那些政策,就需要明军的强势镇压才能逐渐完成,但朱瞻基的放松,让那些瓦剌看到了希望,秘密联系也先,这才有如今朱瞻基所说的这一幕。
不仅是朱瞻基,包括杨士奇、杨荣等人,没有一个人反思着当初他们决策的错误,反而是对那些瓦剌人背叛大明而愤怒。
可那些人,从未真正成为过大明人。
若是按照朱棣的法子继续发展下去,数十年的时间,就能让两大蒙古都司变成大明真正的牧场与马场。
因为那些顽固的人终究会离去,新生代都是沐浴在大明的光芒之下成长,这些人长大之后,自然就是大明真正的百姓。
可实行不过数年,被朱瞻基直接放弃,那些顽固的人还在,自然那些地方,也不会成为大明真正的疆域。
可以说但凡朱瞻基没有将明军调离南下去防备朱高煦,但凡这些大军还在,但凡不将权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给那些瓦剌人,哪怕就是如今大明与大汉相互大战,给也先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在没有什么实力之前侵犯大明。
大明没有去主动找他,也先就该烧高香了,哪里轮得到也先打过来?
那种情况下,也先但凡敢来,一心想要功勋的大明将士,会贴心送也先最后一程,以也先的人头来换取晋升的功勋。
而明军的撤离,不仅有着这些影响,那些邻近两大蒙古都司的部族,也会从不敢忤逆大明,到如今对大明听调不听宣,阳奉阴违。
可以说朱瞻基的这些部署,直接让两个蒙古都司差不多崩盘,但朱瞻基以及杨士奇等人却是丝毫不自知。
当初这些人不想继续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如今,反噬也终于逐渐来了。
杨士奇当先站出道:“皇上,现在正是与大汉大战的紧张时期,臣认为可以让东蒙古都司做好防备,同时让西蒙古都司余下卫所,在金山、唐麓岭一带进行布防。
现在只需挡住也先,不让也先的兵锋进入大明,甚至哪怕即便放弃东、西蒙古都司,将防线退至开平一线都可。
只待解决大汉这个威胁,到时再集中兵力前来收拾也先,这些地方,过后依旧也会是大明疆域。”
杨士奇话音落下,杨荣、黄淮等人当即纷纷附和。
现在他们就怕朱瞻基既想要除去大汉,又想要对也先出兵。
大明的现状,根本不足以支持这种大规模的两线作战,只能先集中兵力解决一处。
而也先的威胁对比起朱高煦,这些人全部认为朱高煦的威胁更大。
也先不过只是瓦剌余孽,如今猖獗,只是因为大明腾不出手来收拾罢了。
但大汉不解决,朱高煦是真的有能力以及有那个实力能够倾覆大明。
然而在杨士奇几人纷纷以先解决大汉为主,再回头解决也先的建议时,内阁成员周忱却是一脸凝重的站了出来。
“禀皇上,臣有不同想法!”
“嗯?有什么想法,你且说来。”
周忱的话音,让所有人都看向于他。
杨士奇、杨荣、黄淮等人脸色一时有些不太好。
周忱感受着众人的眼神,丝毫没有理会,只是目光坚定的看着朱瞻基。
“皇上,杨首辅他们之言,实属误国!
大明与大汉之争,这是大明内部之争。
然也先乃瓦剌余孽,是太宗皇帝一直致力于彻底消灭之人,可以说太宗皇帝在征途病逝,也是因为这个也先。
若无也先,太宗皇帝岂会亲征,岂会病逝于仰吉八里之外。
现在也先竟然敢悍然攻入大明西蒙古都司,那些瓦剌余民,竟然敢与也先勾连。
若大明不发兵将其消灭,只会让其他人蠢蠢欲动,大明在东、西蒙古都司的付出,将会全部付之一炬。
太宗皇帝当初的心血,将会彻底破灭。
且更是丢了大明大国强国之脸面与尊严,更是寒了大明将士、天下汉人之心。
臣提议,当集结东、西蒙古都司之军,再派出京营余下两万精锐,同时从朝鲜战场抽调十万大军,将也先彻底消灭在西蒙古都司。
唯有如此,当不负大明大国强国之名,更是为太宗皇帝报仇雪恨!”
周忱的话,直接让杨士奇等人本就不好的神情,顿时沉了下来。
他们果然没有猜错,周忱竟然真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朱瞻基的脸色也有些不太好,因为周忱所言,与他原本的决定,恰恰是相反的。
然而他却是没有更好的理由去反驳周忱,因为周忱搬出了朱棣。
可就在这时,另一个内阁次辅蹇义,也在此时开口。
“皇上,周忱之言,臣附议!
