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封神(1 / 1)

加入書籤

昊天强压怒火,看向另一侧的赵公明:“赵道长,烦请你持金鞭巡查南瞻部洲的城隍庙,整顿阴阳秩序。”

赵公明哈哈一笑,手中的定海珠发出嗡鸣:“昊天小儿,莫说你只是个新晋天帝,便是鸿钧道祖亲自下令,也得看我截教愿不愿意。我还得去峨眉山修炼,没空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三霄仙子中的云霄虽想劝阻,却被碧霄拉住,碧霄还对着昊天做了个鬼脸。

西方教的金蝉子合掌而立,看似恭敬,说出的话却软中带硬:“我佛慈悲,讲究随缘。若凶兽自投罗网,我自会超度,何必主动征讨?”

阿傩在一旁附和:“金蝉子师兄所言极是,我等还是在天庭讲经为好。”

昊天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殿内的香炉剧烈震颤:“尔等皆是圣人弟子,当知天庭规矩!难道要违抗鸿钧道祖的法旨?”

“法旨又如何?我师尊都没这么管过我!”

广成子也随之跃起,指尖法力划破空气:“想让我们听令,还是跟我师尊说吧!”

赵公明见状,祭出定海珠悬在头顶:“天庭若是容不下我等,我等回金鳌岛便是,谁稀罕待在这破地方?”

三霄仙子的九曲黄河阵虚影在殿外一闪而过,吓得天兵天将纷纷后退。

金蝉子叹了口气,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傲慢:“我西方教讲究自在,天庭的束缚,怕是不适合我等。”

阿傩则直接闭上双眼,默念起经文,将昊天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昊天看着眼前这混乱的景象,只觉得胸口发闷。

他原以为有鸿钧道祖的法旨在,这些弟子总会收敛些,却没想到他们竟如此嚣张跋扈。

凌霄宝殿内的争吵声越来越大,甚至引来了殿外的仙官围观,天庭的威严荡然无存。

就在这时,一道金光从殿外射入,化作鸿钧道祖的虚影。

众弟子见状,纷纷收敛了气焰,却仍不情愿地低下了头。

鸿钧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昊天身上:“天庭之事,当由你自行处置。若连这些弟子都管不住,如何统御三界?”

虚影散去后,昊天深吸一口气,看向阶下的众弟子:“既然尔等不愿听令,便各回各家吧。但我昊天在此立誓,总有一天,会让天庭真正成为三界敬仰之地!”

众弟子闻言,纷纷嗤笑一声,转身离开了凌霄宝殿。化作一道金光消失不见。

赵公明与三霄仙子也收起法宝,转眼没了踪影。

金蝉子与阿傩对视一眼,摇了摇头,也离开了天庭。昊天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凌霄宝殿内,望着殿外的云海,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昊天的星辰帝袍上还沾着凌霄宝殿的灰尘,他站在紫霄宫外的混沌气流中,掌心的玉符因用力而泛白。

三日前众弟子离去后,天庭成了洪荒的笑柄——北洲的凶兽咬伤了巡山的仙官,南洲的城隍庙被恶鬼占了府邸,而他这个天帝,竟连一道有效的命令都发不出去。

“弟子昊天,求见道祖。”他对着紫霄宫深深一拜,声音在混沌中回荡。

宫门缓缓开启,鸿钧老祖的身影在云床之上若隐若现,造化玉碟悬浮在半空,碟面映出天庭的乱象。

“你来了。”鸿钧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昊天跪伏在地,将三教与西方教弟子如何抗命、如何羞辱天庭的事一一禀明,说到激动处,帝冠上的旒苏都在颤抖:“弟子无能,镇不住这些圣人门徒。

可天庭乃三界枢纽,若长期无人理事,恐生更大祸端,辜负道祖所托。”

他抬起头,眼中带着血丝:“弟子斗胆恳请道祖,要么收回成命,要么便给天庭立规矩——总不能让这些骄横之辈,坏了洪荒的秩序!”

鸿钧看着眼前这个昔日的侍童,如今已初具天帝的风骨,指尖在造化玉碟上轻轻一点。

碟面的乱象散去,浮现出封神榜的虚影,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却都模糊不清。

“你可知,为何让你做这个天帝?”

