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卫铉如愿以偿(1 / 1)
正月十五,卯巳之交的太极殿灯火辉煌,数百盏大灯笼将大殿之内照如白昼,太极殿是皇宫内气势最恢弘的大殿,也是三大殿首。近百根数人合抱的柱子撑起了可以容纳一万多人的宏伟大殿。
今日孝昌四年第一个望朝(正月十五),显得格外隆重。大殿内足有一万三千多名职官、爵官、散官、地方官、朝集使参与。由于此时胡太后还没有到,大家都在窃窃私语,低声的议论着今天的议题。
今天的议题只有三个:一是给定州、瀛州、幽州、燕州、平州、安州各郡县任命主要官员。
对于各大势力来说,这是一个绝佳机会,因为他们明白战后的河北六州如同是一张白纸,很是容易做出政绩。只要能让子侄门生顺利前去河北做官,他们就能通过庞大财力、无处不在的人脉关系堆出一个个能臣干吏,然后通过平调和升迁向中枢靠拢。
这个扩张计划一旦成功,他们就能进一步壮大。
二是春耕,此议固然是老生常谈之事,但每年开春都会将其当成重中之重来办。
三是今年的军事行动。
这时传来了阵阵礼乐声,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大殿上端的两旁侧门通道内,一队队挎刀锦衣仪仗队随着礼乐列队而出,接着是数百名手持黄罗旗幡、金瓜长戟的禁卫;随即依次是二十四名端着金盘而出的宦官、八名打着长柄镀金羽扇的宫娥,最后有一名宦官挑着黄罗伞盖,簇拥着胡太后出现。
胡太后身穿华服,高高在上的站在御座之前,俯视着脚下的万多名文武。众人同时躬身施礼:“参见陛下!”
胡太后在御座上缓缓坐下,一摆手:“诸卿平身,入坐吧。”
大殿设计得十分巧妙,使胡太后声音即使不高,回声却能传到每个臣子耳中。
“谢陛下。”众臣站直身子,纷纷入座。
太极殿很安静,只听胡太后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河北六州战事已经结束,然各州、各郡县缺少官吏治理。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九寺各自举荐才德兼备干吏,之后联合选拔。节后将名单交给朕。”
“臣遵旨。”前方的重臣大为惊喜,但还是有少数人发现了异常,按照胡太后近来的强势,她应该拟出名单对大家表决才对,可她今天让大家举荐,这里面肯定还更深用意。
卫铉却是猜出胡太后的用意了。她以前打压豪门、约束宗室外戚、改革选官制度、淘汰冗官、亲选官吏。其矛头皆是指向各大势力,而且那些打压政策卓见成效,与之作对的后果就是难以向中枢高层渗透。
只不过宣光政变后,魏朝江河日下,胡太后能用的力量少可怜,无论哪个势力都斗不过,也不敢斗,但是她又不愿意他们坐大成患。
如今的河北六州这块大肥肉,人人都想割下一块。皇族子弟、帝党、鲜卑八大姓统领的军武世家、关陇士族、中原士族、河东士族、郑俨和徐纥的势力都想从中分走一杯羹,手握大权的寒门文武也想趁此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而河北士族则想固守传统势力范围,不许外来势力入境。
眼下这道命令,就是胡太后交给这些大势力争战的战场,况且最终决定权又在她的手上,索性让他们斗个头破血流、反目成仇,斗得越残酷、越血腥,对她越有利。
。。。。。。
胡太后向众臣看了一眼,缓缓的说道:“诸位,春耕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今年民生、赋税。所以萧梁萧绎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恰如其分。我朝近年四处用兵、粮草消耗极大。诸卿是路中枢要员、是封疆大吏,理应紧抓生计、修缮水渠、鼓励百姓开扩田地。”
“如果诸位有困难,可以当面提出来,也可以写成奏疏上疏朝廷。朕不希望到了交赋税的时候,一些州郡县又说本地发生洪涝灾害、干旱绝收。”
这种话年年都说,此前没有多少人放在心上,返回为官之地,大家依然我行我素、阳奉阴违。可是胡太后如今较真了。
