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年号天盛!实学一朝(1 / 1)
陆羽这一日也来了,在这奉天殿内亲眼目睹。
“太子殿下朱标文成武德,监国期间从未出错!请陛下成全。”
“如今我大明万万离不开陛下,但更离不开殿下。上古圣贤有互让之举,如此美事,再次出现于我大明一朝,乃是圣贤之举,该当铭记。”
“还望殿下成全,成全朝堂,成全我大明天下。”
“本宫绝然不可。”
心头早已定下了事宜的朱标,此刻拒绝起来也显得煞有其事。
第一次,然后是第二次。
紧接着是第三次。
最后,朱标才勉为其难地坐上了那天子之位。
不过还需举办了登基大典之后才算是真的落实。
不过即便如此,三辞三让的戏码过后,太子朱标在这朝堂之上本就特殊的地位。
于是变得更加特殊,似乎俨然间已是众人眼中再进一步、更为名副其实的天子之人。
……
登基大典选了个良辰吉日,由礼部官员亲自拟定,随后兵卫相随,其他部门重臣也一一前往。
举办当日,洛阳新都百姓纷纷围观追随,那大明军校和礼部商量好的章程,四处都有着军校学员,齐齐如影随形一般四处布防。
登基大典之上,虽未妄动刀兵,但实学新造的火炮一一摆放而出,代表的是大明当今圣贤之物;还有热气球从天而降,大明王旗如天宫降临一般,神迹昭显,更能够借此宣扬朱标这位大明天子的正统性。
君权神授,古往今来一直都有,虽未去那泰山封禅,但在这洛阳新都举办的实学登基大典,照样办得如火如荼、热闹无比。
一系列的流程全部走完,群臣百官连同陆羽这位实学圣贤,也都位列其中,齐齐俯身下拜,最后双膝下跪,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这一声从未有过的呼喊响起,大明俨然又是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而在这登基大典之外的高台处,朱元璋、马皇后夫妇二人,也亲眼目睹着子孙担起了这朱家江山的重担。
“标儿他一定可以的。”
朱元璋满面含笑,寄与了无限的期待。
一旁的马皇后也连连点头,柔和的眼眸之中,也浮现出浓浓的笑意来。
雏鹰总是要长大,翱翔于天际。
他们这些做长辈的能扶持到如今这一步,便已然足够了,剩下来的路,自然是要他们一步一步前去走的。
俗语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
登基大典过后,本该在朝堂之上发生的人事变迁,却只是发生了几个再寻常不过的调动:原太子府之中的黄子澄伴读升为翰林学士,齐泰则为兵部侍郎,还有其他的属臣也都经历了一部分的升迁。
但多数都在朝堂重臣的接受范围之内。
要知道,如今在这奉天大殿之上的群臣,本就是实学官员,而朱标这位朱家子弟,在实学官员之中的分量丝毫不低。
再加上如今朱标登基为天子,成了皇帝,在实学派系之中的地位再次大幅度提升。
本就是他们这些实学官员所一直追随的对象,实学一派本就是东宫太子一派,到了如今,本就是天子一派。
所以哪怕东宫这些属臣追随朱标多年,可也不好将如今朝堂之上的这些实学官员革除,以此来让这些人取而代之。
若真做出此事,朝野动荡、国家不安,恐怕就连那在后庭之中养老退休的朱元璋,也万万不会答应。
大明可是好不容易才有了如今这般景象。
情况虽并没有如东宫大多数臣子想象的那般,但也的确是好转了不少。
他们也能够明白,当今洪武一朝过后的新朝,如今的朝堂局势早已被定下大半,不是他们这些东宫臣子想如何便能如何的了。
这一日,武英殿内。
文华殿大学士吴沉、武英殿大学士宋濂,还有其他实学官员,纷纷探讨着新朝的年号。
洪武一朝已然成了过去式,当今的天子乃是朱标。
那么这年号自然也是要更改一番才成。
“天元如何?”
