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奥属摩拉维亚(1 / 1)

加入書籤

布尔诺城的市政厅里,一场特别的等级会议此刻正在召开。

帝国皇帝拉斯洛,同时也是波西米亚国王、摩拉维亚侯爵,是摩拉维亚各个层面上的最高统治者。

这天他第一次亲自出席了摩拉维亚等级会议。

这也是皇帝时隔多年后第二次到访布尔诺,上一次还是从波兰回师奥地利途中经过此地。

直接与皇帝对话对于摩拉维亚的各等级而言无疑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坐在主位上的拉斯洛身着华服,手持权杖,视线扫过会议厅,三个等级一目了然。

人数最多,同时也是权势最大的是贵族等级,教士次之,市民的话语权排在末尾。

这与他所了解的情况没什么两样。

在摩拉维亚绝大多数,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农民都依附于贵族,小贵族又从属于大贵族,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教士阶层由于胡斯战争的影响,势力有所削弱,但是总体而言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摩拉维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似乎已经沦落为了人们眼中的三不管地带。

从制造分裂,引发卢森堡家族内战的摩拉维亚侯爵约布斯特开始,波西米亚的王权就再也未能深入和覆盖摩拉维亚。

这里的贵族们因此开启了摩拉维亚的贵族自治时代,到如今几乎已经形成传统。

约布斯特死后不久,本地贵族又着急忙慌引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入关。

这是由于约布斯特和西吉斯蒙德两兄弟先前曾签署了互相继承协议。

结果没过多久,胡斯战争的浪潮就席卷了整个摩拉维亚。

在布拉格战役中,西吉斯蒙德的临阵脱逃和扬·杰士卡的车堡如同两记重锤直接把摩拉维亚贵族们打的昏头转向。

半数参与布拉格围城战的摩拉维亚贵族在冲阵过程中死于胡斯派叛军之手。

等他们艰难地冲破叛军阵线,一回头却发现西吉斯蒙德带着嫡系匈牙利部队早就跑没影了。

此事直接导致摩拉维亚贵族势力不愿再全力支持西吉斯蒙德。

第一次胡斯战争结束后,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开始渗透摩拉维亚,加强奥地利对此地的影响。

西吉斯蒙德死后,卢森堡家族绝嗣,摩拉维亚侯爵的头衔与波西米亚国王一道传到了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因此开始大力扶持南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天主教势力。

这些努力最终在第二次胡斯战争中得到回报。

摩拉维亚贵族们在拉斯洛取得优势的情况下,纷纷投入他麾下,开始大力围剿残存的胡斯派势力。

只不过,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的胡斯派基本都被清干净了,这摩拉维亚清了十几年愣是还能找到胡斯派异端。

甚至胡斯派最后的火种波西米亚兄弟会由于活动范围仅限于摩拉维亚,如今又被称作摩拉维亚兄弟会。

拉斯洛怀疑这其中有什么隐情,不过他暂时还没有任何头绪。

当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驯服眼前这些自由惯了的摩拉维亚贵族。

对付贵族,拉斯洛自认还是很有一套的,而且他也不认为摩拉维亚贵族有能力反抗他。

从前的那些统治者之所以管不了摩拉维亚,正是因为此地处在奥地利、波西米亚和匈牙利交界地带。

对波西米亚和匈牙利而言,摩拉维亚就是偏远的边区。

但是,对奥地利来说,摩拉维亚紧挨着下奥地利,无疑是可以直接掌控的地区。

只需要安抚好当地的实力派,拉斯洛就可以轻松将摩拉维亚从波西米亚剥离,融入奥地利的版图。

“诸位代表们,今天召集你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是因为我巡游至此,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拉斯洛停顿片刻,直到确认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这里,才郑重地发出宣告。

“我们今天将在这里讨论并决定摩拉维亚的未来。”

此话一出,会议厅里立刻变得热闹起来。

代表们交头接耳,都对皇帝口中所说的“未来”感到疑惑。

“我还以为《布拉格领地法令》已经决定了我们的最终的地位,现在看来似乎不是这样。

州长先生,你知道些什么吗?”

