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大明疆土,皆是太祖、太宗皇帝兴兵而下,太子你何敢放弃?!(1 / 1)

加入書籤

朱瞻基听着杨荣与杨溥的话语,呆滞的眼神逐渐回过神来,却是一时愣住了。

“你们说,诛杀汉王,为父皇母后他们报仇?”

朱瞻基很是不可置信的看着这两人,他实在想不到,都到这个时候了,这两人居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语。

如果是最开始,他都还会抱着极大的希望。

但如今,他一点希望都看不到,这让他怎么相信杨荣与杨溥所说的话语?

朱瞻基都快以为是他还没有回过神来,还是这两人没有睡醒。

杨荣与杨溥闻言,神情依旧肃然,杨溥当即出声。

“太子殿下,如今还没有到最后一步,怎么能这般颓废。

如今各地边军已经调回,现在我们还有近五万精锐,总共十五万大军,怎能坐以待毙。

现在汉王的各路大军还没有围拢,我们必须要趁着现在抓紧行动。

如今汉王这里明显是主力大军,北部还有瓦剌与鞑靼,向西也是汉王的藩地,没有出路。

我们惟有向东北方向打,一直打到当初的流鬼国区域(东北亚地区,也是堪察加半岛周边),那里虽然寒冷,但根据记载,但既然有人能够在那里生存,那么我们必然也能。

到时在那里休养生息,再打造舰队,寻找新的地方。

若是汉王大军依旧追来我们也可向北继续前行。

天下之大,总有我们的容身之地。”

杨溥说完,杨荣也接着开口。

“太子殿下,如果我们能够重创或者击溃汉王在东北方向的两路大军,那么我们还可以占据东北区域。

到时以这些地方,我们再融合女真等各族部落,依旧可以阻挡汉王大军,以待天时,再如汉王一般,打回来便是!”

杨荣与杨溥充分发挥着想象给朱瞻基打气,想要朱瞻基恢复志气与士气。

如今朱高煦已经做出了完美的示范,去了外面,只要发展好了,也未必不能窥视中原,再打回来。

朱高煦能够在外面做到,他们未必不能做到。

至于外面艰苦,这个时候两人已经完全没有考虑这些了,他们只是不想在这里等死,不想坐以待毙。

但自从各方消息不断传来,朱瞻基整个人失去了精气神,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其实两人心中对朱瞻基都很是失望,看看朱棣,哪怕就是朱高炽,哪里像朱瞻基这样了?

现在朱高煦的实力确实强大,强大到让他们看不见丝毫逆风翻盘为胜的希望。

但即便如此,他们就要放弃所有挣扎吗?

如今朱高煦还没有兵临城下,他们还有最后的时间,还有最后的希望逃出去。

对于击败朱高煦,他们已经不再去想了,这完全不现实,朱高煦用事实击破了他们所有人的幻想。

但打不过,他们还不能跑吗?

只要还没有到那最后一步,两人都不想这样放弃。

最后拼一拼,还有一丝机会,但若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待在这里,那就是真的在等死,没有任何生机。

两人都不想死,他们不想被朱高煦这样给杀了,一旦这样死去,他们的名声也将会不复存在,他们反而成了奸臣叛贼,两人不想。

蝼蚁尚且偷生,更遑论他们?

主要是被朱高煦打进来,他们必死无疑。

他们完全就没有想要投降的念头,必须要做最后的一搏。

但所有的权力,都在朱瞻基手中,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先让朱瞻基打起士气。

但凡朱高煦放出风声考虑不杀他们,他们直接就投降朱高煦了,哪里还会做这些无谓的挣扎。

其实他们现在也可以架空朱瞻基,朱瞻基摆烂之时,将权力都给了他们。

但如今的情况,他们即便架空朱瞻基都没有用,要是没有朱瞻基出面,下面的人直接就会将他们反噬了。

而且即便有着朱瞻基出面,下面都是人心浮动,恐怕想要投降朱高煦的人,都有不少。

毕竟朱高煦在明军之中的威望就很高,也就是朱高煦在外面的时间不短,现在已经小了很多。

但如今朱高煦明显胜局已定之下,难免会有人想起那些,投向朱高煦的怀抱之中。

朱瞻基听着杨荣与杨溥的话语,陷入了沉思之中。

避开朱高煦,主动向东北出击,而且还主动放弃顺天府,即便赢了朱高煦在那里的两路大军,也不过是去往到了那个苦寒蛮夷之地吃苦罢了。

如今的东北那里,可是还没有经过开发,想要种田什么的,可是不容易的。

至于更偏远的地方,更加的寒冷。

那个地方,朱瞻基是打心眼里看不上。

他堂堂大明太子,去那种地方与女真等各族那些蛮夷人为伍,朱瞻基想想都是一阵鸡皮疙瘩。

那些地方,在他眼中就是不应该有的地方,正常人谁会想去那里?

