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将将秋收!丰粮祥瑞(1 / 1)
于谦平日对这种事不太关注。
柳根儿憨笑一声,挠了挠头:“回少爷的话,老爷夫人开的银钱是每月二两。”
“哦哦。”
于谦还不解其意地点了点头。
他显然知道二两很多,但具体到底有多少便不太清楚了。
“好了,到咱家宅子。”
“谦哥儿今日先在府中歇息一晚,明日带到家里面同国子大学那边打个招呼,谦哥儿就可以去那边上学了。”
于老爷子笑容满面地开口。
于谦跟着从老家宅子来的管家和家人一起鱼贯而入,到了他们在洛阳新都的新家。
只是在进入新家之前。
他眼角的余光依旧止不住地往身后那些百姓的方向看去,只见他们没有住处,没有房子可进,只能够暂时躲在洛阳新都南城区的一片棚户区。
也只有这里,才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次日,清晨醒来。
于谦一身宝蓝色的圆领长衫,身后还跟着小书童柳根儿,不过柳根儿也就只是将自家少爷送到家门前,没再继续上马车跟着去国子大学。
国子大学里面可不允许带书童的。
于谦乖巧懂事,自幼早熟,也不在意这些,微微点了点头,坐上马车,跟祖父于老爷子坐在一起。
父亲于延昭则继续在家中等候,等候吏部那边的传召,然后给他分配相应的官位。
于谦对此也并不太忧心。
父亲于延昭的实学一道,在他眼里起码能比得上杭州府那边大学的夫子了,想必也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差事才是。
只是刚开车,连于谦都忍不住将目光看向过道上的那些百姓,人头攒动,这白日里往来的百姓流动数目极多。
虽然道路足够宽广,可一眼看去,这大排长龙的人头像蚂蚁一般不停向前挪动,依旧能让人有些触目惊心。
顺着于谦的目光,于老爷子朝车帘外的百姓看去,面露丝丝笑意:“谦哥这么快就忧国忧民?”
“这里可是洛阳新都,天子脚下,祖父,那衙门里的大人便不管一管吗?”
于谦脆生生地问道。
于老爷子听了,先是讶然一笑,随即开口:“如何管得过来?
这百姓从咱大明五湖四海各处而来,这洛阳新都比之此前的应天府,由先生主持修建,可谓是足足扩张了将近一倍有余。
再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扩建,如今的洛阳新都已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可即便如此,每年每季前来的百姓数目依旧数不胜数。
还有那各处藩王、高丽、琉球、安南来的蛮夷之人,包括关外鞑靼、胡人、瓦剌各部,也都不断前来同咱大明做交易。
到这洛阳新都见识世上最新的实学物件,再带回他们的地盘,售卖个不错的价钱。
工部、礼部、户部那边的人早已开始筹备,不过也只能缓缓图之,事缓则圆罢了。”
身为工部主事,于老爷子对于洛阳新都内百姓的安置方面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看了一眼车帘外的百姓,于老爷子继续说道:“若没有几处衙门的配合,此时外面的那些百姓,恐怕早成了乱世流民。
如今工部那边先生的核心项目依旧在大力推进,这洛阳新都外面的护城河、蒸汽轮船,还有附近的蒸汽汽车厂、蒸汽火车厂、蒸汽煤炭厂,包括其他的厂子,都在大力兴建。
所以莫看此刻这城里百姓多到让人忧心,待到下午时分,这些百姓便会在外城有各自安置好的去处,成为咱大明实学一道的力量之一。
莫说这些,哪怕再来上几倍,在如今的洛阳新都。
天下银钱所聚之处,也照样能安置过来。”
说起这些,于老爷子身为工部主事,也似有些与有荣焉,难得地露出骄傲自豪之色。
听完这些,于谦目中闪着异样的光。
只因能一口气轻易安置这么多百姓的,定是天下间少有的大才;而能让这些百姓有各自不错的去处、满足各自所愿。
塑造这一切的,便只有传说中的那位实学圣贤了。
“文天祥是古之圣贤,今朝有实学圣贤……我于谦,似乎该知道了。”
于谦攥着肉巴巴的小手,小小的脑袋瓜子里,想的却是大明的天下与未来。
到了国子大学。
于老爷子将于谦安排到了国子监的接生之处。
接生之处的夫子见是杭州府招收上来的小神童,脸上原本冷淡的面色瞬间变得热情:“还请于大人放心,如此学子,自当是我国子大学的重中之重。”
“那便麻烦了。”
于老爷子微微作揖行礼,随后便去了他的工部。
除了孙儿的事,儿子的事也得他这个一家之主好好筹谋一番才对。
很快,于谦就被带到了国子大学的新生班。
放在后世,应该能称呼为少年火箭班。
到了这里,放眼望去。
多数几乎都是跟他于谦一般大的实学神童,家境多为显赫,虽有少许寒门平民子弟,但入了这国子大学后,都会领到一套全新的国子大学校服。
“你就是于谦?杭州府的小状元?”