“开元盛世乃是大唐贞观年间,如今洪武过后,我大明天元自当能压得住他大唐一头。”
听闻此言,宋濂呵呵一笑,随即摇头:“此年号不妥,大唐怎能同我大明相提并论?如今我大明实学盛世,且还是同他大唐比个什么?”
“依我看,我大明当万事昌盛、永世不衰,不若便换为泰昌如何?”
“取国家太平、长治昌盛之意。”
宋濂开口,这“泰昌”二字,日后也自是大明后续天子可能会用的年号。
随后亦有其他的几个年号被探讨着拿出,最后定下来足足三个年号,这才交到了朱标的面前。
如今朱标在这武英殿内,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天子。
“天盛”、“天元”、“泰昌”三个年号,落在了朱标的眼眸之中。
朱标浅浅一笑,便直接定下了当头的那个年号。
随后,在洪武一朝过后,便成了天盛一朝。
此事定下,礼部那边迅速更改,这“天盛”一朝的官员也开始各司其职,继续谨慎行事。
而天盛一朝,才是实学一众官员真正井喷的重要时刻,势必会在此朝年间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洪武一朝,实学官员重在培养,数十年过去,如今才渐渐崭露头角、四处遍地开花。
虽说在前些年便已有了遍布五湖四海的势头,可到如今才渐渐全数入驻中枢,成了巩固朝堂的重臣。
天盛一朝,寓意的正是这大明的国势能宛若上天一般长久兴盛下去。
这才是朱标心中所念。
当此年号落到朝堂众臣、百官的耳中,礼部尚书马君泽连连点头:“天盛一朝,好。”
还有如今也加入了礼部、担任礼部侍郎的方孝孺,面露沉思之色。
他掌管《大明日报》许久,最是擅长在字里行间揣摩旁人心意,此刻也似是能够从这新年号中看出他们实学一派未来的繁荣。
只是此刻,方孝孺内心忍不住生起妄念来:俗语有云,盛极而衰,我实学一派,可否也会有那一天?
这大明真的能够万事不衰吗?
抱着这样的疑惑,方孝孺也是个犟脾气,否则此前也不可能胆大包天,把陆羽的私房事拿来传遍洛阳新都,以此提升《大明日报》的销量,打开刚刚展开的局面,绝对是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
工部之内的发电项目,陆羽如今只是掌管大体章程,落到细节的实处,便不是他所擅长的了。
哪怕他是个工科出身。
天赋还有落到实处的经验,终究是不如这些工部的顶级工匠。
若说科举一道,千年以来有龙虎榜苏轼、苏洵、苏辙苏家三子,还有那张衡,以及数代以来的状元之才,那么在如今这“天盛”一朝的大明工部之内,在农工巧匠、实学一道方面,真正有着天赋之人,也全都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尖涌入到了工部之内。
实学一道重在落于实处。
而当陆羽这位实学圣贤注重工部之后,实学之中所有的重心也不可避免地偏移到了这一方面,甚至国子监那边的算学、工科,其中课程的分量也加重了许多。
还有在科举一道上面,若是在算学上面有所天赋,甚至能够有独到见解,或许单单凭借此卷,便能够在那进士榜上博得一个不错的出身。
所谓上行下效,上面的大人物重视了,而且能带来行之有效的利润,还有源源不断的进项,自然会让这国策也随之改变一二。
还有身旁那原本六七级的工匠,只是过了短短半载时光,都已经摸到了陆羽所制定的八九级门槛,满级工匠似乎也有了几分潜力。
到了如今这一步,拼天赋的关键时候,陆羽能仰仗的优势,除了那些前瞻性的目光、精确无比的大体方向,以及各个小项目之间的优化之外,剩余的他只能成为一个甩手掌柜。
否则若真的亲自操刀,效果还不如他身旁的那些左膀右臂。
可即便如此,工部之内的多数工匠都能表示理解。
在他们眼里,陆羽实在过于妖孽。
国策、实学、织物、政策,还有部门执法、天下大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处处精通。
若是连这些精通之处还能做到出神入化。
可真是把他们这些人的活路堵得死死的了。
甚至陆羽在落到实处的举措稍有瑕疵,反而让工部的这些人心中莫名觉得。
“总算给个机会了。”
于是!