他不是朱高煦,让他去吃那个苦,他是真的不愿意。

至于放弃顺天,他更加不想。

在这里,他仍旧是太子,甚至可以直接登基称帝。

出去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了。

朱瞻基想要的,就是守住顺天,守住顺天周边,至于其他的,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而至于杨荣与杨溥所说的边军调集了回来,朱瞻基没有丝毫的想法,这本就是他下令的。

那些边地,在他眼中同样是贫瘠蛮夷之地,有什么好要的?

现在大明危急,将这些精锐放在边境,还不如调回来做最后一搏。

至于那些地方会被鞑靼与瓦剌所得,他也已经不在乎了。

在他眼中,只要鞑靼与瓦剌没有过长城,那大明依旧可以以长城之险来抵御鞑靼与瓦剌。

朱瞻基思考许久,最终缓缓看向杨荣与杨溥两人。

“你们迫不及待的想要走,是怕汉王?是担心自己会死?

孤尚且在此,你们又有何惧?

纵然身死,孤也是和你们一起,有孤跟着你们一起,还待怎样?

此事作罢,那些蛮夷贫瘠之地,孤绝不会去!

孤是大明太子,纵然是死,孤也会为大明而死,为大明战死沙场!”

朱瞻基说得大义凛然,丝毫没有顾及脸色越来越黑的杨荣与杨溥两人。

朱瞻基此刻也已经想通了,他不会像朱高炽那样投降朱高煦,但他也不会像杨荣与杨溥说的那样逃走。

他要正面对面朱高煦,哪怕就是败了,哪怕就是死了,他也不会再有遗憾。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反正结局也注定了,那还不如放手一搏。

若是能够击溃朱高煦的大军,擒下或者斩杀朱高煦,那么局势将会瞬间大变。

如果做不到,那死就死吧,反正都会死,还怕什么呢?

朱瞻基想通这些,直接让人去传唤武安侯郑亨以及忠勇王金忠等人。

杨荣与杨溥听到这里,也不再说什么,拱手退了出去。

来到外面,杨荣与杨溥对视一眼,尽皆从对方脸上看到了苦涩、无奈,以及绝望。

“如今太子殿下心意已决,这次,我们恐怕是躲不过去了。”

“是啊,没有想到当初的汉王,竟然真的能够发展起来,当真让人无法想象。

先有先帝太宗皇帝(朱棣)靖难,后又有汉王靖难,大明恐怕以后还会上演这样的事端。

奉天靖难继承制,大明也算是独一份了吧?

算了,不说了,我们回去吧,既然无用,无非一死罢了。”

两人不再说什么,各自回到家中。

奉天靖难继承制,如今确实已经开始初现苗头了。

先是朱棣再是朱高煦,以后,又会是谁?还是以后都不会出现呢?

谁又知道呢,没有人能够知道。

而两人口中的大明太宗皇帝,就是朱棣,这是朱棣的庙号,太宗。

至于庙号成祖,还是嘉靖改的。

大殿内,朱瞻基召集一众人正说出自己想要主动出兵与朱高煦一战,郑亨却是直接站了出来。

“太子殿下,您要主动出击,老臣并不反对,很支持,但还请太子殿下能够将边军调回边防!

边疆之地,都是太宗皇帝带着明军打下来的,是无数明军用生命打下来的,那里的人,已经汉化,是大明百姓,那些地方,都是大明疆域!

如今太子殿下不仅放弃太宗皇帝与大明将军打下来的众多边地,将防线缩短至长城以内,更是将边军调集而出。

若是鞑靼与瓦剌犯边,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现在长城之内只有少许兵力,鞑靼虽然被太宗皇帝重创伤了元气,但鞑靼与瓦剌只需要出兵两三万,如今只有那么一点兵力,根本无法阻挡。

太子殿下,您已经放弃了边地,放弃了边疆大明百姓,难道,太子殿下还想要放弃大明北地吗!

