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融合的开端(1 / 1)
在经历施瓦本战争,帝国会议等一系列大事件后,帝国终于重新恢复平静。
当然,也没有想象中那般平静。
且先不提脆弱的和平之下那汹涌的暗潮,波美拉尼亚的战争几乎立刻再次开启。
拉斯洛在雷根斯堡也曾为调停这场纷争做出过一些“努力”。
只不过从效果上来看,双方之间的仇恨在一次调停谈判以后变得更加深重,几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考虑到这种复杂的情况,拉斯洛并未在雷根斯堡会议中再次提出“永久和平”和“禁止血亲复仇”之类的空头条例。
既然他们想打,那拉斯洛便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打,只不过依然在口头上呼吁各方保持冷静。
不过暗地里通过赞助条顿骑士团从而支持波美拉尼亚公爵独立的事拉斯洛是绝不会承认的。
北德意志打成什么样他根本不在乎。
只要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他就不会费时费力去干涉这场地区冲突。
说白了,他要维持帝国的稳定,并不是出于所谓皇帝的职责,一切都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导向。
什么?你问他这个国家是指哪个?
当然是奥地利啊,难不成是神圣罗马帝国啊?
就算拉斯洛确确实实将自己当做罗马皇帝,但心里不服他的帝国诸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这些人就像是蛰伏起来的猛兽,等到奥地利显露出虚弱的一面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露出獠牙扑上来疯狂撕咬。
而拉斯洛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奥地利永远不会失去在帝国内的绝对优势。
要做到这一点,拉斯洛自觉已经找到了完美的办法。
他的强化奥地利战略分为三步,如今前两步已经完成,只差这最后一步了。
构建施瓦本帝国圈,利用规则让诸侯们心甘情愿向他俯首。
制造巴伐利亚诸侯内斗,使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再无法对哈布斯堡家族造成威胁。
抓住时机打残甚至肢解瑞士联邦,铲除历史宿敌,削弱法兰西王国的势力。
与勃艮第建立牢固的同盟关系,使其心甘情愿“守卫”帝国西疆。
这第一步是拉斯洛为确保奥地利在帝国内保持良好外部环境而做出的多重努力,如今看来效果斐然。
打通瑞士通道,实现前、后奥地利的连接,使国家主体部分变成一个整体。
此举极大增强了奥地利的地区影响力和资源调度能力,也确立了奥地利在帝国西南的霸主地位。
从前,施瓦本人对“外奥地利”、“前奥地利”之类的称呼颇有微词。
因为这些土地本来都属于施瓦本公国,与奥地利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但是现在,随着皇帝的实力和权威达到巅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这个称呼。
除了收回家族故土外,拉斯洛还通过购买,继承,胁迫等手段将布雷根茨、采列和特伦托等地纳入自己的掌控。
布雷根茨的帝国伯爵虽然没资格在帝国议会发言,但是他表舅的采列伯爵可是实打实的帝国亲王级别的诸侯。
就在采列城堡中还收藏着西吉斯蒙德皇帝于1433年颁布的专门擢升采列伯爵为帝国诸侯的文书。
所以拉斯洛作为采列伯爵在帝国诸侯院也能占据一个席位。
按照帝国议会的基本原则,掌握一个真正的帝国诸侯头衔就相当于掌握一张席位票。
这些受到帝国认证的席位票是不会随着诸侯之间的兼并而消失的。
在投票时,同一位诸侯持有的不同头衔是分别计算的,也就是说一个诸侯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地规格掌握多张席位票。
这有些类似于改变诸侯们手中的投票权重,越强大的诸侯掌握的席位票权重越高。
而拉斯洛在世俗诸侯院中的席位票权重无疑是最高的。
除了在帝国内的扩张,拉斯洛也没忘记在克罗地亚,威尼西亚这些地区扩张奥地利的领土。
