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潘仁美封王,李蘅该如何封赏?(1 / 1)
“先不说别的,这与突厥的战争还没有完,以后肯定还有其他的功劳。倘若有一日,李靖带大军剿灭了东突厥,那朕该如何封他?所以此事有些不妥。”
“陛下!”潘贵妃撒起娇来:“你也不看看这些年,仁美也是东征西讨,为咱们大唐建立了很多功业,比那些开国功臣也不差。”
李世民说道:“好了!不用再多说了,他功绩如何?我心里自有定数,休要再多言!后宫女人不能干预政事。希望你谨言慎行!”
“是!”对方只能不情不愿的闭了嘴,不过却是使尽办法讨好李世民。
过了两日,李世民下旨封潘仁美为“县王”。这个旨意下达下来之后,所有的人都有点不知所措。连李蘅都是有点惊讶,没想到李世民是这样一个处理结果。
“县王”这个爵位,在天朝古代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在大唐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纵观天朝古代历史,王只有郡王,以及郡王之上,有亲王之类的头衔。在大唐朝,郡王之上的王爵叫做嗣王,相当于后世的亲王、藩王之类的头衔。
结果没想到,因为潘仁美的事情,搞出了一个县王,这算是又改变了历史。因为真正的历史,如果没有李蘅的参与的话,潘仁美也不可能获得这场大的军功。而这场军功不算小,但是离封王却还有一段距离。然而因为杨兮若都封了侯,那么对于潘仁美的奖赏,又不能太小。所以让李世民在权衡利弊之下,封了潘仁美一个县王
从秦朝分封天下以来,天下被分为三十六个郡,数百个县城。“县”这个单位是比“郡”更小的地域单位。但是古时候,哪一个王不是皇家子嗣或者有的绝大功劳的人?这分封的地盘,自然就不可能小,基本上都是以郡为单位,这就是所谓的郡王。潘仁美这个县王倒是第一次出现。这就说明潘仁美的功绩,根本达不到现有的王爵的地步,但是呢,又为了奖赏他,提前给他帮安了一个王的名头,于是就以县命名他的王爵。这就是李世民想出的,封赏潘仁美的方法。这样的结果,群臣员们勉强能够接受,潘家人也觉得差强人意,虽然没有达到郡王的王爵,只是个县王。一听就比郡王小了一级,但是好歹也是王啊,虽然是封地小了一点,只有一个县。
对此,李蘅也只有无语了,感叹一句,果然如古人所言:雷霆雨露,均是君恩。这皇帝是想怎么赏赐就怎么赏赐,实在不行的时候,还能加大级别差距,在中间按个过度的爵位。当然这种事,也只有那些开国君王才能做得出来。他们做事有时候不拘一格,更加有魄力,不像后世的君王只会循规蹈矩。所以才会造成后世有大臣,功高镇主,封无可封的情况。在这些开国君王眼里,就不存在这种事情。
而此时,从阳关传来最新的战报:吐谷浑两万大军犯边被击退。这个战报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然而其中的过程却让人非常的震惊。吐谷浑竟然出动了三位圣者,攻击边关,这显然就违背了从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规矩。
然而过程相当的曲折,大臣们听到有三位圣者攻打阳关边关的时候,就以为阳关已经失守了。但是没想到,峰回路转,在这三位圣者即将攻破阳关的时候,南宫世家南宫雄志从边关路过,竟然出手斩杀了这三位圣者。
这真是出人意料,然而更出人意料的是,紧接着李蘅也赶往了阳关,并且出手,将吐谷浑大军击退,带领着阳关守军,全歼了来犯的两万吐谷浑大军。
这件事情,让人最震惊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李蘅竟然出现在了阳关。要知道现在的李蘅人在京城,阳关离这里千里迢迢。他两日前,是怎么出现在阳关的?
当然,不明白圣级所实力如何的那些大臣,就震惊于李蘅不可能出现在阳关,认为是杨家谎报军情,贪报军功。但是对于那些大家族的大臣们,他们却知道圣者是能够在天空中飞行的。所以两日出现在阳关,也不是不可能,他们震惊就震惊在,李蘅为什么恰好在此时出现在阳关?尤其是李世民非常的震惊,李蘅不早不晚,恰好在吐谷浑大军进攻阳关的时候,赶到阳关。显然,是他知道那时候,阳关出现危机,特地前去救援。
当然,李世民他们,不可能知道李蘅会有卫星这种监控系统存在,能够及时得到消息。长期以来受神话传说的影响,李世民他们的猜测是,李蘅能够预知未来,能掐会算,掐指一算,算到了阳关边关危机,所以就跑去处理了。这是何等的神奇,不可思议。
预知未来这种事情,向来是从古至今,都让人向往的,每个人都渴望比别人,更早的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好早早的预防各种风险。
现在李蘅显然是有这种本事。这怎么能不让李世民和众位大臣,遐想无限。而且这种事情,其实已经证实过一次,李蘅预测了江南西道的旱灾,河北的洪灾,并且准确的预测出了时间。这一切都无不说明,李蘅拥有着先知的能力。
这件事情,让李世民震惊的同时,对李蘅也更加的看重。同时他心里也有些许的高兴,因为李蘅一声不吭的,就把阳关的危机解决了,事后也没有提及。这说明对方心里头有大唐,是愿意为大唐效力的。否则的话,对方可以完全当此事不知道。事后对方又不邀功,在对方看来,这也许只是举手之劳,是一种份内的事情。这让李世民感觉到,终于有了一丝能够把握住李蘅的希望。
在御花园中,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正在聊天,李世民说道:“现在杨兮若和潘仁美的事情都解决了。剩下就是李蘅的问题了,他该怎么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