若皇上担心出兵也先会给大汉机会,臣提议可以将此事通传大汉,先让大明与大汉之间的战事停下。
待消灭来犯的也先,为太宗皇帝报仇雪恨后,再继续与汉王的大汉继续未完成的战事,也未尝不可。”
蹇义,如果算上建文时期,那么蹇义足足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以及如今的宣德四朝,完全称得上是四朝老臣。
也就是朱高炽没有能够登基,不然就是历史上的五朝老臣了。
其实历史上,蹇义可是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景泰的六朝老臣,只不过从永乐时期开始受到重用。
蹇义与夏元吉一般,注重实事,也是大明真正的干吏。
蹇义原名瑢,义之名,还是朱棣亲赐。
蹇义与夏元吉一般,虽无三杨名声大,但做的实事,却是比三杨多得多。
哪怕就是周忱,历史上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一直到景泰初年,历经四朝,所做实事,也比三杨多得多,名气与传闻度,也依旧不如三杨。
这两人与夏元吉,都以勤政爱民,廉洁奉公自律等等而闻名,所做之事,皆以百姓为重。
可残酷的事实却是,从宣德开始,三杨便开始成为大明施政的主导者。
永乐时期,蹇义与夏元吉好歹也有很大的发言权,可进入宣德时期,三杨来到鼎盛,其他人,自然黯淡。
紧随其后,夏元吉也当即站出附议。
三人的提议,可以说与杨士奇等人,甚至与朱瞻基原本的决定截然相反,这让朱瞻基与杨士奇等人脸色都很不好看。
但朱瞻基不能说什么,这事他没法反驳,不然他就真的什么名声都没了。
杨士奇此刻比朱瞻基的脸色还要阴沉。
他们为首辅、次辅,他们在内阁之中又占据主导,要是连这点事都让蹇义三人占据优势,他们还想完成自己的大志?
黄淮当即率先出声道:“蹇次辅与周忱之言谬论!
今汉王已经不亚于起兵靖难,是反贼!
看看大汉实行的制度,看看大汉所用货币,汉王狼子野心,已经暴露无疑。
你们现在想让战事停下,你们以为是在过家家吗?
也先来犯,并未说不消灭此人,也没有说不为太宗皇帝报仇雪恨。
但事有轻重缓急,如今的也先,根本不足以对大明形成威胁,真正能够倾覆大明的,是大汉叛军!
你们三人,此般蛊惑皇上先出兵也先,且以太宗皇帝威胁皇上,难道你们皆心向汉王吗?你们想要让汉王靖难入京吗?”
黄淮一番语言转换,直接将蹇义几人打成了朱高煦的人,直接成了叛徒。
这时杨士奇也是紧接着出声。
“蹇次辅,我知道你们的想法,我也能够理解,但也请你们理解皇上,也请你们看清现在的局势。
也先没有了火器技术后,已经不足为虑,不足以对大明形成威胁。
汉王的大汉,才是大明真正需要及时处理的。
当初的定策,你们也都在,都很清楚。
只要与大汉这里分出结果,到时再出兵也先,又有什么区别?
现在大明已经来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还请三位以大局为重。”
杨士奇说的,就轻柔了许多,没有丝毫言语相向,反而是在劝着蹇义三人。
随后杨荣等人也纷纷开口,再无一人支持蹇义三人,全部都是说着以先解决大汉为重的话语。
后面更是给三人不断扣上各种帽子,仿佛三人就是朱高煦安插的人手,是想要大明覆灭的。
蹇义三人当即开始争论起来,蹇义与周忱几乎以两人之力对决众多人。
不善言辞的夏元吉只得在一旁附和着,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朱瞻基看着大明最为重要的核心大臣,大明的支柱这样吵闹起来,一时顿觉心烦意乱。
良久,朱瞻基终于忍不住了。
“都住口!”
朱瞻基的声音传出,所有人才安静下来,纷纷看向朱瞻基,想要知道朱瞻基的决定。
朱瞻基看着众人,缓缓开口。
“你们所说的,都有理,但杨士奇他们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事情总要分出一个轻重缓急来,有的事可以过后处理,有的事,必须要尽快处理。
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平,如何攘外?
大汉已经成为叛贼,大汉不除,朕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