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儒家最大弊端和光同尘,普通学校的作用(1 / 1)

加入書籤

普通学校?

萧瑀自认为也是学富五车之人,可是普通和学校联系在一起是几个意思?

“你等等,普通学校?

“这学校既然是普普通通的,那会有人来上学么,那开设它的目的是什么?”

学校,自然是要教书育人,你来个普通学校,还想要人来学?

萧瑀怎么想都不对,这地方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

“教书育人吧。

“怎么说呢,它就是一所普通的学校。

“因为我不专门教圣贤书,也不会教怎么当一个王佐之才,所以他就很普通。

“所以我这个说法,没错吧。”

萧瑀点点头,这样的话好像还真的没错。

十年寒窗,目的还是看尽长安花。

如果这学校和做官没关系,在现在的观念里面那确实足够普通的。

“突然怎么想开学校了,这可是一个非常耗费人的事。”

“没办法,看不过啊。

“猴儿他们的报告上来了,我已经手把手的教了,可他们写的东西还是一言难尽。

“弄出来的东西我看着都头大,有一种在浆糊中找米粒的无力感。

“这种局面,还是要改善一下。”

无视数据,依赖不标准的描述让猴儿他们这些天的工作显得有点白忙活。

王皓还记得一件事,第一次上物理课。

第一节课是振动,有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振动要怎么展示,班上很多人写了一堆废话。

明明老师说的从实验的角度,可还是习惯性的用说明。

程处亮等人都是二代的翘楚,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更严重,基本上会无视数据。

说了数据非常重要,可还是在无视数据。

这是思维的问题,儒家一个非常强的点就是吸纳和同化,这种能力有弊有利。

有利的地方是万物皆为我用,你有用的学说我都能吸收。

可弊端也很明显,排斥自然科学。

学说能融入,经典力学融不进儒家学说,这就很麻烦了。

所以,注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很重要。

而且还有一点反常识,这个时代传播新思想比明清简单,那两个朝代简直就是神仙。

比如天文观测,这方面古代一直都是领先地位。

因为这玩意虽然国家也会组织,可基本上都是半野生的状态,皇帝不会在方面干涉。

到了老朱手上,老朱也将其纳入监管。

从这时候开始天文观测基本上就停滞甚至在后退,走上了一条灾难的道路。

恰好从这时候开始西方彻底抬头看天了,两种文化的特点再次发挥了各自特点。

西方在各种异端和证明你更异端中直接起飞!

有个说法是牛顿晚年去研究神学去了,用这个来证明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实际上牛爵爷一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学术成就只是研究神学的副产品。

明朝这边因为科举和皇室的权利加大,导致和光同尘更生猛。

一个在攻击中起飞,一个在和谐中缓慢老去。

“不尽如人意?”

“相当。

“我说了数据很重要,数据很重要,可还是以废话居多,而且那些废话只会让测试看起来很水。

“有些东西,不需要那么多的废话。

“举个例子,墒情到位、阳光正好的地秋葵玉米两个月生长长度是十五公分,六对叶子,几月开花抽穗等。

“这样记录,清晰直观。

“最后把所有的数据拉在一起一比,立马就知道优劣,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什么地方需要保持。

“这不就行了,看的人也轻轻松松,瞬间理解。

“工作效率上去,办事也快速。

“可送上来的报告从夸我开始,然后从长的像什么全都详细描述,最后来一个约多少多少。

“可明明已经取得了精准的数据,为什么要用约。

“这东西呈上来,看的人要理解半天才能找到里面的关键性数字,因为废话太多,有时候还会理解错重点这种情况。

“那我要这种东西做什么,意义何在。

“精准的数据,那是有指导意义的。

“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五,宜水漫两寸;四月开始至二十,宜晒足太阳。

“就这样卸下来,那和考察地差不多地方的地理环境的人拿到东西,只需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

“然后再进行微调,效率是不是就上来了。

“我要的是这种,精确而高效。

“不是春以时种,风调雨顺则丰收这种废话,这些话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

“现在都是这种人才,我也很绝望啊。

“那能怎么办,只能自己开个普通学校培养一下呗。

“你昨天也看到了,珠宝有了严谨的数据是不是好坏就非常判断了。

“大唐,缺失的就是这种。”

每个人都有过被少许、适量、合适、大概等量词折磨过的痛苦,这就是儒家弊端的一个影响。

少许盐,适量的水,合适的火候!

古代也不是没有这个,墨家是第一个走标准化的集体,墨守成规一开始还是褒义词。

意思是按照逻辑严谨的防御策略,也引申墨家的有一套标准,拿来就能用也不会出错。

不过经过汉代郑玄、何休等经学大家的解读慢慢转变为贬义,一直延续下来。

没办法,传人都没有了,郑玄时代彻底成了儒家的天下,人家注释正义的时候自然偏向于儒家更正面。

墨家没落,中国古代唯一可能走向严谨科学的分支就这么断了。

萧瑀点头,确实。

虽然心中不以为然,可这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

萧瑀所学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都喜欢以虚数代替,所以对这种严谨的数据并不怎么上心。

“这样么。

“如果是这样,这学校也不普通。

“不过如果只是这样,怕是没有什么学子愿意来上学,毕竟没法立在庙堂之上。”

王皓端起桌上的茶一饮而尽。

“无所谓。

“我也没指望你们这些勋贵家来学,他就是一个学校,有兴趣的就来学。

“没兴趣,我也不会强迫来学。

“大唐这么多人,有一个感兴趣来学的那就是一个,两个就是两个,十个就十个。

“这种事,兴趣为上。

“我又不准备当万世夫子,不期待也不会期望自己能教出多少学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