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状元郎好人啊!万千学子的感动(1 / 1)
在最后的这两条信息出来之后,全场那是各种沸腾,所有学子都被这两条内容所显露出来的信息给震撼到了。
所有当年科举考试结束过后,未能够通过科举的考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国子监的入学考试。
只要考过了,就能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接受一些大佬的教导。
要知道,对于这些考生学子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
今年绝大部分考生都没能够通过,考试人数有接近上万人这么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剩下的考生水平都不行,或者说不爱学习,不用功怎么的。
之所以未能通过的人太多,一个是总人数太庞大,另一个原因就是今年参考的人当中,水平高超的着实不少。
这也就导致一些有真实水平,有学习能力的考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之差,或者运气不行等因素而落榜。
倘若开放国子监的渠道,那么这些落榜的考生就不用千里迢迢奔赴回乡,留在长安城在国子监学习即可。
这对于众人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毕竟按照皇榜上面所说的,还会有权贵子弟在国子监读书,那么这毫无疑问,就是全大唐最高级别的学府。
朝廷请来的博士和老师们,绝对不会很差,反到应该实力相当强劲。
在这些博士们的教导之下学习,那水平能力能不提高吗?
学上个整整一年,对于知识的各方面都会有极大提升,万一赶巧自己的老师当中,有明年科举考试出卷人,那岂不是行了大运。
到时候参加新一届的科举考试,想要应付起来毫无疑问会更加容易一些,考中科举的概率就极大增加。
而且皇榜上面清清楚楚的写了,通过考试招收入学的学子数量,占据总名额人数的七成。
假设每年招收千人的话,这就是整整七百个名额,算上那些权贵和富豪家的子弟,合计起来和科举一年的总名额人数有什么区别?
甚至这个数据比科举考试招收的人数还多,毕竟今年只是因为积压了太久,而导致录取人数破格翻翻而已。
所以说,只要他们愿意努力的话,起码还能博一个国子监的入学名额,为第二年的科举考试打下基础,相当于上了一个预科。
这尼玛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
对于大部分学子来说,都是有百利而几乎无一害的事情,唯一对他们来说有点困难的,可能就是入学的学费。
但是这上面也说的很清楚,只要学习成绩够好,每年都有完全减免学费和食宿费的名额。
权贵子弟和富商子弟根本不缺钱,不可能和这些寒门子弟来争这种名额,所以无非就是寒门学子之间互相竞争,不存在任何外部因素打压的情况。
那么想要争这种类似于全免奖学金的名额,只能靠一个数据说话,那就是成绩。
至于什么走关系,背景硬,是根本不存在的,寒门学子有个锤子关系,有个锤子背景。
而且通过考试入学的学子,所交的学费比富家子弟以捐赠,为名目所交的学费要少得多。
这样的大好事儿,那还不是人人受惠?
自然而然的,所有人都欢欣鼓舞了起来。
除了极少部分是真的学习不咋样,又没有背景和家产的,黯然神伤的离开了人群,剩下大部分人都在各种上蹿下跳。
这种学习不咋地的,那就不用多说了,没条件还不认真学,那是真的不能怪谁。
……
就在众人欢欣鼓舞之时,突然有一种声音,从人群中由小到大的传了起来。
“状元郎是个好人啊,知道咱们这些同届科举考生的艰难之处,还特意在朝堂上帮我们说话。”
这个声音一出来,顿时就盖过了其他所有叽叽喳喳讨论的声音。
众人在懵逼了几秒钟之后,立马整齐的反应了过来。
卧槽,对哈!
这个国子间重启的计划,皇榜上面可写的清清楚楚,是王辰连同礼部侍郎联手提出来的。
要是没有人家这位状元郎挺身而出,朝廷能想到这一点吗,陛下会通过这个政策吗?
倘若今天下午没有这个皇榜张贴出来,他们这些个苦哈哈的科举落榜生,就只能够灰溜溜的赶回家去了。
还得多亏人家为他们说话,才有了这样的大好机会。
就这么一瞬间,整个人群中的渔轮,顿时如同汹涌浪潮一般一边倾倒。
“王状元是真的好人啊,高风亮节,还为我们这些苦命人着想,我敬他是条汉子!”
“状元郎仗义,这才是我辈读书人的风骨,人家青云直上了,都没忘记我们这些同届科举考生,当真令人感怀!”
……
“你们还没抓到问题的点子上,状元郎可只是一名八品官员。”
“以这样的身份想要和礼部侍郎联名上奏,并且被陛下所看见重视,其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到底有多少,想想都觉得心有心酸。”
“王状元为了我们这桩子事,定然付出了莫大的努力,我这辈子都感谢他!”
人群中又有人发出了如此明智的言论,顿时再一次把渔轮给引爆了。
所有人这才想起来,王辰目前是皇榜上所写的,从八品的尚书都省主事。
大唐具体的官职他们不是很清楚,但八品到天子面前这有如天渊一般的差距,可是人家王状元亿点亿点跨过去的。
为了给他们这些苦命人说句话,还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努力和代价。
指不定就是上门去求了这位名叫虞世南的礼部侍郎,才有了如此机会。
感动,所有人都异常感动,甚至有些情绪比较容易波动的,都有些情绪上头的架势。
要是王辰在现场的话,估计众人真的当场给他颁一个感动大唐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