坐在摩拉维亚州长尼古拉斯(上一章笔误写错了)身旁的副州长海因里希·莱佩凑到上司旁边低声问道。

海因里希出身显赫,乃是波西米亚王国世袭大元帅的把控者莱佩家族这一代的家主。

他也是伊日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共同认可的摩拉维亚总督,曾治理摩拉维亚多年。

第二次胡斯战争中他站队拉斯洛,战后继续担任摩拉维亚总督,主持摩拉维亚新政府的建设。

直到几年前,皇帝调来一位空降州长取代了他的位置,不过他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政治影响力仍不容小觑。

尼古拉斯轻轻点头,他对于皇帝的计划心知肚明,甚至他本人就是计划中的一环。

本来作为施蒂利亚州高等世袭侍从、穆劳勋爵的他过去曾在蒂罗尔州任职,还短暂治理过布雷根茨。

结果后来皇帝一纸调令将他弄到摩拉维亚来当州长。

本来蒂罗尔已经算是偏远地区了,到摩拉维亚以后他直接成了外国官员。

不过,稍微让他感到欣慰的地方是摩拉维亚距离维也纳很近,他也有了更多直接与皇帝交流的机会。

这于他的仕途而言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摩拉维亚能够融入奥地利的行政体系,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一直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因此难免表露出一些喜悦的情绪。

“摩拉维亚与奥地利本土的对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建立等级议会和州政府,建设道路,逐步授与关税与贸易特权,您觉得这些准备有何用意呢?”

尼古拉斯的回应让海因里希心中一惊。

“皇帝陛下难道打算让摩拉维亚成为奥地利的一部分!?”

尽管他已经尽力压低声音,但是这话还是传到了周围贵族的耳朵里,一时间讨论更加激烈。

“奥地利还是波西米亚都无所谓吧?反正我们都处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之下。”

“你在说什么胡话?从圣瓦茨拉夫时代起,摩拉维亚就是波西米亚王国的一部分,哪能够轻易分割!”

“哼,你是从布拉格来的,当然不乐意分开,但我们不是波西米亚人,我们是摩拉维亚人。”

这样的争论立刻让大厅里变得乱糟糟的,拉斯洛甚至能听到一些斯拉夫粗口,这让他很是无语。

“肃静!”

眼见讨论范围逐渐扩大,尼古拉斯率先站出来制止了争论。

现场终于再次恢复平静,人们都将视线投向皇帝,等待他的下文。

“所谓摩拉维亚的未来,正是大家如今关心的摩拉维亚的归属问题。

八年前,在布拉格,我将摩拉维亚、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划分为三个地位对等的部分。

但是与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相比,摩拉维亚是最特殊的。

摩拉维亚虽然与波西米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与奥地利在诸多方面展现出深厚的渊源。

因此,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决定将摩拉维亚纳入奥地利版图。

从今日起,摩拉维亚将成为奥地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及波西米亚国王,以上帝之名起誓,将公正地保障摩拉维亚民众的各项权益。”

拉斯洛一招手,立刻有两位侍从带着一面旗帜来到众人面前。

他们将摩拉维亚长期使用的红白方格填充的雄鹰旗帜取下,换上新的旗帜。

与原本的旗帜相比,这面新旗帜唯一的变化就是原本的红白方格被替换为了红金方格。

“此前,摩拉维亚议会就曾多次向我申请更改州旗,我认可你们的诉求。

摩拉维亚领地今后在所有事务中首先要使用此纹章和旗帜,这将成为惯例,全体摩拉维亚臣民都务必遵守。

违反者将会视为对皇帝的严重冒犯,并被帝国及摩拉维亚领地惩处。”

金色是帝国的颜色,这面新旗帜毫无疑问是对摩拉维亚领地臣民的嘉奖。

但是,只有一部分心向奥地利的代表为此感到雀跃和鼓舞。

那些不愿脱离波西米亚的摩拉维亚贵族,尤其以副州长海因里希为代表,此时还沉浸在皇帝刚刚发布的宣告带来的震撼中久久无法回神。

“陛下,融入奥地利对我们来说倒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我们摩拉维亚的领主们自两百年前就拥有的一系列权利,譬如征税,司法和军事防御的自治权,不知您打算如何处置?”

