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形势大好(1 / 1)

加入書籤

“吾乃朱昌符,来者可是卫都督?”来见卫铉的人竟然是叛军前锋主将朱昌符,他牵在既定的地方远远抱拳打招呼。

卫铉和朱昌符两人各带五十骑,中间的距离也比较远。

其实按照卫铉的西部是想和朱昌符直接面谈的,但是到了这个地位,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任性,哪怕是个人武力再利害,身边的文武也不会轻易让你只身涉险。

对面的朱昌符同样戒备有加,甚至更加夸张。一队亲兵各执大盾于前,后面备有几匹战马,左右还有准备随时拦截亲兵,阵仗之大让场面有些滑稽。

卫铉高声道:“在下正是卫铉,朱将军主动前来见面,卫某甚为欣喜。杜洛周、葛荣势力将亡,朱将军要是就此罢兵,回归正朔,岂不美哉?”

“卫都督文武双全,乃是当今名帅名臣,当知朝廷腐朽残暴、迫害忠良,军政上下卖官鬻爵成风。杜大都督的所做所为,又有哪一桩哪一件不是为百姓着想?卫都督爱民如子,本该和与大都督同气连枝,共抗暴政,焉何为这种赏罚不明、朝廷效力?不如双方同心协力,推翻暴政,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朱昌符亦是高声道:

“自太后重掌朝政以来,一直改变大魏颓势、努力打击贪官污吏,今之司州、兖州等地,上下归心。反之,杜洛周本人固然节衣缩食、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可麾下诸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放纵士兵,与土匪流寇又有什么分别?我看朱将军也是明智之人,为这种人殉葬,实属不智。”卫铉认可杜洛周的理念,也知道杜洛周的确很好的约束了自己嫡系,可是带兵投奔他的将领、酋长实在太多,这些人及其麾下将士根本就不听杜洛周那一套。

毕竟在那些人看来,自己造反就是谋财、谋前程,若不抢光、杀光、烧光,还叫造反么?

杜洛周势力跟翟让为主瓦岗寨十分相像,翟让时期的瓦岗寨就是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为非作歹的德性,他们只管享受眼前,完全不计后果。杜洛周前两年如果像李密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以正统的长远目光歼灭为祸乡里的邪恶势力,而不是不分好坏的尽数吸收,说不准真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现如今,杜洛周被打得抱头鼠窜,只有一个营州完整。而朱昌符竟然想要说降自己,当真是可笑之极、荒谬之极。

朱昌符听罢,沉声道:“卫都督,朱某此来,无关他人。”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朱将军只有这些话,便请回吧!改日,我们在战场上见分晓。”卫铉大失所望,他以为朱昌符是代表任褒前来投降,看来并不是,同时也失去谈下去的兴致了。

看到卫铉转身离开,朱昌符愣了愣,忽然跪在了地上,大声道:“卫都督请留步。”

卫铉回头一看,愕然的问道:“朱将军这是何意?”

“我等愿降。”朱昌符脸露苦涩之色。他和任褒已经意识到自己陷入敌军包围之中,打肯定是打不过的;而杜洛周又是大势已去,于是他们便有了投降之心。此前那些话不过是这谈判前的托词,要是卫铉再劝几句、承诺几句,他就顺坡下驴了;不料卫铉这么没有耐心,竟然说走就走。

卫铉深深的看了朱昌符一眼,心里大致猜出对方的用意了,微笑道:“这是朱将军的意思,还是任将军的意思?亦或是你二人的决定?”

“禀都督,此乃我们共同决定。”朱昌符这回老实了。

“果真?”卫铉心中大喜。他也不想打,既然敌军主动投降,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朱昌符要是一开始就是坦诚的直接投降,他会十分欢迎,现在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假。”朱昌符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也不敢谈条件了,说道:“我等只想活得一命,都督能否恩准?”

“我同意了,也不会动你们的家人家财。”卫铉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但是我有个条件。”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而卫铉的承诺又比较丰厚,朱昌符想了想,行礼道:“都督请讲。”

“朱将军起来吧。”卫铉看着他,重重的说道:“我要你们将军营交给崔楷,你们明日午时率军来此投降。你们麾下三万将士不许携带兵器、不许身着铠甲,能否做到?”

朱昌符和任褒的大营就四十多里外,他想了想,起身道:“小事尔,罪将明日午时就会率军来此。”

卫铉展颜道:“只要你们说到做到,我不会亏待你们,定向朝廷举荐一番。”

“多谢都督。”朱昌符要的就是这句话。

寒暄一番,便带着亲兵离开。

“主公,朱昌符可信么?”扮作亲兵的石忠问道。

一旁的刘朝听罢,也将目光看向卫铉。

“可不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崔楷已经斩了他们的退路,使他们无法退回肥如城。他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险境,这才有此决定。”卫铉沉吟半晌,又道:“他们的三万大军除了朱昌符手中五千骑,余者皆是步卒。就算是南下投奔葛荣,也会沦为我军猎物,所以投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况且他们就算出尔反尔,明日午后向东进军便是了。”