鸿钧问道。昊天一愣:“弟子不知。”

“因为你最懂‘秩序’二字。”鸿钧的声音陡然清晰。

“三教弟子久居世外,不知人间疾苦,更不懂三界运转需有章法。

他们抗命,不是不敬你,是不敬‘规矩’。”

他抬手招来一道金光,注入昊天体内:“也罢,既然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你且回去,三日之后,吾会再召六圣,开启封神大业。”

昊天眼中闪过疑惑:“封神?”

“凡入封神榜者,皆为天庭正神,受天规约束,不得再擅离职守。”

鸿钧的目光穿透紫霄宫,望向洪荒大地。

“这榜单,既是对桀骜者的约束,也是给应劫者的机缘。”

三日后,紫霄宫再次汇聚六圣。

与上次不同,这次的气氛格外凝重——谁都能猜到,定是昊天告了状,而鸿钧的态度,将决定三教未来的走向。

“诸位”鸿钧开门见山。

“天庭无人理事,三界秩序紊乱,尔等可知罪?”

元始天尊脸色微变:“道祖息怒,阐教弟子虽骄,却也无大错。”

通天教主冷哼一声:“我截教弟子自在惯了,本就不该入天庭受那束缚。”

西方二圣低头不语,显然不愿卷入这场纷争。鸿钧没理会他们的辩解,直接祭出封神榜。

榜单悬在殿中,金光万丈,上面的名字渐渐清晰,竟有不少是三教的核心弟子。

“此榜名为封神,”鸿钧的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凡榜上有名者,需入天庭任职,辅佐昊天治理三界。此事由你六圣共同主持,若有违抗,休怪吾不念旧情。”

六圣看着榜单上的名字,脸色各异。

元始天尊看到太乙,广成子的名字,眉头紧锁;通天教主见赵公明与三霄仙子赫然在列,拳头紧握;西方教的金蝉子、阿傩也在其列,接引与准提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道祖,”老子终于开口,“封神一事,牵连甚广,恐引发腥风血雨。”

“不破不立。”鸿钧的声音斩钉截铁。

“洪荒气运流转,需有新的秩序诞生。封神榜,便是重塑秩序的钥匙。三教与西方教,当共担此任,不得推诿。”

他抬手一挥,封神榜化作六道金光,分别射入六圣体内:“此乃榜文印记,助你等筛选封神之人。一年后,西岐将有凤鸣,封神之战,自此开启。”

六圣捧着体内的印记,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三教将迎来一场浩劫,无数弟子将卷入其中,或上榜为神,或陨落尘埃。

可鸿钧的法旨已下,容不得他们拒绝。

昊天站在紫霄宫外,看着六圣面色凝重地离去,握紧了手中的帝剑。

他知道,封神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些曾经羞辱过天庭的名字,终将在天规之下俯首,而他这个天帝,也终将让三界明白,秩序二字的分量。

此时的朝歌城,帝辛已长成少年,正跟着太师闻仲学习兵法。

他尚不知晓,一场关乎三界命运的封神大劫,已因天庭的一场纷争悄然开启,而他这个紫微大帝的未来身,也将在这场浩劫中,迎来属于自己的劫数。

朝歌城的青铜编钟连响三日,敲碎了笼罩在王宫上空的阴霾。

帝乙的灵柩停放在太庙正中,十八根盘龙柱上缠绕的白幡随风飘动,而新王帝辛身着玄色王袍,正站在祭天台上,接受诸侯的朝拜。

他的目光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群,瞳孔深处闪过一丝不属于少年的沧桑。

就在昨夜,紫微大帝的星力突然涌入他的识海,那些沉睡的前世记忆如潮水般涌现——星宫的帝座、紫霄宫的听道、洪荒万载的轮回……原来他不仅是商王之子,更是紫微大帝的未来身,肩负着证道的使命。

“父王遗诏,兄终弟及,然微子启无帝王之才,唯有帝辛,可承大统。”

太史令手持龟甲,高声宣读着遗诏。

帝辛接过象征王权的玄圭,指尖触到圭上冰凉的纹路时,突然想起紫微记忆中鸿钧道祖的话:“洪荒秩序,需人族自强。”