自从元雍和郦道元接下普查隐户隐田、丈量田地、惩办贪官污吏的任务,司州和光州、兖州、济州、齐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官场遭到了血洗。两人相互配合,至今还在大清洗。正是因为他们将查抄的钱粮物资源源送来,这才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元雍和郦道元一旦成功归来,胡太后一定加大力度,趁机对朝廷开刀。所以无论是朝官还是地方官都不敢大意,否则倒霉的就是自己了。
尚书令元徽起身出列:“陛下,臣有几句话要说。”
胡太后道:“尚书令请讲。”
元徽说道:“陛下,去年用了河东王发明的曲辕犁,百姓省了一半人力、畜力,剩余劳力可做他事。从司州的收成来看,百姓去年是增产增收了的。只是战争消耗的远远超出我们预计。关中、河北、淮水防线去年计有四十多万兵马长期作战,按四十万兵马日耗两万四千石算,一年就是八百七十六万石。这还没有算上抚恤、伤药、衣服、武器装备等等开支。”
“臣也知道杂兵普遍食不充肠,不能按精锐兵马的消耗来算。然而诸路大军除了朝廷调派的四百七多万石粮食之外,纷纷就食于民,自行解决大半粮饷,故而唯有如此统计。可怕也是就食于民,其后果是战地百姓家无余粮、劳役不断、怨声载道。”
元徽此刻提起这个问题,并非是想追究谁的过错,主要还是军事方面的开支实在是太大、太惊人了。再这样下去,朝廷非要破产不可。
众人听罢,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从这组数字就能看出财政、军政烂到了何等地步。
胡太后也渐渐露出惊愕之色。她已经让元顺组建商队,并且与萧梁大商暗自谈拢,此外又元孚之子元瑞和私德有亏的高僧谈判。他们二人清正廉洁、忠心耿耿,定能依计买来大量粮食,可远水解不了近火啊!
“陛下,臣有两策可解燃眉之急。”这时司农卿冯穆出列道:“朝廷粮食不足,可设屯田军。”
胡太后说道:“冯司农,昔年魏武帝曹操屯田,也不是一蹴而就。我朝没有几年时间,恐怕无法见得成效。”
“陛下,魏武帝曹操当初是没有田、没有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朝却是有人又有田,开春之后就可以开始屯田。”冯穆说道:“人就是司州之内尚未来得及分配田地的僧尼、寺奴,田地则是缴自佛门的寺产。”
“此策可行。”胡太后说道:“冯司农,司农寺负责司州屯田一事,所得收成收归国库。”
冯穆抱拳应命:“臣遵旨。”
“冯司农,说说你的第二策。”
“陛下,兖、济等州惩办不法官员之后,所缴获的大量良田尚未分配出去,如今尽归官府。济、青、光、徐、荆五州离京城较为遥远,官府可以租给劳力多的百姓人家耕种;左近的兖州、济州则安置逗留京城的数万户灾民。”冯穆道:“此为第二策。”
“不错。”胡太后向元徽吩咐道:“尚书令,安置灾民和租赁一事,由尚书省督各州办理。”
“臣遵旨。”
。。。。。。
“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下面是第三个议题。”胡太后说道:“李尚书。你说说自己在军事上的主张。”
兵部尚书李神轨连忙出列,只见他拱手一礼,朗声道:“陛下,朝廷肯定要平定叛乱、抵御萧梁,但动用的兵力、民力实在太多。按尚书令此前所说,今年上半年要是不能结束战争,朝廷只怕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事态如果到了那一步,臣担心没有粮饷的士兵和战地百姓倒戈相向。”
“河北如今大势已定,杜洛周和葛荣在营州苟延残喘,只有四万多名良莠不齐的杂兵。贼军装备不齐、粮草不足、军心涣散,已经不成气候。可令讨北军诸州六万五千郡兵卸甲归田,保留四万精锐即可。以李大都督之能,即便无法快速歼灭二贼,也能将二贼压制在临榆关外。”
最后这一句,显然就是给李神留下余地了,不过这本来就是胡太后和卫铉促使杜洛周和葛荣反目的重要一环,李神又被诸多兵力弄得焦头烂额,所以她没有计较李神轨这点小心思,她顺理成章道:“准奏。李尚书接着说。”
“喏。”李神轨抱拳道:“陛下,臣以为今年战事之重,重在关中。而萧梁势大,一两年内无法将其攻占,臣建议淮水防线以防御为主、袭扰为辅助。”
“在淮水以北和荆州、东荆州等地,朝廷掌握很多官田,我们可以让东道仆射大行台元延明派出郡县兵半日屯田、半日练兵。而且朝廷去年给淮水防线的粮草足以支持到六月份,屯田军如果收上两季粮食,足够支撑到年底。到了明年,朝廷已经熬出头了。”
“李尚书所言极是。”胡太后微微点头,她犹豫着说道:“只是如此一来,会不会影响我战斗力?”
