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姚广孝的惊奇与不理解,大汉第一次大规模的夜市?(1 / 1)
姚广孝坐在一处街边的小摊贩内,吃着馄饨,心头却是百般复杂与不是滋味。
他是一个注重实物的人,尽管他精通儒、道、佛三家之道,但他从不相信任何一道。
别看他在寺庙里时会念经诵佛,但他心底,其实压根就不信佛。
如果信佛有用,他就不会为朱棣靖难出谋划策,甚至怂恿朱棣发动靖难了。
本来他已经归隐,但在朱棣新政的诱惑下,当初朱棣那番蛊惑人心的话语下,他愿意再出来试一试,想要看一看实行新政后一个不同的大明。
哪怕后来他负责在大明全面推行新政,遇到众多问题,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就是想要看一看这样做了之后的大明,会和其他朝代会有什么不同。
但可惜,他并没有在大明见到。
哪怕是实行的新政,推进其实都非常的慢,新政不是那么好推行的。
而他在大明想要看到的一切,如今在大汉,却是让他看见了,并且比他想的,还要好。
因为许多都是他没有想到的。
其实一些,不是他没有想到,只是他没有想到,原来真的可以实行下去。
他复杂的是,在大明,真的可以做到这些吗?
姚广孝更是对朱高煦心服口服,他不来大汉,是真的想象不到,朱高煦可以将大汉打造成这样。
以往他确实不看好朱高煦,朱高煦离开大明出来当初,哪怕是推行出了新政,也只是有过赞赏,但更多的,就没有了。
但现在,他是真的佩服朱高煦,能够做到这样,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太清楚其中的艰难了。
想着这些,又想到他此次来大汉的任务,姚广孝心头一时都很是苦涩。
当初他其实是劝过朱棣的,但没用,朱棣依然要这样去做。
这次过后,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关系,恐怕更加紧张了吧。
以前还能从大汉这里获取许多经验,但以后,更加难了。
这一刻,姚广孝都想骂朱棣,朱高煦对大明,可以说已经足够仁至义尽了。
新政没有对大明隐瞒,让大明可以尽情的套用,后面又给大明高产水稻,一直到前面那出闹剧,朱高煦又给了朱棣不少钱粮物资,还给了另外一种高产粮食。
朱高煦给的这些里面,高产水稻与新的粮食土豆,姚广孝非常清楚是极为珍贵的,因为他也在负责推广种植,只是如今还基本没有看见多大的成效,因为种子并不多。
但只要坚持做下去,假以时日,大明的粮食产量必然是能够增加的,百姓所能填饱肚子的食物,会更多。
这两样东西,虽然大明也付出了代价,但只要朱高煦不让,是根本无法进入大明的。
无论是高产水稻还是土豆,在姚广孝眼中都是无价之宝,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可即便是这样,朱高煦给朱棣了,朱棣如今却是做这个事,姚广孝心头都很不是滋味。
姚广孝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不知何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这时摆摊的摊贩来到姚广孝身前。
“这位高僧,我现在要打烊收摊了,这碗馄饨八文钱。”
姚广孝听到声音,这才回过神来,然而看着街上却是依旧人潮涌动,并且还在向着一个地方走,一边掏钱,一边疑惑的问向商贩。
“贫僧看他们都在往一个地方走,这是有什么大事发生吗?”
摊贩接过钱,发现是银子,一钱银,当即开始找零。
姚广孝见状,却是制止了摊贩。
“不用找了,你们在这里摆摊也辛苦,想来你也不容易,你留着带些吃的回去,给家里改善生活吧。”
“这不行,我虽然是苦,但我赚的钱都是干净钱,怎么能要你的。
你不知道吧,摆摊也能赚钱嘞,今天我就赚的钱除了成本,还有三钱银。
这不是自己该得的钱啊,拿着不心安,烫手。
来,这是找你的,你收好。”
姚广孝看着眼前的中年摊贩将钱找给他,笑着接过。
他是真没有想到,不过民间普通的摆摊百姓,却是有这样的觉悟。
不是自己的钱,拿着不心安,烫手,姚广孝很是认同。
正要继续问,这时穿着制服的男子走了过来,手臂上有着市监两个字的臂章。
“老陶,该交税钱了。”
“唉哟,这不是姚班头嘛,前些天听说你婆娘生了,我这也没有其他的,还有一点馄饨,你带回去吃。”
“行了,你又不是不知道规矩,我不能拿。
我的俸禄你们都知道,够用着呢,我家那个这几天都吃着肉,没事。
今天赚了多少?”