一道调侃的孩童声在旁边响起。
于谦转头看去。
见来人手中拿着微积分的高数课程,于是两人便开始探讨起来。
随后。
这少年火箭班的其他小状元们也一一前来,很快就加入到这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
史书浩如烟海,每个时代涌现的奇才终究只是少数。
而此时此刻,在实学推广大行其道的趋势下,似乎会有许多世家大族、地方豪强,还有各种寒门之人,通过这一张小小的实学试卷大放异彩。
发出属于他们在这个全新时代里的独特光芒。
……
不知不觉间,秋高气爽已是到了将将秋分时节。
开封府城外,处处庄稼地里,全新的农药施肥所带来的产量节节升高,种植的也并非全是小麦,还有玉米,一片一片扎成堆,几乎跟后世的种植之法区别不大。
可能最大的不同,也不过只是没有后世的优良杂交品种而已,却也都是一年两熟,一轮麦子一轮玉米。
南方可能会有水稻,但在开封府附近一带,小麦跟玉米才是大多数常种的农作物,还会有些许的土地被开发种植其他蔬菜,田亩产出的蔬菜能在开封府的集市上售卖一个不错的好价钱。
秋收时节,大雨纷纷,啪嗒啪嗒,大珠小珠落玉盘,道道雨滴从天而降。
刚施过农药的庄稼地,过了数个时辰,药力早已渗入地里除了杂草,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更使得土壤中的水份增多、变得湿润,对于即将收获的这些粮食亦是有着不错的效果,能让其颗粒饱满,长势更加喜人。
瑞雪兆丰年,这一场秋雨润物细无声,秋风绵绵,自也是让开封府的不少文人、农户个个面露喜色。
开封府本就邻近洛阳,所以在此处的实学成果亦是特别喜人,其百姓享受成果的同时,地区的经济商贸发达程度也达到了一定兴盛的水平。
“秋雨好时节,此番我大明天时,这外面的粮食定能够收获数百担。不只是我开封府,怕是在洛阳附近一带的粮食,都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
“乃是我大明朝的好佳节、好祥瑞。”
文人们在开封府内的茶馆酒肆中,吃着热炉火锅、烧菜,品着美酒佳肴,看着外面的一场秋雨,面上都带着清爽的笑意,“实学一道合该为我大明圣贤之道,每每有新的开垦及施肥之法,经过数次实验后推广至大明各处,还有那海外的粮种,我大明百姓自此便再无饿死人的现象发生,乃是绝佳之妙事。”
“当浮一大白。”
开封府之外的村庄、镇子,农户家底也早已从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比不上开封府城之内的红砖大院,但也能遮风挡雨,比着往年的光景好过上太多。
农户们的孩童坐在屋檐下,拿着个小板凳,静静欣赏着外面的雨景,傻乎乎地笑着,手里面拿着一两个热乎乎刚出炉的土豆饼。
旁边的大人戴着斗笠,脸上挂笑,手里提着刚从地里捉回来的野兔、野鼠,面上带着憨厚的笑意,轻轻开口:“家里面又能够多点荤腥了。”
“听说这段时间开封府城里的肉又便宜了,好像是洛阳新都那边养出了什么肉鸡,那些大人可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一个个忒有能耐。”
家里面传来大人们的交谈声,孩童们傻乎乎地笑着,啃着手里面的土豆饼,对于饿过肚子的他们而言,已然是很满意了。
在这一场盛大的秋雨之中,大明朝繁荣和平的景象映入朱元璋与陆羽一行人的眼帘。
