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白马山工业基地(3)(1 / 1)

加入書籤

「燃烧的效率——首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定义——取决于可燃物或者空气中的【火元素】的富集程度,即与燃料或者空气本身的“品质”相关。」

「空气中的【火元素】含量通常较低,可燃物的构成中【火元素】则相对富集——基于“普通人可以轻松点燃一根木头、一块布帛……法师们的火焰魔法却无法持续太久”这样的现象,先贤们得出了上述的猜想。」

「但这样的猜想有一个无法解释的漏洞——即法师们可以“只点燃”空气,但无论是法师还是普通人,都无法在空气稀薄的环境中点燃可燃物。」

「从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说,风助火长,狂风又会吹灭火焰……基于“燃烧和空气的接触时长有关”这一猜想,我设计了许多的高炉与烟囱,它们与北方贵族们常用的取暖设施都是这一猜想的具体应用。」

「又一次地,在我们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之前,关于它的应用已经在人类的世界中广为传播——这就是为什么我再三强调要“回归自然、观察自然”。」

「而基于这段时间我在白马山的实验经历,我认为,除了【火元素】外,空气中存在某一种或者多种不可或缺的成分,使得空气成为“燃烧”的必要条件。」

「我将它们称之为——“燃烧的必要元素”。」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要设计这样的实验,即从一定数量的空气中,富集这样的“燃素”,使得“燃烧”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我认为,通过研究“燃素”,或许能够为我们揭示“燃烧”与“火焰”究竟该如何定义,并最终“捕捉到【火元素】”。」

——《关于“燃素”的若干猜想与讨论》,列奥纳多·达·芬奇。

-----------------

李维放下晦涩难懂的手稿,又扫了一眼面前三米见方、两米多深的大坑——工人们正在将切割好的煤炭整齐地堆垛其中——看向达·芬奇的面色多了几分古怪:

“所以,您之所以用这种方法来烧制煤炭,是为了搜集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燃素’?”

李维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类似“火元素”之类的概念的——否则无法解释法师们的火焰魔法。

科学是认知世界的方法论,既然这个世界存在魔法,那么魔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李维不会将两者二元对立——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李维也避免不了对各种魔法现象的归因错误。

但同样的,不管是人类的生理构造还是各种自然现象本身,也在揭示着这个世界的“燃烧”和“氧气”脱不开的关系。

也恰恰是因为魔法的存在,这个世界的法师们对“燃烧与空气”的内在联系的观察,比李维的前世要提前许多。

而达·芬奇恰在此时提出“燃素学说”,除了让李维深感同一方法论下的殊途同归外,也升起了一股时空错位的恍惚。

一年的时间没见,达·芬奇的大胡子又白了几分,突出的眼珠子仍旧神采奕奕,凹陷的脸颊却昭示着正在加速的衰老。

资本家·李维不禁有些伤感——如此上等的“智力型牛马”,自己这辈子未必还能碰上第二个。

达·芬奇当然不知道李维在想些什么——否则他估计当场就得一个大火球下去、跟李维“爆”了——拍了拍手、话里话外都是李维能跟上自己思路的惊喜:

“说得没错!人类运用木炭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明明是木头闷烧之后的产物,却有着更轻、更好的‘燃烧品质’。”

“这恰恰能够佐证、这种减少空气流动的燃烧方式、能够储存‘燃烧物的品质’。”

“作为它的上位替代,”达·芬奇拨弄着脚下泛着黑色金属光泽的煤块,“煤炭理应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富集更多的‘燃素’与【火元素】。”

“我们去年搜集的那些、类似罗多克‘银炭’的煤炭,可能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形成的。”

李维闻言回忆了片刻,这才想起、早在去年土窑烧制生石灰时,他和达·芬奇就在大量的煤灰中发现了少量近似矮人“银炭”的煤——达·芬奇说的正是此事。

“我就是这样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加洛林时代的人类语言中,‘煤’比‘木炭’出现得要早;或者说‘木炭’、“泥炭”之类的都是‘煤炭’的衍生词汇——这恰恰和人类早期起义的活动地点(各类矿山)相吻合……”

达·芬奇再一次向李维展示了他的博学多识。

两人说话间,工人们也摆好了煤炭堆,爬出大坑,开始往坑里填土。

达·芬奇指着炭堆底部一条条兼具燃烧和通风功能的坑道,对李维解释道:

“等坑里覆上土,我们就通过这样的一条条火道来引火、闷烧这些煤。”

“想必李维子爵是眼熟的——这模拟的就是高炉燃烧室里、那些没有充分燃烧的煤所处的环境。”

“至于所谓‘无烟煤’,”达·芬奇捋了捋胡须,“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分类。”

“在白马山开采的所有煤炭中,有这么一类煤、在进行我们眼前的这种制炭实验时出产‘银炭’的产率最高……”

“而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这种近似金属的外观,”达·芬奇特意捡起一块煤炭、凑到李维的眼前,“以及在闷烧时、烟雾最小。”

“用这种无烟煤烧制出的银灰色煤炭,正是提升高炉温度的核心要素之一。”

达·芬奇说着冲自己的弟子鲁尼招手致意——不一会儿的功夫,一筐银灰色的成品煤炭就被鲁尼拖到了两人跟前。

乍看之下,确实是跟罗多克产的“银炭”一模一样。

李维上手细细端详,质量很轻,表面疏松多孔,质地也是脆硬,稍微用力满手心就是炭屑,还带着一股淡淡的刺激性气味,像是某种油料裹着酒精的味道,令人反胃、头晕目眩。

「焦油?酒精?」

李维鼻头抽动,疑惑的目光先是看向漆黑的排污管道,随即再度投向了达·芬奇。

达·芬奇见状也是露出了恶作剧得逞的笑容:

“好叫李维子爵您知晓,这些煤炭在投入高炉前、还要经过一道工艺处理。”

“这项工艺和您交给我们的、‘木头蒸馏’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一定的关系。”

“请李维子爵随我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