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秦王是天下最大之邪恶(1 / 1)

加入書籤

大离,辰时两刻。

一辆丞相规制的马车平缓驶入右相府,停在忙碌的主殿前。

姚云山走下马车,在下属的恭迎中,径直走到相位,抿了口下属刚送来的清茶,开始处理政务。

大概过了两刻钟,负责起草呈递奏章,处理相府和宫里文书往来,留着络腮胡的奏曹,带着一个手捧专呈宫中文书木盒的侍从,行至相案前,躬身道:“禀相国,宫里送来西域议书,陛下让相国于傍晚前回疏。”

西域议书?

姚云山心头升起些许疑惑,抬头看向奏曹。

奏曹身后的侍从立即上前,躬身双手递上木盒。

姚云山瞥了眼比之前长不少的木盒,没有在意,随手拿起木盒,掀开盖子,里面是一份卷起来的纯白纸书。

这份纸书看上去比之前的纸书白很多,观感、手感有很明显的不同,姚云山没有在意,只当是巧工坊研制出的新纸。

打开纸书,姚云山看着上面的文字,眼底闪过一丝异色。

这些字都是印刷的?

姚云山摩挲着纸上的文字,手感上和此前的印刷书上文字的手感差不多,不过这张纸上所采用的印刷技艺显然精进许多,这些印刷的小字每个笔画都十分清晰,没有笔画模糊不清,或整字难以辨认,或纸面上染上墨渍。

这些字就像天然存在这张纸上,或像是从纸里长出来的一样。

巧工坊的印刷技艺何时精进到如此地步?

姚云山有些惊讶。

不过相对于巧工坊精进神速的印刷技艺,姚云山更在意陛下下发的议书,采用齐升私用,准确说是秦王个人从左到右横书的书写方式,是何用意?

无意之举?还是秦王有意改书写之制,以此来引众效仿,潜移默化的更改书写之制?

若是前者,无需多言、在意。

若是后者……姚云山不自觉的皱眉。

秦王若真有更改书写之制的意图,说明此前是他浅薄,想简单了。

惊雷之变后,齐升学子登堂入室,影响群臣、天下人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和简易数字时,姚云山就觉得秦王是要通过标点符号、简易数字,让群臣、天下人增加对他的认同感。

现在看来,秦王恐是为更改书写之制减少阻碍。

表面上看竖写文字和横写文字没什么区别,将竖写换成横写,于国于民不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但这正是秦王用心险恶之处,秦王就是要借更改自古以来的文字书写之制,告诉天下人,传统可变,天位可变。

秦王或秦王之子做皇帝,就像是这自古以来的书写之制一样,变了,亦不会对世人产生影响。

相反,秦王如那便利的标点符号、简易数字,登上天位,只会给世人、给天下带来数不尽的好处。

姚云山越想越心惊,秦王城府之深沉,真不愧为天下最大之邪恶。

必须要阻止秦王!

一旦让秦王得逞,任氏代离便成定论。

可阻止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无从下手。

从今日议书便可看出,秦王是要和推广标点符号、简易数字一样,利用自身的权势、地位,潜移默化的影响群臣、天下人,让群臣、天下人自发的跟从秦王书写之制,以达到他的邪恶目的。

这就和秦王在惊雷之变后,令陛下增设巧工坊、政思台、商贸行,往各官僚、各部曲中安插政思员,征讨百越、匈奴时,沿途借征粮之名,根除当地大户,安插齐升学子,掌控地方一样。

秦王执政,看似雷厉风行,却从不大张旗鼓,只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推行,等众人反应过来,已是为时已晚。

再者,秦王狠辣,六亲不认。如若正面阻止秦王,只会落得被秦王诛夷三族的下场。

为今之计,只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其他事着手,扰乱秦王的计划。

姚云山思索片刻,终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事——

自陛下决意征讨西域后,姚云山便一直视为溯本清源的契机。

他原打算在大军开拔之后,在后勤的粮草、军备上动手,以让离军深陷西域,打击陛下威望,从而让自己有可乘之机。秦王的突然复生,扰乱了姚云山的谋划,使姚云山不得不有了放弃之念,准备继续蛰伏。

