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明明在大汉,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代世界一般的姚广孝(1 / 1)

加入書籤

李定荣看着朱高煦,心头满是担忧,他是真的担心朱高煦会相信。

在他眼中,这次姚广孝来大汉,完全就是居心叵测,这是朱棣在对朱高煦用计,还是这种下三滥的计策。

李定荣对朱棣,是非常的愤怒,堂堂皇帝啊,对自己的儿子用这种招数,他都不知道朱棣是怎么想出来的。

他敢保证,朱高煦只要去了大明,在大军不可能进入京城的情况下,只要朱高煦踏进京城那道门,想要再出来,就基本千难万难了。

而且哪怕就是朱高煦不进去,只要到了大明,哪怕就是朱高煦带着几十万大军,都极其危险,会被大明直接包围。

只要朱高煦的大军没有了物资,还拿什么打?

入了京城更是生死难料,那些人肯定会想要杀了朱高煦,因为只要杀了朱高煦,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让朱高煦去做太子?甚至让朱高煦做皇帝?

李定荣是一百个不信。

但他是真的怕朱高煦会相信。

因为之前的朱高煦,被朱棣这样忽悠了不知多少次。

别人是吃一堑长一智,朱高煦只知道吃堑,还吃了不知道多少次,次次没有什么长进,依旧还会被朱棣给忽悠。

当看见朱高煦的神情逐渐变得阴冷,又逐渐恢复淡然,尽管朱高煦没有出声,但李定荣心头也安定了不少。

如今朱高煦的性子,他还是知道的,如今朱高煦,并没有再上头,并没有因为那个位置,失去理智。

良久,朱高煦的声音缓缓传来。

“此事便就这样吧,不要外传,就当,没有发生过。”

朱高煦说完,一个人就出去了,只觉得心口有些微闷。

来到凉亭,深吸一口气,顿时觉得好多了。

“堂堂永乐大帝,用这样的招数,丢人呐。

你还以为我还是之前那个我吗?

之前带你来了一趟大汉,也见过了,你为什么还会这样想我呢。

我不知道你是真的要这样做还是想要假的这样做,但就凭你目前说出来的,就是奔着我的命来的啊。

之前我回一趟大明,差点就死了,你就这么想我死在大明么。”

朱高煦看着外面的景色,一个人喃喃自语着。

其实他已经没有什么情绪了,当一切都想开了之后,也就是那样了。

所谓的感情,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又能有多少呢。

在朱高煦思绪清明之际,枚青缓缓走了过来。

“王爷,那姚广孝已经派人送回去了,不过走得比较慢,他想要看看大汉。”

“呵呵,他想要看,就让他看吧,明日清晨,送他离开。”

姚广孝想要看看大汉?

他还没有那么小气,外面让姚广孝看又如何。

外面,姚广孝走在街道上,四处打量着。

来的时候,他是直接从运河抵达码头,又直接被带到了朱高煦面前,让他根本没有看到外面。

以往一直听说大汉这里怎么好,这次既然来了,他可得好好看一看。

当得知自己可以明日再走时,姚广孝也没有了顾忌。

如今姚广孝正在王城内城,目光所及看到的人,与大明其实差别并不大,因为大明的皇城内城,同样都是富有之人。

然而在这里,让他感到一些惊讶的,就是一些小厮商贩,似乎并不受人轻视,那些人也没有大明同样的人那样显得很是卑微。

当来到主要大街,看着街上一些人骑着两个轮子的钢铁行走,又看见来往三个轮子,一人在前面蹬,后面坐着人享受着时,满脸的惊讶。

这些,他在大明并没有见过,尤其是那个轮子,不是木头,也不是铁,姚广孝不知道那是何物。

直到了解了一会,他才知道这是大汉新研发出来的自行车,三个轮子的是三轮车,轮子所用的材料是橡胶。

姚广孝听着这些,只感觉无比的陌生,橡胶?那是什么?

而这些自行车也好,三轮车也罢,数量都非常的少,因为橡胶的价格不便宜,自行车基本都是不仅富有,还有渠道的人家户才买得到。

至于三轮车,是官府投放出来,给百姓一种生计,不过需要支付钱财的,都是从盈利之中进行扣取,而且拉车一次的费用,极为昂贵,达到了五钱银一人。

即便如此,每个三轮车依旧没有空闲,因为三钱银一次,太多太多人付得起了,所有人都想体验一下那种感觉。

姚广孝想要试一试,但苦于无法排队迟迟无法排上,只得放弃。

是的,想要坐个三轮体验体验,又花这么多钱,都还得排队才行。

姚广孝继续闲逛着,看着众多店铺内用着一些不知道是什么机械,帮自己做着一些手工活,了解了一番,原来都是一些机器,主要是做得比人快,店铺掌柜都是请小工来操作机器。

姚广孝走了不知多久,他没有看到一个落魄的人,在大明京城,其实都还能看见乞讨的人,但在这里,他是一个都没有看见。

姚广孝只看到了大街之上整齐的商贩,以及街道两旁的商户与官府的人和气的交谈,官府规划出来的摆摊区域,官府定下的一些制度,每个人都在遵守。

在这里,看见了众多不知从哪些地方来到的不是汉人面孔的人,看见了官与民的融洽,哪怕是巡逻衙役,百姓似乎都很亲近一般,尤其是军士偶尔的巡视,他没有看见有人害怕。

姚广孝也看见了许多在大明没有,却是在大汉看见的新奇玩物,各种让他眼前一亮的小机器。

尤其是这里的许多商品的价格,价格都要比大明的低很多,像布匹、粮食、盐以及众多手工品,凡是涉及到基础民生的商品,在大汉的价格都很低。

姚广孝还特意去问了问,这才知道,原来只要是生活之中必须要用的那些商品,如粮食、油、盐、衣服等等,大汉都有律法规定,价格必须控制在多少以内,以让绝大部分普通百姓都能够买得起。

而对于一些精品,比如精品盐、精品油,以及好的布料衣服这些,价格则会不同。

但基础能够保障百姓吃得起,有衣穿的,从原材料提供到成品销售,官府都会强制控价,会由朝廷特定部门,每一段时间进行价格调控,既要保证百姓买得起,又要让卖的人能够有一定的利润。

尽管这部分商品的利润低,但胜在每日出量极大。

了解到这些,姚广孝一脸的震撼,大汉,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吗?