清平楼二楼,用木板撑着的窗棂旁,朱元璋负着手,陆羽靠在一旁的红柱上。
面前自是他们方才点的饭菜,热菜冒着热气,中央之处还是火锅鸳鸯锅,一半微辣,一半清汤,完美地符合着男子和女子各自的口味,周围还摆着一碟碟精美的小菜,有荤有肉,还有着其他的香茶饮料,可算是这清平楼如今的招牌菜,二楼食客乃至一楼大堂,不少人都点了这道菜。
若是有些拮据的,便点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掰好的饼子放成碎片状放在汤里面,再用筷子往中间那么一搅,连筷子都沾了淡淡的羊腥味。
腥味经过特殊的处置,所以不重,反而吃起来感觉身子暖洋洋的,吃到嘴里面味道也变得特别鲜美。
“朱老鬼,这是怎么触景生情了?”
陆羽如今也已二十七岁,在这大明一朝的年纪,也算是较大,快到而立之年了。
看着面前的朱元璋从刚才开始便一直眺望远方,一幅沉思之状,陆羽不由多问了几句。
“这世道,终究能算得上好了。”
朱元璋缓缓说道。
陆羽放下碗筷:“什么是好?能够不饿死人,那就是好。”
“到如今,你做的其实已经很可以了。
虽然你此前所定下来的国策,太过在意朱家的天下江山,而且对于藩王的限制、海外经商、官员的惩治之法,包括各处的暗桩,都带着偏小农性的思维……”
陆羽忽然间掰着手指头,一板一眼地说起了洪武一朝他还未来之前,由朱元璋一手制定的大明各处弊端。
把朱元璋方才那如山若水、宁静万物的心境搅得七上八下,脸色一黑。
在朱元璋没有发火之前,陆羽迅速开口:“不过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如今太子殿下登临九五之尊,成为我大明天盛一朝的天子,这都快有数月了,所做国策、所行国事照样十分稳妥。
再加上我大明国力蒸蒸日上,迁都洛阳,你也更不用担心什么了。
如今还是趁着还有几十年的活头,游遍大好河山,多走走看看,好好看看你前半生所打下来的真正风光,并非只是落于纸面之上的那般索然无味。”
陆羽话锋一转,缓缓道出了朱元璋此刻如老年人一般的心境,也是他此次微服私访真正的缘故。
一方面的确是有着替自家孙辈巡视大明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他这头昔日徘徊在帝国上方、手中握着无上至高权力的老龙。
在放弃了权力之后,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真正的打算。
老人都爱回忆过往,而对朱元璋这个开国帝王而言,还有什么比真正回顾他前半生的所作所为,更让人憧憬激动?
这一切,可都是他前半生的真实写照。
他朱元璋曾三次游历天下:一次乃是家中爹娘尽数死绝,无奈之下到皇觉寺当了游方僧,随后在风雨中、江湖中四处飘荡;第二次便是反了大元,身为红巾军濠州之处的大帅,紧接着征讨四方;而如今,便是这理所应当的第三次了。
一次是无所依凭,如无根浮萍;一次是九死一生,步步惊心。
这最后一次。
他想真正地去看一看,真正地享受一番,而并非如同随处漂泊的过客。
来到此地,不过是怀揣着别样的目的,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走。
“这就是咱的大明。”
朱元璋眺望远方,此刻俯视着开封府的全景,心头迸发出浓浓的万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