石忠、刘朝听到最后,尽皆默然点头。若敌军真心投降,那是最好不过;若是反悔,也不影响既定的计划,大不了打上一场便是了。

次日正午,任褒、朱昌符如约而至,身后三万大军也是赤手空拳。

卫铉令人接管三万大军,然后在中军大帐接见任褒、朱昌符为首的三十多名高级将领,他看向忐忑不安的众人,微笑道:“诸位为了保护地方百姓,不得不在杜洛周麾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平安归来,实乃天大幸事。”

“多谢都督解理。”任褒、朱昌符明知不是这么回事,可是听得格外顺耳。尤其是卫铉将他们定义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角色以后,他们一下子就从贼将变成了庇护百姓的义士;这对大家的前程、仕途来说,有着难以想象的威力。一个个顺势道谢,好像自己真的是爱民如子的义士一样。

卫铉无语,他就客气客气而已,不曾想这帮东西不要脸,竟然直接认了。不过他们确实让自己免去一场血战,认就认了吧,更何况又不是自己封赏,那就更加无所谓了。

他轻咳一声,笑眯眯的接着说道:“朝廷对你们这样的‘义士’向来宽容,毫不吝惜封赏。我会如实上报你们的‘仗举’,不过你们要想获得朝廷封赏,还要帮我一些小忙。”

“请都督吩咐。”任褒拱手道。

卫铉对他说道:“我要南下与李大都督会合,辽西郡需要有人安定民心。任将军,你率五千士兵返回肥如城,与崔楷一起为朝廷掌控辽西郡。”

任褒识趣道:“末将唯命是从,定当事事以崔刺史为主。”

“好。”卫铉目光看向朱昌符:“朱将军,你带两万五千大军随我出征。”

“末将遵命。”朱昌符应了一声,又为难道:“末将愿为都督效死,只是将士们赤手空拳……”

“无妨,我会派人去你们的军营取来。”卫铉不打算去肥如城了,也不想去他们的军营。从军情上看,辽西郡贫困潦倒,那两个地方穷得要死,半点油水都没有,去了也是白去。

。。。。。。。

北平郡横山城关城之上,当葛荣得知卫铉兵不血刃占领辽西郡的消息后,误以为任褒是卫铉在平州布下的棋子,恐怕早在攻打燕州之前,便已经在平州落下这颗暗子了吧,否则任褒为何忽然中途退兵?

葛荣知道北平郡各城已经守下来的意义了,要是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此刻之所以在关城之上观战,他原本是希望李神在卫铉刺激之下,生出争胜之心,然后发动一场猛烈攻势。横山城最后即使是失守了,李神也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他则退往后方的横阳关,再一次借助关山之险消耗敌军士兵。可是李神稳如老狗,完全没有强攻的想法。

葛荣明白李神的用意,李神现在按兵不动,分明就是打算坐等卫铉占领濡水以东的新昌城,切断自己的退路,然后联手夹攻横山地带,但是李神耗得起,自己却不行。

刘师宗和司马子如走到葛荣身后,刘师宗低声禀报:“大都督,诸位将军已经集结完毕,可以出发了。”

刘师宗也不知道卫铉有没有收到自家死士的密信,不过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已经不重要了。

“我现在真不知应该怎么办了?”葛荣回身笑了笑,只是那笑容看起来有些苦涩。

司马子如叹了口气,拱手道:“大都督,平州是守不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临榆关(山海关),前往营州立足。”

“也只能如此了。”葛荣也是这个想法,他收去心中的伤感,命令道:“既然大军已经集结完毕,那便撤往对岸,之后直接前往临榆关。”

撤退的命令下达,一队队士兵缓缓走出东城,向东方撤去。当城头大纛放下,葛荣留恋地看了城关一眼,便黯然离开。

。。。。。。。。

下午酉时末。横山城城西之下的大营人声鼎沸,身在中军大帐的忽然听到一阵阵欢呼声,他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大步走去大帐。

李士定策马来报:“大都督,葛荣已经撤出横山城。”

“好,好好好。”李神顿时心花怒放,压在心中的大石在这一刻仿佛被搬掉了,感到无比轻松。

李神也收到了李诚从北方送来的军情,明白葛荣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往营州,他虽然很想趁机挥师东进,可是横山山脉地带易守难攻,强攻着实不可取,于是坐等葛荣放弃险地、自行离开。如今葛荣真的离开,今后就好办了。

话音刚落,有士兵大喊:“大都督,邓刺史回来了,还抓了一些俘虏”

不时,身为前军主将的沧州刺史邓俨大步而来,远远行礼道:“末将拜见大都督。”

李神问道:“邓刺史,葛荣当真退了么?”

“退了。”邓俨道:“末将已经占领横山城,据前方斥候来报,葛荣连横阳关也放弃了,率军直奔濡水,看样子是打算连夜渡河了。”

“好。”李神沉吟片刻,吩咐道:“邓刺史,你继续盯着敌军,我另外给你两万兵马,你让他们伐木扎筏,做好渡河准备。”

“末将遵命。”邓俨应命而去。

李神向儿子吩咐道:“士定,尽快与卫都督联系,请他配合我军歼灭葛荣于平州。”

“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