太子殿下与汉王之争,这是大明内乱,可一旦让鞑靼与瓦剌做大,攻入大明,那大明北地百姓,都将会惨遭鞑靼毒手。

大明以前,北地数百年内遭到鞑子杀戮,千里无人烟,太祖皇帝迁移汉人以填充北地。

今日,太子殿下却是又要放弃这些,请恕老臣不愿!

若太子殿下一意孤行,老臣只好率领边军返回边地!

大明一寸一土,皆是太祖皇帝与太宗皇帝以及无数大明将士用命打下,太子何敢放弃!

老臣身为大明之将,奉太宗皇帝之命常年镇守开平,绝不会放弃!”

郑亨双眼怒视着朱瞻基,完全没有顾及朱瞻基是太子,更不怕朱瞻基会杀他。

在郑亨心里,心中对朱瞻基是真的失望到了极点。

当初朱瞻基下达调令时,他便劝阻过,但那时他在开平,只能听令行事。

然而来到顺天后,他劝谏朱瞻基无果,朱瞻基还想要收了他的军权,也就是下面的将士不同意,不少人给他求情,朱瞻基才没有收回他的兵权。

可即便如此,郑亨丝毫没有感激朱瞻基的想法,只有对朱瞻基的愤怒。

这次,他不再忍,再次爆发而出。

郑亨很是绝望,他想不通朱棣当初怎么会挑这么一个太孙,让这样的人成为大明的太子。

郑亨甚至庆幸,庆幸朱高煦发起靖难,若不然,大明扩大的疆域,恐怕都得被朱瞻基给丢了。

如今朱瞻基为了内乱,不顾边疆,不顾百姓,郑亨是真想让朱棣来看看,看看这就是大明太宗皇帝选的好圣孙,放弃大明疆土,放弃大明百姓!

朱瞻基看着郑亨,一张脸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一脸怒意。

之前郑亨都还是在私下劝谏他,如今竟然在这样的场合这样说教他,在郑亨口中,他成了什么样的人?

朱瞻基心头,对郑亨恨到骨髓里。

但他却是不能对郑亨做什么。

郑亨的资历太老了,朱棣靖难之时,功勋其实完全不差,完全足以封公,但因为郑亨是投降朱棣的,最终才是一个武安侯。

郑亨在军中的威望也高,如今大明,在朱能与张辅不在的情况下,就剩下这么一个资历最老的人了。

而且现在又是到了这样的关口,他现在要是强行治郑亨的罪,现在他要是杀了郑亨,这些边军将士,恐怕直接就会反了他。

这也是他为什么此刻心头很想杀了郑亨,但却是只能忍着的原因。

其实郑亨说的这些,他不知道吗?

朱瞻基很清楚,他什么都知道,包括边军对他有着很大的想法,但他只能当做无事发生。

因为他还想要做最后一搏,唯有边军这些精锐,才能让他与朱高煦抗衡。

许久,朱瞻基缓缓出声。

“武安侯说到这里,孤便再给你们说清楚,孤不是放弃那些地方,也不是放弃大明疆域与百姓,而是先平定内乱。

只要内乱平定,到时这些地方再去经营便是,当下最为重要的,是汉王的叛军。

不过既然武安侯有此心,那武安侯你便回去吧,不过孤只给你三千军。”

朱瞻基不想继续和郑亨争论下去,也不想留郑亨在这里。

因为以郑亨对他态度,朱瞻基很清楚,要是继续留下,一旦朱高煦打过来,这个人恐怕会直接投降朱高煦。

当初朱高煦与郑亨的关系,也是不差的,这个人也是当初支持过朱高煦的人。

郑亨闻言,冷冷的看了朱瞻基一眼,极度的失望之下,连拱手都懒得去做,直接往殿外而去。

三千军便三千军,他要回去继续镇守开平,他要做好大明真正的屏障!

在如今朱高煦的一路大军在对瓦剌与鞑靼用兵的情况之下,他很清楚,瓦剌与鞑靼一旦不是朱高煦大军的对手,必然会南下。

他若是不去守,大明北地,就真的危险了。

长城天险?

若是无兵守护,这又哪里是什么险关啊。

一旦让鞑靼与瓦剌的骑兵深入大明腹地,他无法想象那会是什么后果。

郑亨的事情,也让其他人心中想法各异,不知在想些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