临近克罗地亚王国首都的瓦拉日丁省虽然没有被划入奥地利版图,但其官吏和议员全都是奥地利人。
这是从表舅乌尔里希那里继承来的遗产之一。
至于拉斯洛依靠武力征服的威尼西亚地区就更不必多言。
通过在帝国内外大力扩张奥地利领土,拉斯洛基本稳住了奥地利的核心地位。
这是他规划中的第二步。
其中还包含了对奥地利领土的开发,主要是发展蒂罗尔矿业和下奥地利农业。
这些工作如今还在稳步推进,只是为了从长久的战争中恢复,奥地利的发展终究还是会相对迟缓一些。
拉斯洛相信接下来奥地利会迎来长久的和平,那就是发展的大好时机。
而他计划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逐步完成奥地利与邻近属国的融合。
此前的种种谋划所营造的优势只不过是相对于孱弱的帝国诸侯们而言。
自波西米亚落入他手中,奥地利便已经在帝国内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在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中,提到最强的部分,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奥地利东边那个空前强大的匈牙利。
尽管维也纳宫廷中的人们总将匈牙利视为属国,可实际情况是奥地利更像匈牙利的属国。
历史上哈布斯堡家族还是趁着摩哈赤战役后匈牙利丧失三分之二的国土才完成了对匈牙利的吸收和整合。
而如今这个庞大的匈牙利,拉斯洛就算想融合也不知该从何入手。
他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吸纳弱小的属国,使奥地利与匈牙利成为哈布斯堡君合国内的“双极”。
在那之后,奥地利才有可能逐步吸收匈牙利。
无论怎么讲,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拉斯洛首先就将目光放在了波西米亚之上。
从体量上看,首先融合米兰似乎是更合适的选择,但米兰距离维也纳太远,反而不如家门口的波西米亚。
于是,抱着观察波西米亚情况,推动两国融合的目的,拉斯洛踏上了被推迟一年之久的波西米亚巡游之旅。
从维也纳到布尔诺的大道上,皇帝的马车在近卫骑兵的护送下以极快的速度行进着。
“这条路可比匈牙利的道路平缓多了,而且还更宽阔,”莱昂诺尔感受到马车轻微的颠簸,心情相当愉快,“建设通往摩拉维亚的大道恐怕投入了不少劳力吧?”
拉斯洛微笑着点点头,那劳力能不多嘛,跟胡斯派异端一样多。
这条串联维也纳、布尔诺和奥洛穆茨的道路毫无疑问是拉斯洛治下建设最精良的一条交通干道。
相比起费时费力费钱还建设得一团乱糟的蒂罗尔干道和长到让人怀疑人生的匈牙利多瑙河国王大道,通向波西米亚的道路质量好得出奇。
这一点,曾经跟随拉斯洛完成漫长东巡的莱昂诺尔无疑最有发言权。
而这其中的原因嘛,除了道路建设难度相对较低以外,波西米亚的大量免费劳动力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第二次胡斯战争结束后,波西米亚的宗教审判又持续了好几年,如今已经接近尾声。
其结果是拉斯洛推行的移民政策大放光彩,波西米亚的德意志移民比例甚至快要达到第一次胡斯战争前的水平。
而胡斯派异端如今也几乎被彻底扫清,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主动皈依正教。
那些顽固的胡斯残党,以及先前战争中被俘的异端,要么被送去库腾堡挖矿,要么被发配到各地建设道路。
其中通往摩拉维亚州首府布尔诺的这一段道路更是建设的重点。
“劳动力是最不缺的,毕竟波西米亚的异端可不是一般的多,”拉斯洛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既然他们讨厌赎罪券,而且他们被没收财产后也没钱购买赎罪券,那我就大发慈悲为他们指明了另一条赎罪的道路。
只要为我服十年劳役,并且真诚悔过皈依正教,他们就能洗脱身上的罪孽。
算算时间,再有两年大部分胡斯派异端分子就都能重获自由。
从前的异端分子不仅能够获得我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开启新生活,死后还能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救赎。
怎么样?我是不是很仁慈?”
