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白杨逆天的计划!(1 / 1)
罗为民只觉得自己的心脏被这几句话重重地锤了一下,一股难以言喻的电流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他呆呆地看着白杨,看着那张年轻却仿佛承载着未来万千气象的脸,脑海中轰然作响。
骨架与经络!
他之前所有的激动,所有的宏伟计划,在白杨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面前,瞬间显得有些……格局小了。
他想的是建一张电话网,是完成一项通信工程,是为了邮电系统的荣誉和国家的便利。
这已经是他能想象到的,最宏大的事业了。
可白杨想的,却是在这张网的下面,为整个国家,埋下一条通往未来的主动脉!
光纤电缆……这个词,罗为民在部里的技术资料里见过,知道那是研究所的另一个尖端研究项目,据说能用光来传递信息,比铜线快上千百倍,但造价也高得吓人。
他本以为那会是十年、二十年后的技术。
可现在,白杨竟然要在建设小灵通基站的同时,就把它同步铺设下去!
这是何等的气魄!
何等的深谋远虑!
这意味着,今天花的每一分钱,建的每一座塔,挖的每一寸土,都不只是为了小灵通服务。
它们是在为未来投资,为那个他甚至还无法清晰想象的“信息时代”打下地基。
“我……我明白了!”罗为民的嘴唇哆嗦着,他用力地点头,双眼因为激动而变得通红,“白所长,你放心!我懂了!我马上回去修改‘长城计划’,把光纤铺设列为最高优先级!就算砸锅卖铁,我们邮电部,也要把这条未来的经络,给你铺满全国!”
他不再多说一句废话,对着白杨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转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他的背影,带着一种被赋予了更高使命的决绝和昂扬。
他要回去,他要立刻将这个更加宏伟的蓝图,传达给邮电系统的每一个人!
办公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只剩下窗外工地上隐约传来的轰鸣。
白杨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内线号码。
“喂,请帮我接一下在一号车间指导工作的周部长。”
片刻之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喂,小白所长,我是周培民。找我?”
周培民院士正在生产线上,和几位八级钳工一起研究一个夹具的精度问题,接到电话还以为是技术上又有什么新难题。
“周老,不是我找您,是我找一机部的周部长。”白杨笑着解释道,“他应该跟您在一起吧?”
“哦哦,你说老周啊!在呢在呢!”周培民恍然大悟,随即对着旁边喊道,“老周!白所长找你!快来接电话!”
很快,电话被交到了另一个人手里,声音变得更加浑厚:“白杨同志,是我!”
“周部长,不敢当。我是来向您汇报思想,商量下一步发展的。”白杨的语气十分客气,但内容却不容置疑。
“哦?你说。”周部长来了兴趣,示意周围的老师傅们继续,自己则走到一个稍微安静的角落。
“周部长,首先,我代表研究所,感谢一机部,感谢您,感谢所有来支援的老师傅们。”白杨先是郑重地表达了谢意,“没有你们,我们的生产线,不可能这么快就动起来。”
“客气话就不要说了,都是为了国家。”周部长摆了摆手,虽然白杨看不见,“说正事。”
“好。”白杨也不再绕圈子,直入主题,“周部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小灵通在国内市场的火爆。昨天一天二十亿的销售额,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
“接下来,在邮电部罗部长的‘长城计划’配合下,我相信在半年到一年内,小灵通就能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
“嗯,这是必然的。”周部长点点头,对此毫不怀疑。
“但是,”白杨话锋一转,声音沉了下来,“我的想法是,国内市场,只是我们的基本盘。小灵通真正的战场,在国外。它未来的市场,是一个以万亿来计算的,庞大的全球市场。”
“万亿?”
饶是周部长这样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重工业巨头,也被这个数字给惊得心脏一抽。
万亿!
什么概念?
“白杨同志,你这个……不是在开玩笑吧?”周部长的语气变得无比严肃。
“周部长,我从不开这种玩笑。”白杨的声音平静而自信,“请您想一下,我们现在卖的小灵通,六千多块一台。”
“这个价格,在国内是天价,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在那些中东的石油富国,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普通中产一个月的工资,甚至更少。”
“全世界有多少人口?就算我们只拿下其中百分之十的市场,那就是数亿用户。哪怕以后技术成熟,成本下降,我们一台只卖一千块,那也是四千亿的销售额。这还仅仅是手机本身。”
部长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他顺着白杨的思路,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头晕目眩的前景。
白杨继续说道:“但我的思路,还不是简单的卖手机。卖产品,是最低级的商业模式。我们要做的是,技术出海!标准出海!”
“技术出海?”周部长咀嚼着这个新词。
“对!”白杨的声音斩钉截铁,“我们把小灵通的整套通信技术,包括基站建设、信号转接、网络管理……打包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向全世界推广!”