当方孝孺来到工部之后,见到的并非陆羽如同前段时日那般忙碌不息,恨不得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在工部之内睡大通铺只为赶项目进度,而是……
跟如今洛阳新都不知何时弥漫的一股奢靡之风极为相似,就差带着个鸟笼,里面挂着只鹦鹉,跟那些纨绔子弟一般开始逛园子去了。
看到这一幕,方孝孺一时间难以置信,悄悄唤了一句。
“先生。”
陆羽回过神来,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
方孝孺这才勉强确定,上前问道:“先生这是生了何事?”
方孝孺一脸哭笑不得。
陆羽指了指面前几个好苗子:“工部之内有好苗子,恐怕再过两三年。他们在工部之内就能担当大任,你家先生我所任的工部侍郎之位,也就是要拱手让贤了。”
陆羽可以不把这工部侍郎的位置放在眼里,但此刻他所说的话,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顿时就让工部之内的活力更增一层。
尤其是在陆羽身旁的那三个顶级工匠。
两个八级、一个九级,更是卯足了劲头打算往死里拼。
他们三人如今个个都得了官身,两个八级的是工部主事,九级的是工部员外郎,再进一步,可真有可能成为这工部侍郎。
虽说他们沉迷于工部的技术还有那些实学之道,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虚荣和争权夺利之心。
大好男儿,哪一个不想手握大权?
那工部侍郎,便毫无疑问称得上是大明天下的朝堂重臣了。
工部天官里的二把手可不是开玩笑的。
尤其是当下的工部,已然能跟兵部、吏部、户部平起平坐、并驾齐驱,更是含金量十足。
“先生也不用妄自菲薄,先生之才在于大局。”
方孝孺恭敬地夸赞着陆羽。
“还用不着自家的学生来安慰我。无事不登三宝殿,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有事说事,无事退下。”
对于方孝孺,陆羽是爱之深责之切,但同样也恨得牙痒痒。
看看杨士奇,再看看黄子澄、马君则。
他们两人何时给他这先生带来这么多麻烦?
唯有面前的方孝孺,前前后后总惹事。
偏偏此人同他家媳妇徐妙云关系相处得最好,而且礼数也最为周到,陆羽实在拿他没半点办法,甚至有时都还觉得。
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学生,倒也不错。
好比此时此刻。
“这不是念着先生前几日劳累,所以给先生送了些可以提神的炒茶嘛。
这可是按照先生之法,而后经人加以改良的,那南直隶江南一处苏州刚上任的知府,可是最为卖力的了。”
方孝孺浅浅开口,话语之中饱含深意。
苏州知府,陆羽还勉强有些印象,好像是姓姚,家中好像还有个小女儿。
对方在陆羽同凉国公蓝玉、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前去负责铁路事宜时,也算是勤勤恳恳。
可惜家中有个坑爹的女儿,所以这一身官声,还有背后姚家多年的积累,毁于一旦。
陆羽虽不曾在意,可不代表那南直隶的布政使还有总兵不在意。
陆羽可以不关心,但他们两人绝对要关心,而且这个姿态也定要拿捏出来。
否则陆羽可能不会将此事放在心上,但他的那些学生还有实学一派的其他官员们,自会替他这先生出手摆平。
其中不知有多少人在科举一道上没什么天赋,可却在算数还有实学一派上大放异彩。
可能并非全部,甚至也没有一半,只有不过五分之一而已,但这五分之一的官员,也足以让一省的布政使还有总兵心惊肉跳了。
所以这新上任的苏州知府,对于陆羽真是极为上心,怕的就是重蹈他前任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