然,让姚云山没想到的是,此次征讨西域,秦王竟不亲自领兵,让左相领兵。

不同于一些人认为的时机来了,姚云山清楚秦王敢让左相领兵,说明秦王已与左相和解。

其实,外界盛传任毅因秦王发动惊雷之变,与秦王决裂时,姚云山就怀疑是任氏的阴谋。

且不说任毅本就有造反之心,就算任毅真的没有造反之心,任平生作为任毅的独子,任氏的独苗,任毅这个造反世家的家主,焉会因为自己的独子、任氏的独苗造反,就与之决裂。

任氏对外放出任毅与任平生决裂的消息,必然是为了迷惑世人,给世人缥缈之希望,降低众人的反抗之心。

如今看来,他的推断是正确的,任毅从未与任平生决裂。

秦王此次不领兵出战,姚云山认为有三个原因。

其一,秦王因“复生”有恙,无力征战。

其二,秦王佯装有恙,实则坐镇京都,保障离军后勤。

其三,秦王有恙,无力征战是真,但也是为了坐镇京都,保障离军后勤。

姚云山思来想去,觉得秦王身体大概率是有恙。

秦王身死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散成满天星。

如此奇异的死状,虽然有可能是秦王为了迷惑世人的障眼法,但秦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铲除异己?

秦王无需费这样的功夫,且秦王身死不足两月,就公然宣布自己复生,显然不是为了铲除异己。

神话自己,将自己营造成祥瑞,为篡位造势?

姚云山一开始是这样觉得,可秦王复生已一月有余,天下始终没有出现相关传言,显然也不是为了这个目的。

姚云山认为秦王当初有可能是真的死了,但又不是因何复活。

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在这一生一死之间,秦王必有所失。

而这“失去”的,极有可能是秦王此次不领兵出征的原因。

此外,姚云山还有一发现,可作证他的观点——

秦王复生以来,军务任由陛下处置。

秦王作为大将军,军务交由陛下处置,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陛下不愿将军权交还秦王。

其二,秦王现在不会处置军务。

第一种原因显然不可能,如若陛下不愿将军权交还秦王,秦王与陛下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秦王又岂会一直夜宿宫闱?再者,陛下虽是大有为之主,但较之秦王还是有许多不如,陛下就是想独霸军权,也独霸不了。

如果陛下真能独霸军权,那更说明秦王“有恙”。

之前想到这里,姚云山心里升起一个将他自己都吓一跳的念头——秦王有可能是假的,是陛下找来的假人。

不过转念一想,姚云山又摒弃这个想法。

且不说那次和秦王接触时,除了秦王的口音有些变化,秦王的种种表现都与之前一般无二,再者秦王这些日子,没少单独去任府,和任巧外出。如果是假的,以任巧的脾性,早就闹翻了天。

秦王应仅是“有恙”。

这样的推断,让姚云山不由的有些亢奋。

机会来了。

姚云山收起蛰伏之心,再起行动之心。

就从先前齐郡、闽中郡乡民因争抢水源私斗,愤而辱骂秦王一案开始。

他认为这些乡民会在争抢水源时,莫名的辱骂秦王,必然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而这个人,或者说是数人、一群人,极有可能是秦王安插四方的间人。

姚云山之所以会有如此推断,是因早在征讨百越、匈奴,秦王精准的处置各地的大户一事上,便不难猜出,秦王的间人遍布天下,不然秦王何以能搜集到那些大户的罪证。

这些人制造私斗辱骂秦王案,应该是见秦王薨逝,自感前途无望,以此向陛下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以求得重视。

秦王复生后,有没有查出这些人,有所行动暂且不论,这些人的不满,在姚云山看来,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只要让秦王的间人内部出问题,他就可以派人在离军的后勤粮草、军备上动手脚,进而影响前线战事,让离军深陷西域。此外,还能探秦王虚实。

如若秦王果真有恙,溯本清源的时机就到了。

继续思索了一会,姚云山收敛心思,看向议书。

看着议书上列出的各项治理西域之法,姚云山暗暗讥笑。

秦王不愧是秦王,自信无双。

尚未开战,便思量其治理西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