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白马山工业基地(2)(1 / 1)

加入書籤

在李维当初选定的厂址上,新建的十几座厂房塞满了李维的视野。

唯有入口处刻着“海螺水泥厂”的石碑,提醒着李维、他确实没有走错地方。

“好让少君知晓,”约瑟夫连比带划,“去年我们一共新建了八条生产线。”

“截止到去年冬幕节,总计生产水泥灰约两万吨,换算成铺路用的混凝土,大约在十五万立方米。”

“其余项目的水泥消耗,诸如雄鹰岭的土楼以及少君您南下携带的部分,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两人说话间,水泥厂的会计倌也是将成箱的账册搬上了李维的马车。

事关重大,李维自然不会只听约瑟夫的一家之言。

从火山灰的消耗、生石灰的消耗、公路的抽样检查等多个方面核算水泥厂的开支,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审核措施。

“我们的人工仍有富余,”约瑟夫又领着李维来到正在修建的工地,“今年海螺水泥厂打算再新建五条生产线。”

得益于李维一开始就把“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加上“罗马水泥”相对简单的制作流程,海螺水泥厂的增产可谓是顺风顺水。

“全年预估水泥产量,将超过七万吨。”

“不仅可以覆盖二期公路的修建,并且在刨除留给二期公路的水泥余量(10%)之后,仍然还有三万吨左右的盈余,可供少君您使用。”

随着生产工艺标准的成熟和工人熟练度的提升,每条生产线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反映在去年的报表上,就是水泥出厂量的逐月上涨。

而那条制约产量上限的“红线”,则被约瑟夫划在了火山灰每月的供应量上。

“凛冽谷装不下更多的劳工了。”

李维叹了一口气,虽然他没把那些库尔特俘虏当人,但凛冽谷恶劣的生态环境、全靠外围补给的后勤,就注定了火山灰的人工开采量。

火山灰的供应又决定了“罗马水泥”的产量。

念及此,李维的目光不由得转向厂房后方那几个矗立的“大烟囱”,开口问道:

“那是达·芬奇先生设计的新窑炉吗?”

李维邀请达·芬奇主持“提高炉温”的相关研究,始终就抱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炼铁,其二便是煅烧出“现代意义上的水泥”。

“少君明鉴。”

约瑟夫先是拍了个马屁,笑容中却带着一丝苦涩:

“只不过……算了,请少君随我来、一看便知。”

-----------------

约瑟夫摆放在李维面前的,是数十块开裂的混凝土标准件。

裂纹细密,且极深,几乎穿透了厚度达到20厘米的混凝土标准件。

断口处发白,李维上手轻轻一捻,裂口周边的混凝土便化为了齑粉。

“如少君大人您所见,”约瑟夫同样搓捻着手中的混凝土粉末,“这些用窑炉煅烧出来的‘水泥’,所浇筑的混凝土,没有一个通过了反复冻融实验。”

约瑟夫边说边向李维展示着各个混凝土标准件上的标签,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属下尝试过添加已有的各种防冻剂配比……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用煅烧生石灰和黏土的方法来制作水泥灰……”约瑟夫斟酌着用词,不想让李维太过难堪,“属下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从头设计实验。”

“如果可以的话,属下建议最好能够在相对更温暖的地区、来尝试这种新水泥是否可行。”

约瑟夫的思路李维不难理解,荆棘领的寒冷毕竟是极端环境;倘若在更加温暖的地区,这种煅烧水泥不必经历极端环境,或许也不是不能用……

当然,这一切也都只是约瑟夫的猜测,最终的试错成本,还是要李维拍板。

而对李维来说,前世的他毕竟也只是打灰佬出身,并不是水泥厂的工程师;面对水泥原料生产中的细节差错,他也很是陌生。

现在看来,“罗马水泥”的成功,已经用光了李维的“好运气”了。

“运气”不行,那就靠“穷举法”去堆,正所谓“有钱人运气不会太差的”,李维把心一横、咬了咬牙,看向那几个窑炉,口中追问道:

“这些炉子重新整理出来要多久?”

炉渣的清理、炉膛的检修……这类必要的安全工作,越是温度高的炉子,越是不能操之过急。

更何况,就达·芬奇在写给李维的信中所说,这些新式高温炉的炸膛率在四成以上,李维更不敢掉以轻心。

“大约还要一个礼拜,”约瑟夫忖度了片刻,给出了自己的预计,“完成必要的安全检查和预热,才能重新开炉煅烧。”

李维点了点头,思路打开,笔下也是快得生风:

“先试试原料的问题,等重新开炉后,把我们去年为了高温黏土所搜集的所有黏土品种全部尝试一遍。”

“同理还有不同地区产的石膏……”

煅烧水泥主要就是钙、铝、硅三种矿物盐的配比——虽然李维不大记得具体的数字了。

李维短时间内很难在原料配比的提纯精度上取得突破;相比之下,不同产地原料本身的纯度,更容易得到反馈。

就像耐火黏土的获得,就完全是李维广撒网的结果。

李维眼下同样希望,煅烧水泥的失败是原料纯度和配比的问题。

“至于在南方进行实验……”

李维犹豫了片刻,脑海中闪过梅琳娜的俏脸,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暂时搁置了这个提议:

“再等一等吧,目前没有合适且足够安全的地点。”

梅琳娜当下的重心还是要放在整合伍德家族上,没那么多精力。

-----------------

给约瑟夫列了一份继续实验的指导方案,两人的话题也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高炉设计师·达·芬奇身上。

“达·芬奇人呢?”李维心中也有些好奇,自嘲地打趣道,“这老家伙在信上骂骂咧咧的,怎么我来了他反而躲起来了?”

约瑟夫捋着花白的胡子,想笑又不太敢笑,只能借着努嘴的动作遮掩道:

“达·芬奇大师跟着采煤的队伍去后面的煤山上了。”

“据说是去找什么‘无烟煤’去了,属下也不是很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