“他们没有能力自己研发,但他们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援建他们,甚至和他们合资,在他们的国土上,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灵通’网络!”
“我们帮他们建网络,他们用我们的技术标准。一旦用了我们的标准,那他们就只能采购我们生产的,或者由我们授权生产的小灵通手机。周部长,您明白这其中的意义吗?”
周部长彻底明白了。
他的后背瞬间冒出了一层冷汗,随即又被一股巨大的兴奋热流所取代。
这不是在卖东西!
这是在建立一个以华夏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生态圈!
就像是铁轨,一旦你铺设了标准轨,那以后所有在你铁路上跑的火车,都必须是标准轨的火车头和车厢。
白杨,这是要让全世界的移动通信,都来跑他定下的“轨道”!
“这……这……”周部长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这可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计划!我们国家的技术,从来都是引进,什么时候敢想过去输出标准?”
“以前不敢想,不代表现在不能做。”白杨的声音充满了力量,“周部长,小灵通的技术,领先了西方至少五年。这五年,就是我们抢占全球市场,建立技术壁垒的黄金窗口期。”
“一旦错过,等他们反应过来,研发出类似的技术,我们再想走出去,就要面临激烈的竞争,难度会大上百倍。”
“所以,我今天找您,就是想和您通个气。我们的生产线,不能只满足于国内。从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未来的大规模扩产,考虑到为全球市场供货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机床,更精密的模具,更高效的流水线。这些,都要靠一机部来牵头,整合全国的工业力量。”
“我们不仅要造出最好的小灵通,还要能造出全世界最多的,成本最低的小灵通!我们要用技术上的领先和规模上的优势,彻底锁死这个市场,让后来者追无可追!”
电话那头,长久地沉默着。
白杨能听到周部长沉重的呼吸声。
许久之后,周部长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和决断。
“白杨同志,我明白了。你提的,已经不是一个商业计划,而是一个国家战略。”
“我马上回部里,召开紧急会议。一机部下属所有重点院所、核心工厂,从今天起,全部进入战时状态!我们会成立一个‘全球鹰’专项小组,专门对接你的计划。”
“你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哪怕是现在造不出来的,我们砸锅卖铁,也要给你研发出来!”
“好!”白杨的心也热了起来,“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挂断电话,白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生产端和网络铺设端,这两台最重要的引擎,已经被他彻底点燃,并且赋予了更加宏大的目标。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正准备休息一下,桌上的另一台红色电话机,却又急促地响了起来。
他看了一眼,是加密的国际长途线路。
白杨接起电话。
“喂,白所,是我,娄广成!”电话那头传来娄广成兴奋的声音。
“娄老板,什么事这么火急火燎?”白杨淡定地问道。
“白所啊!火烧眉毛了!”娄广成几乎是在喊,“四十万台!四十万台小灵通,已经全部卖完了!昨天下午就断货了!我按照你的吩咐,做饥饿营销,每天限量一万台,结果你知道吗?”
“我们旗舰店门口的队伍,从中环一直排到了金钟!港督府都派人来问,是不是出了什么群体性事件!”
“现在整个香江的报纸,头版头条全都是小灵通!那些拿到货的富豪,走路都带风!没拿到的,天天堵在我办公室门口,开出的价钱一家比一家高!”
“黑市上,一台小灵通已经被炒到三万港币了!白所,你再不给我发货,我这里就要炸了!”
三万港币,按照现在的汇率,差不多相当于一万多块人民币了。
一个“小灵通”,在香江被炒成了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白杨听着娄广成的“诉苦”,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娄老板,不要急。”他慢悠悠地说道,“下一批货,二十万台,昨天晚上已经从羊城装船出发了。算算时间,明天下午应该就能到港。”
“哎呀!太好了!”娄广成大喜过望,感觉心头的大石落下了一半,“二十万台……虽然还是不够,但总算能解燃眉之急了。”
“这只是开胃菜。”白杨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意味深长,“娄老板,你的眼光,不能只盯着香江这一亩三分地。”
“哦?”娄广成敏锐地捕捉到了白杨话里的深意,“白所,您的意思是?”
“我问你,最近有没有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的客商,通过你来打听小灵通的事情?”
“有!太多了!”娄广成立刻回答道,“澳门的何先生,宝岛的蔡家,还有星加坡、马来的几个大老板,都派人过来问了。他们都想做代理,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厚。”
“那就对了。”白杨说道,“香江,只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接下来,我的计划是技术出海。”
“你那边,可以开始筛选一些有实力、有信誉的合作伙伴了。告诉他们,我们不招单纯的销售代理。”
“我们要找的,是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和地区,有能力配合我们,建设小灵通网络的战略伙伴。你懂我的意思吗?”
