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宁国朝议(1 / 1)

加入書籤

虞国发生内乱的消息很快的便传到了北宁。北宁皇帝立即召集群臣商议。

以诸葛傅丞相为首的众臣都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或许可以一战而灭掉虞国。那么剩下的,就是那已经分裂为东西两景的景国便不足为虑了。这正是大宁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

当大家都在十分激奋之时,大将军夏候缨则给众人泼了一瓢冷水。

“陛下!诸位大人!如今虞国内乱,确实是我们极好的机会。但若是想着以此就能一战而定天下,只怕是想得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了!”

宁平帝一听,不由的问道:“怎么?大将军认为这都不算是机会吗?”

夏候缨忙道:“陛下,机会自然是极好的机会。只是要想一战而灭南虞,进而短期内平定天下,只怕没这么容易!”

“大将军何以如此认为呢?”

“回禀陛下!距离与景国、虞国之大战仅过了一年多。上次的大战,虽说名国都有所损失。但我大宁的钱粮、兵力消耗也不小。加之去年兖州一带发生水患,如今朝庭的国库只怕也并不充裕。而虞国虽然内乱,但其立国已近百年,根基甚深。若想要一举灭掉虞国,至少需要调集二十五至三十万大军方可。”

一旁的丞相诸葛傅却笑道:“大将军!怎么仗越打越多,可却越来越谨慎了啊!那虞国的卫军加上地方募府军,总共也不到三十万,且还分散于各地。而我大宁却是带甲六十万。就是要抽调三十万大军也并非难事。而且他们现在正处内乱之中,又如何能集中精力来应对我们?依臣看,最多只需二十几万大军便可灭掉虞国!”

夏候缨听罢也不着急,而是慢慢的说道:“丞相大人!我大宁却是带甲六十万。但晋阳王的十万大军需时刻防备着北胡南下。再除去各蕃王治下的兵力,余下的也不到四十万。而为了防备燕国,又至少需保留五万兵力在东北线。而景国那边也需保持十万左右。也就是朝庭实际可调动的兵力,加上本就在南线与虞国对峙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几万。而这二十几万总不能全部投入攻击作战吧。总得有人驻守,有人担任粮草押运。这样一来,我们实际能投入进攻的兵力不会超过二十万。”

“可是南虞全国也不过二十多万兵力,加之其正处内乱。难道我们二十万大军还不足以平定他们吗?”

宁平帝听罢,也说道:“是啊!大将军,诸葛丞相所言不无道理啊!据巡案司所传回的军情来看,如今虞国在边境一线,仅有邓城三万,随州两万、淮州三万。而做为后备的都让那虞国皇帝给调空了,仅余郢都还有一万兵马。总共九万兵马,分散在这两千多里的防线之上,我大宁还不能取胜吗?”

“回禀陛下!胜是当然能胜,但我们别忘了,旁边还有个景国呢!上次虞国可是尽全力帮了景国。如今我们一但发兵攻虞。景国必然也会出兵相助。虽然如今景国已分裂为东西两景,但就以靠近我大宁的东景来说,其兵力也尚有十五万左右。至少也能抽调出六七万兵力前去援虞。而西景那边,虽然并不与我大虞相接,但也有可能在危机之时,直接派兵由巴蜀之地入虞。所以,我们不得不防。更为重要的是,上次我们攻景之所以失败。便是没想到二王能够休战合力对抗我大宁。如果我们现在又是大举南征,让虞人都感受到了灭国之险。会不会他们也会像当初景国那样,先暂停内部纷争,转而合力来抗击我大宁呢?如果这样的话,再加上景国的全力支援。只怕我们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啊!”

听他说完,宁平帝以及丞相等人都沉默了。他们确实只考虑到了虞国的内乱,以及双方的兵力对比。但却没想到这些。

沉默了一会,宁平帝问道:“那大将军!难道这样的良机,我们就放弃了吗?”

夏候缨忙道:“陛下!当然不会。臣的意思只是,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战便能灭掉虞国。而是一步步的蚕食之!”

宁平帝一听一也来了兴趣。忙道:“大将军即已有良策,那便快快道来吧!”

“如果我们大军南下,进攻虞国。那么主要就三处可选。一是邓城、二是随州、三是淮州。邓城虽然地型最有利于我军展开,和骑兵的发挥。但邓城紧临景国,容易得到支援。且有虞国名将闻双坐阵,因而并非首选。其次是随州。随州虽有城关之险,但目前仅剩两卫兵马驻防,比较空虚。而且离郢都也最近,容易对其构成更大的威胁。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但随州吃紧,虞国很可能和叛军达成停战协议,从而抽调兵马回援。因为,此时若是叛军不答应的话,便会失掉人心。所以,随州也不是最佳选择!”

