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军资(1 / 1)
河间国,乐成城外。
比之此时河北广阔平原上的兵荒马乱,公孙度的驻泊之处就显得格外平静,前往兵站转运物资的民夫们沉默的驱赶牲畜推着小车,举着旗帜的斥候马队昂着脑袋巡视着目之所及的一切,面容淡漠的他们恬淡的抚摸着怀里的弓刀,有信心将眼前的一切不法消灭。
呼!
平原上的风没有阻碍,卷着燥热与尘土,犹如拳击手的直拳,猛地扑打在人的脸上。
赵云伸出手,拂去脸上头上的沙石尘土,抬眼望去,尽是枯黄,明明是收获的季节,空气中却全是肃杀。
咔嚓!
马匹不安的扭动脖子,贴了马蹄铁的蹄子踩踏地面,将龟裂的大地踩得更加粉碎。
“今岁的收成....”
赵云望着龟裂的地面,不由露出一丝凝重与悲悯,河北这场战事不可避免,一想到河北百姓不仅要经历兵祸,还要遭受一场大旱的考验,心硬如铁的他也为百姓感到痛心。
“呼,希望主公能够一战灭敌,将袁绍彻底赶出河北,如此才能给此地百姓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
他并非迂腐之人,知道乱世之人,求活已是不易,压根不会去说什么战争让百姓走开的虚言。
就在他思索之间,官道的尽头迎来一群人马。
“驾!”
马车上的车夫扬起马鞭,死命催使马匹,疾行的车队卷起尘烟。
驻马立于道旁的赵云目光从车队中的旗帜收回,继而望向车队两侧的护卫骑兵,最后在那些骑兵身上的精美铠甲上停留了些许。
无论是车队打起的朝廷使节的标牌,还是骑士身上迥异于幽州的铠甲装备,都无不标明了这一行的特殊身份。
“精锐骑兵?还都是朝廷制式武备,莫不是长安朝廷来人?”
赵云挑挑眉,不知何时,大汉朝廷几个字已经在他们的心中变得淡漠起来。或许是公孙度的宣传效果,还是现实对人心的残酷拷打,军中普遍流行一种言论,大汉朝廷腐败,没有限制住沦为天下蛀虫的豪强士族,致使百姓流离黄巾乱起,又举止失措,引来董卓之祸,这才使得天下大乱。
军中上下都明白一个道理,有了一个共识,这个大汉,快要走到尽头了!
即便心中如此作想,可赵云还是下意识不愿意多想,往日里扎根的为汉室效忠的念头,与而今残酷的现实相互消解,已经快要消亡了。
“去问问,哪里来的队伍?”
想到此处,赵云挥挥手,招呼身后的手下前去询问。
话音刚落,他身后便驰出一骑,骑士举着小旗飞速靠近官道车队,嘴里呼和着车队来历,疾驰的车队见状,缓慢减速后驰出一骑,与前来检查的骑兵接洽,远远的,赵云看见对方极为客气的放下弓刀,抱拳说着什么。
没一会儿,骑士回转向赵云禀报:
“回禀将军,乃长安来人,当是朝廷来使,使者为当朝马太傅。”
“太傅!?”
饶是心里有所准备,可听到来人身份时,还是让赵云心中一动,这可是三公之一啊!往日里可都是天上人一般!
想到这里,他踩踏着马镫站立起身,眺望着车队正中,护卫骑兵中心,一名老者晃悠悠的钻出马车,正好奇望向此处。
老者尽管衣着华贵,可头发散乱,衣衫凌乱,面容残留着惊惶,让人心中的那一点敬畏顿时消散个干净。
“三公?呵呵,也不过是郭李二人手下的傀儡罢了。主公说的对,天下到了如此境地,是光武皇帝以来的痼疾未解,是百姓长久以来的愤怒未泄,是士族豪强的沉疴未消,这朝廷,绝非几个明君贤臣可以改变的。”
摆摆手,将心中的那点期望扫开,赵云没有理会车队派来交好之人,摆摆手心事重重的转身向着军营而去。
行至半途,赵云接到了公孙度的军令。
“将军,使君有令!”
来者是个面容稚嫩的少年,骑着一匹高大骏马,此刻小脸紧绷绷的,双手举着枚竹筒递向赵云。
“赵云接令!”
赵云恭敬接过竹筒,过程中扫了眼来者,从对方的年龄便知晓这些人的来历,羽林营出身。
军令由竹筒密封,他先是检查了下石蜡密封状态,接着取出盖有幕府印章的军令仔细阅读起来,四周的骑士自动的散在左右,没有一丝杂音传出。
命令很简单,为了减少民众伤亡,以及此次旱灾的赈济,幕府决定坚壁清野,将位于战场区域的百姓尽数向着后方迁移。
而为了坚壁清野的顺利,正需要赵云所部前去掩护。
可以说,赵云已经被赋予了此战先锋的职责了。
只是,望着命令上所述的广大区域,他不由眉头微皱:“此战的面积未免太大了些,主公难道要主动示弱?”
深知公孙度在火药武器上的运用程度,以及骑兵战力的强悍,在赵云看来,袁绍这等不思进取,靠着父祖余荫登高位的货色,是根本不能与之相比的。
思索间,赵云瞥见传令少年正眼巴巴看着他,好奇回望问道:“还有要事?”
少年被赵云询问,一脸兴奋道:“赵将军要出兵了吗?”
“嗯,要打仗了!”