“陛下,淮水防线不缺兵力、不缺精兵,缺的是忠臣良将,东道仆射大行台去年之败,便是独木难支,需四下救援。若是派出几名能征善战大将辅佐,定能将萧梁军抵御在外。”
李神轨的话代表了大部分朝臣的想法,淮水防线向来兵多将广,可是两军交战之时,魏朝一向败多胜少,原因就是很多将领既无能又不忠,有的人甚至连仗都没打,就直接带兵投降了。
在这其中,又以元姓将领最没节操。但是他们反到萧齐、萧梁之后,也许是担心齐、梁灭败亡,自己也惨遭清算,一个个都成了抗魏悍将。
胡太后想到名将崔亮、元志、李平、卢昶、刘延宗、刘智文等人相继辞世之后,淳于诞又要坐镇东梁州,发现满朝武将竟无一将善打水战。
大司马元悦窥得时机,出列道:“陛下,臣也赞成重关中,守淮水。河东王能征善战,可为东道仆射副行台。”
听到这话,袁翻立刻站出,高声施礼道:“陛下。河东王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百战百胜,为我大魏王朝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实乃东道仆射副行台不二之选。”
胡太后知道卫铉怕水,一开始都没有考虑卫铉,她顺势问道:“卫卿以为如何?”
“陛下,若在陆上作战,微臣欣然遵旨。但是东道仆射副行台之职,臣实不敢当。只因微臣少时差点溺死,此后见到大江大河就会瑟瑟发抖,未免误了国事,还请陛下另请高明。”卫铉出列拒绝。
此言一出,殿内文武皆为错愕,他们没有想到卫铉竟有这样一个弱点,不过其中一些溺过水的人,却是表示理解,因为自己也是如此。
就在这时,一名四十多岁的儒将走了出来:“陛下,臣萧宝夤身受国恩,又与萧衍有国仇家恨,思来想去,欲主动请缨,辅助东道仆射大行台讨平逆贼。”
萧宝夤此举,除了想要报国仇家恨,也是委婉地表达他愿意移镇南方。毕竟有太多人诬告他在关中拥兵自重、养匪自重了。他相信胡太后只要不傻,都不会在这个用人的节骨眼上反对。
胡太后也觉得这是一举多得之事,他沉吟半晌,向李神轨问道:“李尚书,你认为呢?”
李神轨心头一动,肃然道:“陛下,萧雍州征讨关中前,屡攻萧梁,屡屡获胜,若能与东道仆射大行台配合作战,淮水防线无忧矣。”
“李尚书所言极是。”郑俨出列道:“只是关中乃是今年战事之首重,非得有良将平叛不可,不知李尚书以为何人能够替代萧雍州?”
“河东王,大司马以为如何?”
“河东王治军严谨、一心为国,某亦敬之。”郑俨说完,向胡太后肃然一礼道:“陛下,臣亦推荐河东王接替萧雍州。”
“如此大善!”胡太后亦是此意,随即册封道:“萧卿刚毅果敢、忠心耿耿,进封散骑常侍、车骑将军、上柱国,迁豫州刺史,加封东道仆射副行台,增食邑五百户,赏银五千两、绸缎万匹。”
萧宝夤心中大为感动,连忙致谢:“臣谢主隆恩,定为我大魏荡平逆贼。”
胡太后向卫铉说道:“卫铉,朕封你为雍州刺史,西道行台大都督,择日率部西征关中逆贼。”
“臣谢主隆恩,一旦早朝而毕,臣便书信一封,令上党将士入关待命。”卫铉心头不禁有了几分振奋,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
注:魏朝的雍州只有五个郡,不是古九州里的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