在大明,这些可都是没有能够做到的啊,朝廷想要调控什么价格,可并不容易。

尤其是那些日常必需的生活品,这个价格在大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他敢保证从来没有过。

关键是大汉实行的这些政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个人都在遵守着,这点让姚广孝无比的震惊。

在大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是太正常了。

如今他也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街道会那么的热闹,为什么往来的人会那么多了,为什么他随处可见的,都是有人在买这买那的,似乎就不心疼钱一般。

随着姚广孝的逐渐了解,他似乎也发现了,那就是大汉的基础民生商品价格确实低,但只要不是基础民生商品,价格就逐渐开始起来了。

他在这里喝了一两银子一杯的果汁,吃了三个菜一壶酒就花了五两银子的一顿饭,定做了一身黑色僧衣花了十二两银子。

姚广孝这时才逐渐明白,大汉也是有消费区间的,有只需要花二十文钱就能吃饱的饭,也有需要花上千两甚至更多钱才能吃到的一顿饭,有只需要几文钱就能买到的糖葫芦,也有需要几两银子才能买到的糖葫芦。

了解之后姚广孝才发现,在大汉,大汉朝廷似乎只在努力的让绝大部分普通百姓能够不被饿死,能够吃得起盐,也能够买得起新衣,但是想要过好,想要更好的生活,大汉朝廷就没有那么多强制的规定。

但即便是这样,姚广孝心头既是无比的震撼,又是无比的敬佩。

因为在大明,许多普通百姓别说想要吃上盐,穿上新衣了,就连吃饭,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是的,在大明,更多的百姓,是连吃饭这么一个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

大汉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又怎么不震惊,不敬佩。

随着了解的深入,当姚广孝知道这里的那些小工,待遇都有保障时,更加的不可置信。

因为在大汉,店家想要雇佣小工,都需要签订合同的,并且还是一人两份,小工也要拿一份,这是一旦爆发矛盾,无法私下调解时,告到官府的证据。

在大汉,雇佣合同的草拟,每一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准则,要是有店家做出隐藏合同,或者没有全部告知的,真闹到了官府,直接就是被处罚,然后才会调解矛盾。

这也是在大汉,哪怕不识字,签署这些合同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的原因。

因为大汉因此特意设立了调解局,在各地都有。

这是大汉推行出来既是保障使用人,也是保障小工权益的保证。

而且大汉雇佣的小工,工钱比起大明,都要高一些,尤其是一些店铺,小工的工钱,姚广孝都无法想象,因为都快要赶上大明一些最底层官员的俸禄了。

这种工钱比较高的,基本都是大汉朝廷直营的企业,尤其是大汉王后韦婉芸的工厂与店铺,待遇是大汉最好的。

了解到这些,姚广孝很是不可思议,他算是知道,为什么在这里看见的人都是有点钱的人了,为什么每个人似乎都能买买买了。

再对比一下大明,姚广孝满心的复杂,他都不知道该怎么比,如今所了解到的一切,其实在他看来,都是关乎民生民本的,大汉全部都做到了。

如今的大汉,不就是大明一直渴望想要达到的盛世吗?

其实不仅是大明,以往任何一朝,恐怕都想要达到这样的盛世吧,只是都没有做到。

姚广孝心头满是苦涩,只有来到这里,了解这些后,他才明白,原来大汉与大明的差距,已经这么大了啊。

以往他们的认知里,大明与大汉的差距是火器,是战船,是其他一些直接可以看得见的,但最为重要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放在了火器上。

姚广孝很清楚,他目前所看到的差距,是比以往他们所看见火器之间的差距还要巨大,还要更加可怕。

是的,比火器差距都还要可怕。

姚广孝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朱高煦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尤其是那些他见都没有见过的机械,比起人力生产,快了那么多的机器,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大汉都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姚广孝所在意的,是大汉实行的这些政策,是怎么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是怎么将经济拉上来,是怎么让官民相处这么融洽,是怎么让百姓对官府如此信服,并且会全力支持官府的。

他更加看重这些基础,在他看来,这些,才是让大汉真正变得强大的原因,也是变得无比繁华,甚至繁华程度已经超过了大明京城的原因。

如今他在负责大明新政的推行,但这番了解下来,他发现大明仅仅只是推行那些新政,似乎不行。

尤其大明的新政还是在大汉那个政策上打折推行的。

是的,这个政策是大汉最初实行的,朱棣拿过来后,并没有全部实行,而是取消了一部分,调整了一部分,并不是完全实行。

可以说大明的新政,就像是大汉残缺版的政策。

但现在不仅是那个政策了,大汉还推行了许许多多的政策,出台了许多大明都没有的法律,用更多的部门构建出来了不一样的体系。

也是这个时候,姚广孝赫然发现,大明想要复制大汉的这些政策,似乎都不可能。

不仅是实行新政遭遇的阻碍,就是构建这么多部门,财政的支出,对大明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大明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来做这些事情。

如今让姚广孝一时无法回过神来的,就是明明他来的是大汉,明明大汉也才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但为什么会给他一种他好像来到了一个不同时代世界的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