劳役的过程纵然很艰苦,但拉斯洛也不是奔着把这些异端全部整死去的。
因此,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胡斯派异端分子幸存下来,继续为拉斯洛卖力。
“你能够赐予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我想他们应该也会心存感激。”
莱昂诺尔对拉斯洛的做法表示肯定。
“我不需要他们心怀感激,我只是要抹除胡斯对这个王国残存的影响。”
拉斯洛望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景色,轻松喜悦的心情也开始渐渐消退。
胡斯,他无疑是一个杰出的精神导师,可惜生错了时代,最终招致自身悲惨的命运。
如今距离胡斯被处以火刑已经过去整整五十年,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烙印依旧未曾消散。
就在这摩拉维亚,波西米亚兄弟会的势力依旧未能被彻底拔除。
不过,那些零星的胡斯派残余势力已经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拉斯洛也没有将他们放在心上。
这一次来波西米亚,异端已经不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领土整合才是。
莱昂诺尔也不想继续聊这个沉重的话题。
她对于异端的认识只局限于他人讲述的故事中,并没有真正接触过。
相比之下,还是布拉格更能勾起她的期待。
这是她作为波西米亚王后第一次踏足波西米亚。
此前未能与拉斯洛一同在布拉格加冕,她对此深感遗憾。
不过,如果她真的见到当时那个硝烟未散,尸横遍野的布拉格,恐怕就不会再有遗憾的想法了。
两人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关于波西米亚的话题,巡游的队伍也在缓缓接近布尔诺。
此时,布尔诺城中,得知皇帝即将到摩拉维亚巡游,当地的等级议会很快就聚集起来等待皇帝驾临。
相比起作为波西米亚王国的一部分,现在的摩拉维亚更像是奥地利的“第七州”。
这里直接受维也纳政府管辖,已经完成了与波西米亚本土的切割。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布尔诺到维也纳甚至比到布拉格更近。
这同样是拉斯洛的策略之一。
在波西米亚王国战后划分的三个大区中,维也纳方面对摩拉维亚的掌控能力最强,对波西米亚本土稍弱。
而在更遥远的西里西亚,拉斯洛则实行半自治统治。
除了西里西亚核心区任命西里西亚总督管理外,剩下大半个西里西亚都由皮雅斯特家族的众多公爵统治。
这种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在波西米亚王国内广受好评。
在全盘奥地利化的摩拉维亚,这里的各个等级很快接受了奥地利式的等级会议和州政府。
而在贵族势力非常强大的摩拉维亚,拉斯洛对当地势力保持足够的尊重,从摩拉维亚的几位大贵族中选出了一位非常合适的州长。
尼古拉斯·冯·列支敦士登,尽管他来自奥地利施泰尔马克省的列支敦士登城堡,但却是实打实的摩拉维亚大贵族。
这个家族在上个世纪获封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的莱德尼采作为封地,并在波西米亚的常年战乱中不断壮大。
一些列支敦士登家族的成员还曾在波西米亚内战中为摩拉维亚侯爵约布斯特效力。
不过,该家族的所有成员向来都以奥地利贵族的身份自居。
作为一个奥地利-摩拉维亚贵族,他天然就是奥地利在当地的代表。
而大公指派的州长要在地方等级会议中代表大公的利益与当地势力讨价还价。
因此尼古拉斯·冯·列支敦士登无疑是最合适的州长人选。
受到擢升的尼古拉斯也没有让拉斯洛失望。
他成功在摩拉维亚和维也纳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更进一步加速了摩拉维亚融入奥地利的进程。
这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当地势力的警觉,譬如摩拉维亚兹林省的支配者兹林家族。
拉斯洛此行,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打消这些地方实力派的疑虑。
如果能先将三分之一个波西米亚彻底融入奥地利,后面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