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潘仁美想封王(1 / 1)
因为潘家此举,一下子讨好了几方势力。首先杨兮若的功劳确实够大,获得这样的封赏,虽然稍微有一点点超过,但是也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李蘅是不可能反对的。最少潘家人认为,有这样天大的好处,李蘅是不会反对的。
实际上,李蘅是属于无所谓,他并不看重这些。杨兮若被赐予何种官,为何种爵位?他都无所谓,他都不看重。在这种情况下,李蘅也没有出言反对。
而杨兮若作为杨家的人,杨家自然也不会反对。而杨兮若是李蘅的妻子,长孙无荩同样也是李蘅的妻子。在这种情况下,长孙家族和杨家就有着一层姻亲的关系,在这朝堂之上就相当于是盟友,自然也不会反对。
最后最重要的是,潘家家族认为,皇上也不会反对。因为他看得出来,李世民对李蘅是非常看重的。而加封李蘅的妻子,当今皇上必然是很高兴的,因此不会加以反对。那么一旦坐实了杨兮若的功劳,潘仁美的功劳比杨兮若又大了一倍多。那皇上自然就不能厚此薄彼,厚赏了杨兮若。而对潘仁美却吝啬享赏赐。
而事实上,也正如潘家家族所料。现在朝堂上,这几位最大的势力,都被他这一提议所收买。七大门阀之首的长孙家族,自然是不会反对,长孙无忌还出列说道:“潘家家主此次提议,臣认为妥当,臣附议。”
七大门阀之末的杨家,虽然没有说话,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家人,不好出言。但是不说话,自然就是最好的表态也就是不反对。这样七大门阀当中,有两位是同意的,自然朝臣当中很多人就不会反对了。
最后,李世民的态度是最重要的。虽然这次对杨兮若的赏赐是厚了一点,但是李世民却在认真的考虑。有时候赏赐这种东西,不仅仅是要看被赏赐的人,还要看跟他有关联的人。就像现在,杨兮若的功劳,暂时还不足以封侯。但是若是看在李蘅的面子,那就完全不一样。
李蘅曾经搬云布雨,为着天下解除了大旱和洪涝之灾。单这一项功劳,李蘅就是封个王都不为过,而李蘅却坚决不受封。不仅如此,李蘅谈笑之间出谋划策,为大唐王朝退了几路大军,又亲自带兵上燕云战场,解了燕云之危。功劳之大,说个不好听的话,要是在汉朝时期,封王裂土那都是可以的。
但是李蘅对于入朝为官,根本就不感兴趣,这些东西他全部都推辞掉了。所以李世民都已在头疼如何笼络李蘅?这是他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正好前几日,长孙皇后也跟他说过,李蘅这人是个重感情的,可以从他的家人下手来笼络他。既然李蘅自己不受封,那么现在可以分封他的家人,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他的家人在为朝廷效力,那李蘅还能不出力吗?
有这层考虑,李世民也是欣然同意这个结果。对于潘家家族提议,让杨兮若做归德大将军,开国侯。李世明认为非常的妥当,甚至认为潘家家主,这次非常的有颜色。而且李世民还有另一层考虑,潘家家主此次行为,也算是一次是好。他也可以借此,以后消除潘家和杨家之间的矛盾,真是一举数得,于是说道:“不错,潘家家主此次提议,深合朕意!来人哪,下旨册封杨兮若为归德大将军,赐爵位开国侯。”
这件事定下来之后,潘家一脉的一位大臣出列说道:“陛下!此次击破突厥八万大军,潘仁美指挥有方,功勋卓著,一战而定乾坤,解决了北方战场的忧患。功劳之大,也应该给予厚赐,臣请陛下封潘仁美为镇国大将军,爵位潘郡王。
此时潘家家主,站在一边不说话,属于潘家一系的这些大臣们,纷纷出列为潘仁美请功!
一时间底下群臣们议论纷纷。潘仁美原来是怀化将军,正三品下的官衔。此次立此大功,连升两级,成为从二品的镇国大将军。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有杨兮若的厚赐在前,也显得更加应当,这点倒是没有什么值得议论的。但是封为郡王,就破格太多了。
但是以前,潘仁美因为曾经杨业的事情,贪墨了杨家的军功,爵位已经封到了开国郡公。在它之上就是国公,郡王,也只差了两级。最后这潘家家主,其本身就有郡王爵位,而且是世袭的。潘仁美作为潘家家主的长子,未来是肯定会继承这个郡王爵位的。现在只不过是,提前获得了郡王的头衔,这样看来此事也并不是不可行。
这一时间朝堂上有些争吵,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有保持中立的,最后也没有吵出个结果来。
李世民顿了顿说道:“先封潘仁美为镇国大将军。至于爵位的事,容朕再考虑考虑,今天就先散朝吧。”
这次朝会之后,民间就开始到处流传,说潘仁美功劳巨大,皇上要封他为郡王。这种说法越来越流行,李蘅听到之后只是轻轻一笑,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操纵渔轮。这不用说都能想得到,是谁在背后干这事情。
晚上的时候,李世民也被潘贵妃请去,潘仁美的姐姐潘贵妃殷勤的招待,极尽讨好之能事。
“陛下!此次仁美上战场,立下如此大功,理应重重的赏赐嘛!否则的话,怎么能够服众?而且仁美是你的小舅子,咱们是一家人。仁美在朝堂上,能够有个立脚的地方,也能好好地为陛下出力不是。所以以仁美的功劳,现在只不过是早一步封为王而已。他以后成为郡王,那不是迟早的事情吗?现在早一点又怎么了?”
李世民说道:“迟早是迟早,但是也不能早太多。此次他的功劳虽然大,但是还不足以封王。如果贸然封王的话,那以后再有人有大功劳,朕该如何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