不同于以州长尼古拉斯为代表的亲奥地利派欢天喜地的气氛,也不同于如遭雷击的亲波西米亚派,占据议会绝大多数的是摩拉维亚本土派贵族。

其代表正是掌握四分之一个摩拉维亚的兹林家族,或称施特恩伯克家族。

这个派别包括自由领主,城市代表和本地教会,他们对于加入奥地利还是留在波西米亚并没有太多执念。

在哪边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就会倒向那边。

“摩拉维亚的领主们,你们将有权享有与奥地利贵族同等的特权。

从此你们只需向奥地利大公而非波西米亚国王效忠,便可继续管理领地,共享繁荣。

在经济领域,奥地利与摩拉维亚之间的关税壁垒将被取消。

布尔诺、奥洛穆茨的商人将有权在维也纳、格拉茨等重要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并享有税收减免特权。

相对的,摩拉维亚与波西米亚之间应征收关税与其他捐税,保持稳定的商业秩序。

今后,德语将成为摩拉维亚的官方语言,天主教为唯一正统的宗教信仰,教会的权利将受到保护。

摩拉维亚等级议会有权派出代表参与全奥地利等级会议,你们的权利和诉求也将得到充分的尊重。”

拉斯洛微笑着,用一种自信且令人信服的语气向那些心存疑虑的摩拉维亚人做出回应。

众所周知,他向来是最尊重州和等级权利的。

这种尊重在其他欧洲国家都较为少见。

本质东方人的拉斯洛曾经也对奥地利别扭的体制表示过怀疑。

但是,在奥地利长久的统治最终扭转了他的思想。

宫廷总理府和等级议会,皇室政府和州政府,两者在奥地利的各个地区共同存在且并行不悖。

这导致奥地利实际上并不存在常规意义上的绝对主义倾向,起码与法兰西式的集权相去甚远。

这种颇具特色的奥地利模式已经根植在所有奥地利人内心深处,想要根除意味着与全体奥地利人为敌。

拉斯洛最终放弃了在奥地利建立东方式绝对君主制的野心,转而通过逐步蚕食的方式削弱等级对国家的影响。

在摩拉维亚,方法也是一样的。

听到这样优厚的条件,沉默的大多数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布尔诺纺织行会的会长当即站出来对皇帝的决议表示强烈支持。

维也纳作为中欧的贸易枢纽,大部分流向布尔诺的货物都会途经那里。

奥地利与摩拉维亚之间因为关税壁垒问题,一直使摩拉维亚的商人们需要承担很高的进口成本。

留在波西米亚没什么不好的,但是加入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经济腾飞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教士阶层很快也对此表示支持,毕竟奥洛穆茨和布尔诺的主教都是拉斯洛安插的奥地利教士。

就连布拉格大主教每年都需要前往维也纳向拉斯洛述职。

剩下的摩拉维亚本土贵族,在刨除波西米亚人和奥地利人之后,大部分都同意加入奥地利。

这事对皇帝而言是左手倒右手,对他们而言则是从一个体系加入另一个体系,就连效忠对象都不需要改变。

如果在这样的转换中能够获得利益,他们自然没理由拒绝。

海因里希有些茫然地扫视一圈,除了他以外,似乎也没几个人想要继续留在波西米亚王国。

想想几百年前摩拉维亚就已经是波西米亚王国的一部分,眼下的情况让他感到荒唐。

尽管几十年前摩拉维亚还爆发过分裂王国的叛乱,但他没想到这些摩拉维亚人居然对波西米亚没有丝毫眷恋。

他虽然极力想阻止决议的通过,但是摩拉维亚等级议会很快就做出了表决。

超过三分之二的代表同意加入奥地利,成为下奥地利、施蒂利亚、卡尼奥拉、蒂罗尔、外奥地利和威尼西亚以外第七个州。

一份根据会议内容制定的《布尔诺条约》很快出炉,代表们纷纷签署这份条约。

这份决议不久就以公告的形式传遍摩拉维亚,告诉此地的臣民们,今后他们将被视为奥地利的一部分。

关于摩拉维亚的掌控和建设,拉斯洛暂时还管不了这么多问题。

能一口吃下三分之一个波西米亚,对他来说已经是件值得庆祝的大喜事了。

告别了热情且渴望进步的摩拉维亚贵族们,拉斯洛很快就带着巡游队伍踏上了前往布拉格的道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