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王辰乃万家生佛也(1 / 1)
“瞧瞧,什么叫义薄云天,什么叫高风亮节,什么叫心思天下,这就是我们当代读书人的榜样!”
“当初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我就早有预料,王状元必定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今日果然不出所料。”
“也只有这样品性高洁,胸怀宽广,能容天下万物的人,才有资格当状元,才有资格迈向巅峰!”
还是最开始站在最高处念皇榜的那位仁兄,直接来了一波慷慨激昂的表态,顿时收获了众人热烈的掌声。
“说的好,人家能当状元就是应得的,得亏今年选的是王状元,要选的是别人,我绝对不干!”
“可惜咱们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千千万万,实在无缘与这位状元郎一见,要不然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别的不说,尽管这位王兄并不认识我,但今日我宣布,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了。”
“往后谁要是说王辰个不是,我必定撸起袖子跟他拼了!”
众人纷纷为之表态,在场所有人当中,没有一个不感激王辰的。
寒门学子因为王辰站出来为他们说话,从而获得了整整七成国子监入学名额,避免了寒门学子因为读不起书而就此丧失机会的绝望前景。
甭管具体细节是什么,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恩惠,换了别的官老爷,有谁愿意想出这个法子,并且扩大寒门学子的入学比例吗?
而且不仅仅是这些寒门学子,那些家境富裕的富家子弟,也同样心怀感激。
其实要论单纯的政治背景来说,他们搞不好还比不上寒门子弟。
寒门子弟只是没钱,但大多数都是数代以前有一定资历的中小世家,要不然也供不出书香门第。
人家有家室渊源,仅仅只是没有财富而已,论政治背景可比他们要优越的。
以往历朝历代,从来没有过通过捐献学费这个渠道入学的前例,商人在古代本来也就是不被看好的阶级。
有钱又怎么样,没有政治背景,还不都是多的,顶多比广大的农业及手工业者条件好而已,碰上士族那就得老老实实缩着。
不论是隋朝还是两晋时代,他们这些商人之子,从来就没机会入选国子学这样的官方最高教育机构。
此次王辰大开先例,直接替他们这些商人之子也拓了一条渠道出来,谁又能够不感激涕零呢?
这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上升机会,现在门就敞开在这里了。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位王状元亲手推动的。
此间恩惠大过于天,在场的学子,都应当向王辰行个大礼!
……
在这一刹那,王辰于全长安学子心目中的形象,俨然拔高了千万丈,甚至还在散发着熠熠光辉。
倘若王辰现在出现在朱雀大街上,瞬间就会被汹涌的人潮给围拢住,将会成为无数学子崇拜的对象。
这份皇榜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对王辰形象的塑造,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李世民这个天子是当的相当有水平,随随便便一句话,就帮王辰把势头给彻底造起来了。
甭管这些人心里怎么想的,只要是成功在国子监读书的人,那就等于是受了王辰的恩惠。
往后王辰真要有什么大动作大举措的话,这些受了他恩惠的人,都得出人出力。
唐朝时的读书人,绝大多数品性还是相当过关的,毕竟唐朝儒生继承的是汉代儒生的意志,还是纯粹的读书人,没有掺杂其他的歪理邪说。
知恩必报,这是绝大多数唐代读书人都懂的事情,除非是玩政治或者其他因素,要不然绝不会忘恩负义。
这一脚棋简直堪称走的绝妙,当真是无敌了。
在这种情况下,今科状元王辰的名字,在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传遍了长安城。
别说是读书人了,就算是商人、贩夫走卒,街坊邻居,寻常人家都知道了这个名字。
都知道这位是大大的牛人,还是一位品性高洁,仗义为天下人的牛人。
虽说这些长安人几乎没谁见过王辰一面,但江湖上已经有了王辰的传说。
……
而这位长安城传说的状元郎王辰,此刻正在自己的家中。
由于被李世民任命为国子监主簿,不再担任尚书都省主事一职,等于卸去了这个任命。
所以王辰也就不用再去尚书台上班点卯了,只需在家中静静的等待,等候国子监扩建完毕,就能够直接去上任了。
说起来,王辰去尚书省衙门办交接手续,告知自己的老领导朱明这个消息的时候。
这位才当了王辰一天领导的尚书省都事朱明,当时的表情可以说是眼睛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别说朱明,当时整个尚书台都轰动了,自朱明以下的所有官吏,全部都像是瞻仰什么大人物一样,夹道两旁用景仰的目光看着王辰。
好家伙,才在尚书台当了一天差,立马就高升了。
而且一下子连跳两级,从八品直接变成了从七品,眼见着变成了和自己同级的官员。
而且去的还是新成立的国子监,那将会是大唐最顶尖的教育学府,论权力分量,比自己这个尚书台是一点也不差。
牛逼呀,这才是真正的牛人。
怪不得说人家手眼通天,背后的背景如渊如海呢,当一天的官就直接升官了。
什么权贵子弟,当朝三品的公子,哪有这位牛逼啊?
这尼玛才是真正的金大腿,谁要是成功抱上了,那还不得一飞冲天?
在心里吐槽这些的同时,朱明也是暗自庆幸。
还好自己当天就和这位状元郎打好了交情,彼此算是熟络了一些,自己并没有公事公办。
要不然就按这人家这一天就走的架势,倘若第一天没有打好交情的话,那往后就算白费了,压根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