“今儿个不错嘞,赚了三钱多,这次我多交点税,你们收得也太少了。”
摊贩一边聊着,一边拿钱,很快数出一百文钱。
但这姚班头只拿了三十文钱。
“你营收没有超过五钱银,只收三十文,这些你自己收起来,别坏了官府定的规矩。
卫生你打扫干净,听说你抽到了夜市的名额,赶快去吧,还有一个时辰就开始了。”
姚广孝就在一旁看着,看着衙役与摊贩熟悉,摊贩热情主动多给,但这衙役却是丝毫没有多拿,很是欣赏。
这不正是官民和谐的写照吗?
尤其是摊贩还愿意多给税,这是他在大明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而当听到一个班头的俸禄可以让家中的人连着吃肉,心头也是微微一惊,大汉官吏的俸禄,这么高的吗?
直到姓姚的班头离开,姚广孝才出声。
“你们摆摊还需要交税吗?你们不反对?而且看你刚才还想多交,这是为什么?还有那个姚班头,他的俸禄可以让家人连续吃得肉,俸禄这么高吗?”
摊贩闻言,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一边收拾一边回应着。
“一看你就是刚来大汉的吧,这里摆摊确实需要交税,不过有规定的,如果营收在一钱以下,就不用交了。
一钱到三钱交十文,三钱到五钱交三十文,官府划出地方给我们摆摊,我们有什么不愿意的,交得也不多。
大王对我们关心着呢,还有很多,我就没时间跟你说了,你过后可以自己去了解,现在我得去夜市那里了,这可是大汉头一次这么大规模的夜市呢。
对了,至于姚班头他们的俸禄啊,其实不高的,只有两钱银,不过会有其他福利待遇,加起来会再多两钱银左右,年底的时候也会有福利,还能多领一些。
不过年底的那次不确定,去年的时候姚班头他们就得到了五钱银。
而且他们还有退休福利呢,只要顺利做到退休,每个月什么都不做,都有钱领。
还有看病,都是有补贴的,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其实摆摊的摊贩,都是百姓,朱高煦为了防止有人断他们活路,在王城都有划分摆摊的地方,而且只要不是真正的普通百姓,那些店铺之类的是不允许摆出来的。
这个税,其实也是为了平衡,毕竟那些店铺以及企业工厂这样的,都需要交税。
但又考虑到百姓的日子,一钱银的营收是基础,才定下低于这个盈利不收税。
即便超过,收取的也很少。
并且官府还会出人巡视,维持治安等等。
姚广孝听着摊贩有些羡慕的语气,一时都不知道该说好还是不好。
按照这个摊贩说的,其实那个姚班头的月俸,还没有这些摆摊的赚得多,可以说少了太多。
但摊贩依旧羡慕,姚广孝都不知道摊贩羡慕的具体是什么。
当听到退休以及看病这些,姚广孝更是有些莫名其妙,他大概能懂,但又不懂。
在大汉,这些也是福利了吗?