继位大典的第三日,帝辛便下了一道震惊朝野的诏令:

“凡人族男子,年十五至五十者,皆需习练武艺;女子可学箭术、马术,以备不时之需。”

诏令一出,朝堂顿时哗然。比干丞相捧着笏板劝谏:

“大王,百姓以农为本,若皆习武,恐误了农时。”

帝辛却指着殿外练兵场的方向,那里已有禁军在演练新创的阵法:“比干大人,你看那些士兵,若不是常年操练,怎能抵御北狄的侵扰?人族要想不被妖族、仙门轻视,唯有强身健体,人人能战。”

他亲自带着工匠改良兵器,将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青铜矿脉重新开采,铸造出更轻便的戈矛。

他翻阅三皇五帝时期的兵书,结合紫微记忆中的星斗阵法,创出“九阵图”,让士兵能根据战场形势变幻队形。

他甚至在朝歌城外开辟出万亩校场,每日清晨亲自下场,与士兵一同演练骑射。

三个月后,朝歌城的街巷里再也看不到游手好闲之徒。

壮年男子扛着农具下地时,腰间必挂着一把青铜短剑;孩童在私塾读书之余,会用木棍练习刺杀;连妇人纺织时,都会将麻线缠成弓弦的形状,口中哼着新编的军歌。

有诸侯偷偷禀报,说西岐的姬昌在暗中招贤纳士,恐有不臣之心。

帝辛闻言,不仅没有动怒,反而下令开放边境贸易,让商朝的铁器、粮食与西岐的马匹、丝绸自由交换。

“若他真心为百姓,便是好事;若他有异心。”

帝辛抚摸着腰间的佩剑,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我商朝的百万锐士,正好试试新练的阵法。”

这年秋收后,北狄再次南下侵扰,却被边境的民兵打得大败而逃。

那些平日里扛锄头的农夫,拿起兵器时竟如久经沙场的老兵,阵列整齐,箭无虚发。

捷报传回朝歌时,帝辛正在校场观看女子射箭比赛,见报微微一笑,将腰间的玉珏赏给了射中靶心的农家女:“这便是人人皆兵的好处。”

紫微在星宫看着水镜中的景象,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能感觉到,随着人族尚武之风兴起,人间的气运正变得愈发厚重,而自己与未来身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再进一步,”他望着朝歌城的方向,“便能触摸到那层瓶颈了。”

此时的帝辛,正站在太庙的大禹神像前,手中握着新铸的“镇商剑”。剑身上刻着人族劳作、练兵的图案,隐隐有龙气盘旋。

“先祖,”他轻声道。

“您没做到的,我会做到;紫微大帝未成的道,我会继承。”

太庙外的风卷起旌旗,发出猎猎声响,仿佛在回应这位年轻帝王的誓言。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由帝辛推动的全民习武,不仅让商朝国力大增,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洪荒的气运格局——当封神大劫的阴云渐渐逼近时,人族手中的兵器,将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力量。

紫霄宫那次议事之后,六圣回到各自道场,本以为能按照封神榜的规划,一步步推动商朝覆灭,让自家弟子顺利上榜封神。

可没曾想,帝辛继位后的一系列举措,却让他们精心布下的棋局彻底乱了套。

元始天尊坐在玉虚宫的云床上,看着手中的封神榜,眉头紧锁。

榜上那些本该因商朝暴政而应运而生的“应劫者”,如今一个个在帝辛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根本没有反叛的迹象。

他派去朝歌暗中观察的弟子回来禀报,说帝辛不仅勤政爱民,还亲自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商朝的国力蒸蒸日上,民心所向,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破绽。

“这帝辛,怎地如此英明?”元始天尊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和恼怒。

通天教主在碧游宫也是愁眉不展。

他本想借着商朝的混乱,让截教弟子在封神大战中崭露头角,扩大截教的影响力。

可帝辛推行的全民习武政策,让商朝的军队战斗力大增,那些原本可以被截教弟子利用的“妖邪作乱”,如今在商朝的锐士面前不堪一击。

截教的弟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出手,只能在碧游宫中等候消息,急得团团转。

西方二圣在极乐净土更是坐不住了。他们本想借着封神大战,将西方教的教义传入东土,吸纳更多的信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