宁平帝听罢忙问道:“那以大将军之意,我们是由淮州进军最好了!可淮州一带,水网交错,并不利于我骑兵突袭和大军施展啊!”

“陛下!淮州虽有地型不利之处,但却有着诸多于我军有利的地方。首先是相比其余两镇,淮州离郢都最远。我军攻打淮州,不容易让虞国感受到立即有亡国之险。因而他们双方马上停战的可能性较小。其次,淮州虽然目前的兵马并未抽调。但随着楚州及建康的兵马都已抽去平叛。而闽中另两卫都远在闽中及会稽,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所能增援的兵力也已极为有限。最后嘛……!”

夏候缨停顿了一下后接着说道:“最后便是方才我提到的蚕食之策。由于我大宁目前国库也并不充盈,实际上能调动的兵力有限。所以急切之间发起灭国之战,也很困难,并且风险也大。因而臣认为,我们的第一步,便是先夺取淮州。淮州乃是虞国重要的粮产地,且十分富庶。拿下了淮州,两国的国力更是此消彼涨,差距加大。如有可能,还能逼迫虞国割让淮州,那就能以更小的代价达成此目的。无论是那种方式,一但拿下淮州,整个主动权便完全在我大宁的手中。一但他们内乱扩大到无法收拾之境地。我大军便可视情向西威逼郢都,也可向南取建康,攻会稽,拿下虞国东南之地。如此一来,那虞国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如果他们内乱快速的结束。那我们据有了淮州,其东南之地,以及重镇楚州,都在我大宁随时可发动的攻击威胁之下、且随州也将会失去侧翼。一是他们防守难度更大。二来,我大宁可待休养生息一些时日。待国库充盈之时,便可依旧按以上两法,发起对虞国的进攻。无论先采用那种,他们都难以抵御了!”

听夏候缨说完,宁平帝点了点头,又朝丞相诸葛傅问道:“丞相意下如何呢?”

诸葛傅也是让夏候缨的战略分析所折服,于是忙道:“陛下!臣赞同大将军之言。如此行事,虽然看似缓慢一些。但却非常稳妥。并且,无论虞国的内乱如何发展,都对我们有利。臣无异议。”

又问了问众臣,都没异议了。于是宁平帝又向夏候缨问道:“那大将军认为当如何调兵,调派多少兵马呢?何人挂帅更为合适呢?另外需不需要让东莱也出兵配合呢?”

夏候缨忙道:“东莱经过上次淮州之战后,也算是元气大伤。不过出兵还是需要的,只是我们不要对他们抱太大希望,只需要他们能牵制一下驻淮东的敌军便可。领兵的人选嘛,臣以为曹彖将军最为合适。他常期驻防南线,又与虞国交手多次,经验丰富,且对于形和虞军都了解甚深。而兵力嘛,在不对朝庭造成太大负担的情况下,臣认为动用十三万人马即可。其中四万用于对随州发动佯攻。七万用于主攻淮州。另有两万做为后备机动。”

宁平帝听罢,点点头道:“嗯!很好!那就传旨,任曹彖将军为平南将军,总理南征事宜。另立即遣使去东莱,让其派兵协助我大军进攻淮州。巡安司加强虞国的军情,一但有何消息,当立即先报曹将军,以做应对之策,然后再奏报朝庭!”

当宁国开始调兵遣将之时,从随州与建康抽调的援军也已抵达湘水前线。

看着手里有了六万大军,而且全都是精锐的卫军。费路也是自我感觉意气风发的。于是升账下令,令楚州镇守使率军两万进军德县。待拿下德县后,便分兵攻取辰州。拿下辰州后,再与他的主力大军两面夹击,对叛军主力发起决战。当能一战而定!

其实一个多月前,他刚刚南下时,手里也有五万大军。若是当时便分兵一万或一万五千人去攻德县,取辰州的话。恐怕湘水一线早已攻破。甚至长沙都已被他们拿下了。可是现在随着成王、屠炯的兵力征招集结已逐步到位。这个最佳的时机已然错过了。

如今林乐已率军一万进驻了德县,并且对城防进行了大举的加固,又屯积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同时屠宏也率了五千精锐进驻了湘水与德县间的桃山堡。不但可以随时进行支援,而且还可出奇兵,袭攻德县敌军的粮道。同时,屠炯在湘水一线的兵力也补充到了两万三千人。而成王在长沙还有近万的精兵和新兵混编的人马在进行着紧张的集训。这批人,在需要之时,也可随时作为后援,进行增援。

可以说,现在朝庭的总兵力虽然已增加至了六万人。可成王这一方除去各地驻防的以外,在长沙至湘水、德县这一线上,也有近五万兵马了。兵力上,双方已是差距不大了。但朝庭的全为卫军,而他们这边的卫军只有两万人。所以战斗力上,朝庭又占有一定的上风。不过以主将的能力来说,费路却完全无法与屠炯相提并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