这些都是大明所没有的,姚广孝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大汉的财政支出,比他想象的,要更加庞大。
单单就是退休之后可以什么都不用拿钱,这还是只是一个班头,上面还有不知道多少官员,这么一笔庞大的支出,姚广孝一时都不敢想。
而至于看病的补贴,他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补贴,但只要涉及到病,他可太清楚要花多少钱了。
在大明,多少百姓穷极一生,都看不起病,只能拖,要么好,要么死。
但在大汉,和大明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刻,姚广孝对大汉的好奇的兴致,是越来越高,他是真想将什么都了解清楚再回大明啊。
就目前他所了解的,看到的,姚广孝就已经知道了一点,那就是历朝历代,恐怕只有大汉才这么特别吧。
大汉与历朝历代,是真的不一样,处处透露着不同。
看着摊贩中年收拾好,将地上的脏物全部处理,又拿出一个摊贩口中所说的拖把,将地拖干净,又用干净的水冲了一次,又拖干,最终才全部完成。
姚广孝还没有走,他在等着最后那个问题。
摊贩这才继续开口。
“这个夜市,其实之前也有,但并不大,只有一条街,并且因为蚊虫太多,持续的时间都不久。
这次听说是朝廷弄出来了一个杀虫剂,可以有效预防蚊虫,并且还有一种有效驱蚊的香薰,这是一种我们老百姓都买得起的香薰会一起用,还有一种不会熄灭的灯,能够持续照亮。
前几天官府发了通告,我们就去抽名额,没想到我也能抽上。
不说了,我得赶紧过去了,这可是大汉第一次开放了五条街规模的夜市,我不能让客人久等。”
“诶,你的馄饨都卖完了,你过去卖什么啊?”
“我家婆娘还有孙儿已经送来了,正在夜市的摊口等我呢。”
姚广孝看着摊贩离开,心头也是起了极大的好奇心。
杀虫剂?百姓都能买得起的香薰?不会熄灭能够持续照亮的灯?
姚广孝实在无法将这些联系在一起,这些,他只知道香薰。
但香薰的价格,他可是知道的,极为高昂,可以说只有富庶之家才用得起。
别说一般百姓了,哪怕就是稍微有点钱的百姓,在大明都用不起这个香薰。
而哪怕是富庶之家,都还得是家境殷实的才行,不然用香薰都能用破产。
这个时代的香薰,完全就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尤其是大明的香料没了来源,没有了朝贡以及郑和下西洋带回去,大明的香料价格飙升,香薰这种物品,价格更是夸张得不行。
但现在告诉他大汉有了一种百姓都用得起的香薰?
哪怕就是另外两个,以及摊贩口中所谓的大规模夜市,姚广孝同样无比的好奇。
而且夜市摊贩摆摊,姚广孝也是有些不理解,尤其是夜市这两个字。
姚广孝随即也是跟着人流过去,去往夜市所在的地方。
来到所谓的夜市场地,姚广孝看着两旁的店铺,以及特意做出来的一条美食街,看着灯光越发微弱,天色越来越黑,好奇的静静等待着。
直到夜幕逐渐降临,姚广孝看着有官府的人开始喷洒着所谓的杀虫剂,并且还在推出了香薰,每个摊贩都送了一个。
是的,送,根本没花一分钱。
同时还推出不少来卖,每个人都可以买,价格也有不同。
拿出来最贵的香薰,价格是十两银子一个的,最便宜的,只需要三十文钱。
并且在每条街道,都有一间售卖香薰、杀虫剂的店铺,里面的香薰,价格最低的都是五十两银子一个的。
姚广孝买了一个三十文钱的,又买了一个十两银子的。
对比一番外观,三十文钱的用的是粗布,而且也没有任何纹绣,拿在手中的手感也不太好。
挂在腰间的话,也确实不太适合另外的群体。
再闻味道,三十文钱的有些冲鼻,且味道并不浓郁。
而十两银子的,包裹的布料要好一些,但纹绣也谈不上多好,只是有点颜色区别,手感也要略微好一些。
味道方面,要更加清香一些,但也不浓郁。
姚广孝知道,这个十两银子的,肯定是添加了其他香料,但并不多,改善了一定的味道,但也就这样了,很有限。
其实最便宜的,朱高煦就是给最普通的百姓用的,根本不是用来挂在身上的,只能用来驱蚊虫,其他的效果,是基本没有的。
这也是大汉的环境,蚊虫的困扰,大汉可是经历了很多年。
这个技术,也是朱高煦从系统兑换出来,交给下面的人研制出来的。
有了这个香薰,起码普通百姓,也可以免受蚊虫叮咬的痛苦。
而至于有钱的,想要选择其他的,大汉依旧都有,只为满足不同的人的需要。
而就在这时,一道道惊呼声赫然传来,即便就是姚广孝,也瞪大了双眼,手中的香薰,都不知何时掉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