赵云也不隐瞒,正色回应,心中也有些好奇,按理来说,这些个公孙度心腹的羽林营将士应当是第一批得知战事的人才对,毕竟听说这些羽林营兵不仅武艺出众,还都受过文化教育,许多军令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呜!终于要打仗了!”
少年比赵云等人还要兴奋,似乎一点不将战场厮杀当作一回事,手舞足蹈叫道,这般闻战则喜之态,倒是让赵云会心一笑,也是,军人,哪里有不喜战的?
太平时节,皇亲贵戚,士族豪强垄断着一切社会资源,即便是赵云这种乡土间的英豪也没有出头之日,唯有乱世,唯有战事,才有他们这些武人的一条晋升之阶。
.....
而在另一边,正在组织农庄民兵转运资财的王安也收到了刺史府的军令,要求他们组织骑兵与赵云合兵,前出战场,迟滞袁绍所部。
王安拍打着手中军令,望着那些一脸喜色的农庄民兵若有所思。
很快,他策马来到民兵将官面前,凝声询问:
“咱们有多少骑兵?”
一旁正向着手下炫耀自己新获得宝剑的狗娃闻声,有些叫苦道:
“咱们都是苦哈哈,哪里来的骑兵?兄弟们能够骑马就不错了,若论骑马砍杀的人数,还不如黄巾军....”
王安一瞪眼,立刻止住了狗娃的喋喋不休,又要掀起那些黄巾往事,同时他心中也叫苦起来,若论起骑兵数量与质量,天下还没有比得上他们幽州幕府的,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幽州因为骑兵众多而为粮草操心,河北的农庄民兵则是另一个极端,几乎没有什么骑兵战力。
王安正为骑兵兵力苦恼时,旁边的狗娃倒是一拍脑袋:
“我倒是想起一事来,咱们的骑兵虽然不多,可驼兽可是不少。这些日子里,咱们缴获的马匹、驴骡,黄牛,数目众多,扣去转运民夫队所需,还有盈余。再说,乡间儿郎谁没有放过牛?多少也算是骑术底子的,粗略下来,怎么也能有五千人,这些人,也算骑兵...吧?”
狗娃虽说自信,可望着王安那看智障的眼神,也渐渐说不下去了,最后苦着一张脸,一摊手道:
“那就没办法了,咱们都是正儿八经的中原汉子,全是地里刨食的主,又不是那些草原上的胡人,除了那些个死在我们手上的那些整日里斗鸡走马的纨绔子弟外,有几个能算作骑兵?”
“算!怎么不算?”
河间国的一处坞堡校场上,前来与王安等人合兵的赵云听到王安的叫苦,一脸笑意的反问。
说着他一脸欣慰的望向那些骑乘在驴骡上忸怩不安的民兵,大手一挥,极为豪迈道:
“骑兵,乃离合之兵!绝非是只能拿长矛短弓拼杀的货色。此战,诸位与赵某一同,让那些世家子看看,我等骑兵的本事!”
“呵呵...”
王安等人配合着发出大笑,只是这笑声,并没有多少底气。各人知各家事,这段日子的军争,说起攻打坞堡豪强,他们是一把好手,但要是正规的战场攻伐厮杀,怕是没人能打包票。
“这位赵将军可真是....”
赵云见状并不以为意,他之所以有这般豪言,那是有相当准备的,毕竟他们的任务是充当大军前锋,迟滞敌军,为战场上的坚壁清野争取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没有那么多硬碰硬的拼杀。
而且,赵云自与农庄民兵合兵以来,他就发现,民兵们虽然素质偏低,可战意满满,对军令也颇为服从,操练起来也一板一眼,是典型的好兵苗子,只要经历几次战场磨砺,就能成为一支劲旅。
“主公这是让我练兵来了啊!”
以为领会到了公孙度深意的赵云更加兴奋,他在王安等人的带领下,来到坞堡外的巨大牲畜栏中,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牲畜,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骑兵的优势便在于机动性。
而机动性,并不只是战马能赋予的,经历过三韩战事的他知道,船只,大车,这些载具都可以将慢腾腾的大军从脚掌行军中挣脱出来。车船可以,牛马驴骡同样可以!
而有了这些驼兽,军队的战术也能有着不同变化。
他先是根据驼兽的不同对民兵进行了重新分组,分到战马的与赵云本部一同行动,分到驴骡的充当预备队,赶牛的则是作为辎重队的存在。
“将军!军资到了!”
就在赵云一门心思投入到队伍整编的任务上时,亲兵兴奋的声音传了过来。
“知道了!先将军资入库,待某整编完成后,再行分发。”
赵云本来不以为意,摆摆手就要回身,不料乡党出身的亲兵连忙拉住他,脸色极为精彩的比划,用着贫乏的言辞道:“军资!好多!将军你快去看看吧!”
“咦?来人,与我一同去领受军资!”
赵云见到亲兵如此语无伦次,心中也来了兴趣,叫来几个将官一起,向着运送军资的队伍而去。
坞堡壁外,官道上正是一片繁忙景象,一辆辆大车停在坞堡前的校场上,人喊马嘶间,车夫们一边卸着大车,一边为消耗体力的马匹喂养草料,民夫们扛着大包小包,迈着沉重的步子从大车上卸载着货物。
“将军!铠甲五千领!刀一万口,弩三千,箭矢十万支!其余物资若干,皆已转运到此,还请将军验收。”
赵云人还未走近,车队中便就走出一名头戴帻巾的官吏,向着人群中心的赵云恭敬行礼道。
听到来人所述的数量,赵云前行的脚步当即顿住,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看左右,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他掏掏耳朵,朝着对方复问道:“你再说一遍,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