电话那头的娄广成,瞬间愣住了。
他是个何等精明的商人,立刻就明白了白杨这盘棋的真正大小。
卖手机,赚的是差价。
而白杨要做的,是把整个池塘都变成自己的,然后让所有人都来买他的鱼!
“我……我懂了,白所!”娄广成的声音都在颤抖,那是一种看到无尽财富矿藏时的本能反应,“我马上就去办!我一定为您,筛选出最合适的过江龙!”
“去吧。”
白杨挂断了电话,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世界,已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开始向他这里聚集。而他,早已准备好了最锋利的鱼叉。
---
与此同时,在京城东郊的一家大型国营无线电厂内,一场前所未有的生产大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座代号798的工厂,原本是生产军用雷达和通讯设备的核心单位,技术实力雄厚,但近年来随着军品订单减少,日子过得有些不温不火。
但现在,整座工厂仿佛一夜之间,从一个沉睡的巨人,变成了一头高速运转的钢铁猛兽。
“小灵通总装车间”的巨大红色横幅,挂在最高大的厂房门口,迎风招展。
车间里,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上千名工人,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新安装的流水线上,一块块墨绿色的电路主板,像一条条河流,缓缓向前流动。两旁的工人,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戴着防静电手环,正以一种近乎本能的熟练动作,进行着插件、焊接、组装。
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助焊剂的特殊气味,与机器的嗡鸣声、传送带的摩擦声、质检员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工业交响乐。
王秀莲是插件三组的组长,今年三十五岁,是厂里的生产标兵。
她的一双手,快得像是在飞舞,手指在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和电路板之间穿梭,精准地将一个个比米粒还小的电阻、电容,插进预留的孔位。
她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领,但她却浑然不觉,眼睛死死地盯着手里的活计,生怕出一点差错。
“秀莲姐,歇会儿吧,喝口水。”旁边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刘小芳,趁着传送带换料的间隙,递过来一个搪瓷缸子。
王秀莲头也不抬,一边继续手上的动作,一边说道:“不累!小芳,手上的活儿快点!咱们这批货催得急,听说是要发往沪市的!可不能在咱们这儿掉了链子!”
“知道啦,姐!”刘小芳吐了吐舌头,也赶忙加快了速度。
虽然身体是疲惫的,但她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和自豪。
就在三天前,厂里召开了全厂动员大会。
厂长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地宣布,798厂被指定为“小灵通”项目的核心总装厂之一。
然后,他公布了一系列让所有工人都沸腾了的福利政策。
从即日起,所有参与小灵通生产的工人,基本工资上浮百分之三十!
加班费按照最高标准,翻倍发放!
厂里的食堂,破天荒地宣布,一日三餐,顿顿有肉!白面馒头管够!
除此之外,每个月还会额外发放一张“小灵通专项补助票”,可以凭票领取十斤大米、五斤白面、两斤猪肉、一板鸡蛋和一块香皂!
当这些政策宣布出来的时候,全场上万名工人,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对于这个年代的普通工人家庭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断崖式提升!
王秀莲算过一笔账。
她和丈夫都在厂里上班,两个人原来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不到一百块。
要养活两个孩子,还有一个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个月都要精打细算,裤腰带勒得紧紧的。
可现在,光是她一个人的工资加上加班费和补助,一个月就能拿到接近一百块!
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就宽裕了不知多少倍!
她已经想好了,等这个月发了工资,就去扯几尺好布,给两个孩子做身新衣服。
他们身上的衣服,已经打了好几个补丁了。
还要给家里的老人,买点麦乳精补补身子。
“同志们!加把劲儿啊!”车间主任张卫国,拿着一个铁皮喇叭,在流水线旁来回走动,声音洪亮地鼓舞着士气,“刚才厂里又传来好消息!为了保障大家的身体,厂卫生所联系了协和医院的专家,明天会来厂里给大家免费体检!”
“另外,厂工会决定,这个周末,在厂里的大礼堂,放映两场电影!一场是《追捕》,一场是《少林寺》!大家想不想看!”
“想——!”
工人们齐声呐喊,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几乎要将车间的屋顶掀翻。
疲惫一扫而空,所有人的手上动作,似乎又快了几分。
王秀莲的眼眶有些湿润。
她看着眼前流动的生产线,看着身边一张张朴实而又干劲十足的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和骄傲。
她不知道什么叫“信息时代”,也不懂什么叫“技术出海”。
她只知道,自己手里正在组装的这个黑色的、方方正正的东西,是个宝贝。
它能让国家赚大钱,能让她们这些普通工人,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为了这个,再苦再累,都值了!
她低下头,更加专注地将一颗小小的芯片,稳稳地按在了主板的核心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