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古人看大明猛男常遇春!采石矶Solo,就问你怕不怕!(1 / 1)
“联早就听祖训,太祖起兵时最重要的就是识人用人。看这天幕中,二十四人里就有汤和、徐达,后来都是开国名将。”
“这哪里是什么分兵南掠,分明是太祖早就想好了退路。”
“臣倒觉得最精彩的是太祖让出三万人马,这一手可真够高明的。”王振摸着下巴。
“郭子兴被赶出来时,怕是做梦也想不到太祖会这般对他。”英宗眯起眼睛。
目光落在天幕上朱元璋的身影上。
“太祖这步棋高啊!让出兵权看似吃亏,实则是给郭子兴戴上了金箍。”“不出三个月,这些人马还不是要回到太祖麾下。”
天幕中的画面渐渐暗淡。英宗仍旧站在原地。
若有所思地望着那一幕幕闪过的景象。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大宋位面。
仁宗皇帝看着天幕中不断闪动的画面。
端起茶盏的手微微发抖。
“朱元璋明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兵马,却能在短短时间内扩充到二万人。范卿,你觉得此人用的是什么手段?”
范仲淹轻抚胡须。
“陛下明鉴。臣以为此人深谙‘怀柔’之道。您看他攻下元军营地后,只选汉人入伍,这是要收买人心。”
“再看他对郭子兴,明明有实力,却甘愿做个小弟,这是要收买信任。”“朕倒觉得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忍耐。”
仁宗放下茶盏。神色凝重。
“濠州城中,他明明可以据城自重,却愿意放弃七百家乡子弟。范卿可知这是为何?”
“回陛下,有时候,退一步未必是示弱,而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朱元璋带走的那二十四人,想必都是心腹猛将。”
仁宗站起身。
负手望向天幕中李善长拜见的画面。
“朕记得你曾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
“朱元璋,看似放弃了大权,实则是在细火慢炖。他既然已得李善长相助,下一步会如何行事?”
“陛下容禀,此人能屈能伸,又善于笼络人心。臣观他对郭子兴的态度,恐怕日后天下诸侯,都将被他如此这般···”
仁宗紧紧盯着天幕。
“范卿所言极是。朱元璋此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朕观他这般手段,日后必成大器。“只是不知他能否像朕一样,以仁政治天下?”
【朱元璋明白他必须要顺从“大义”,不能现在就和老丈人开片,因为名义上郭子兴对他有再造之恩,且他手上人马也不少。】
【一旦翻脸朱元璋拥有的一切都可能消失,所以得把刀压下来等一个机会。】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克和县,一个山匪大盗被朱元璋的行事作风吸引前来投奔。】【他走进帐内后第一句话就是我能打,把先锋印给我。】
【老朱有点懵,但见这人身材魁梧,体魄健壮,于是先将其留下,很快他就会知道这个叫常遇春的男人没有吹牛。】
【6月,朱元璋南下渡江,在采石矶的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下没能打进去。】
【这时候只看一条小船载着“猛男常遇春”,顶着激流、冒着箭矢冲到敌人案前。】
【常遇春脚踩矶石一跃而上,左冲右突来回拼杀,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趁机指挥军队登陆,元军纷纷溃逃,然后朱元璋乘胜追击拿下了太平城。】
【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官职最低,也能看出小明王的分化之意。】
【由于这支军队大部分都是被朱元璋所招募的,外加朱元璋平日亲善带兵,身先士卒,所以实际指挥权已经被朱元璋牢牢把握住了。】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给名义上的两个上司办理永久退休。】——“采石矶SOLO,就问你怕不怕!”
——“小明王:我要搞分化!朱元璋:你搞,你接着搞[doge]”——“你们官大归大,实权在谁手里心里没点数吗?”
——“都元帅:我有大官!朱元璋:我有军心”
一—“采石矶副本难度极高,常遇春:我按个技能就过了”
——“老丈人走了,剩下两个废物总监,这下好办了”
一—“人才难得,常遇春这波纯纯是主动送上门的即战力”——“官职最低,实权最大,这波是职场潜规则”
大宋位面。
神宗揉了揉太阳穴。
看着天幕中的画面发笑。
“朱元璋当真有趣,表面上对老丈人恭敬有加,背地里却在蚕食他的权力。”“王卿,你看他这般作为,可比当年你变法时温和多了。”
王安石稳坐在一旁:捋须微笑。
“陛下说笑了,臣倒是对这个常遇春更感兴趣。”
“他初来乍到,开口就要先锋印,这般锋芒毕露,居然没被朱元璋当场轰出去。”“这有何奇怪?”
神宗站起身来指着天幕中的画面。
“你看他在采石矶一战,单人匹马就敢往上冲。这种人不怕死,朱元璋正好可以用来破局。”
“倒是那个韩林儿,竟然想用官职高低来压制朱元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王安石摇头叹道。
“那郭子兴也是个糊涂人。军中兵马都是朱元璋招募的,他居然还把儿子放在上位。这不是羊入虎口吗?”
“朱元璋这招可高明。”神宗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表面上当个老实姑爷,实际上早就把军中实权抓在手里。”
“这才是真正的‘新政’啊,哪像当年我们推行新法,弄得满朝风雨。”王安石皱眉道。
“陛下,臣总觉得这常遇春来得蹊跷。一个山匪,竟敢直接向主帅要职...”
“蹊跷?朱元璋敢用,常遇春敢来,这叫英雄惜英雄!”
神宗大笑。
“倒是我们,当年变法时太过谨慎,错过了多少人才啊。”王安石陷入沉思。
目光落在天幕中朱元璋的身影上。
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推行新政时的影子。大唐位面。
唐玄宗抚摸着手中的羊脂玉杯。
“朱元璋倒是个能隐忍的。一支水军拦在江面上,换作寻常人早就强攻了,他倒好,就这么等着常遇春送上门来。”
李林甫捧着茶盏神色不安。
“陛下,臣倒觉得这常遇春来得太巧。您想啊,这朱元璋正愁打不过水军,一个猛将就这么送上门来。莫不是··”
“你是说有人故意安排的?”唐玄宗放下玉杯。
“这倒不像。你看他初来时那般直接,连个见面礼都没带,哪像是有人指使?”“陛下明鉴。”
李林甫面露忧色。
“可是韩林儿也太无知了,竟然想用官职高低来制衡朱元璋。”
“臣观此人带兵有方,对下属体恤入微,这般人心都在他那边,官职再高又有何用?”唐玄宗眉头微皱。
“朕倒是想起安禄山来。他在范阳也是这般笼络人心。”“陛下!”
李林甫急忙打断。
“朱元璋此人与安禄山不同。您看他对郭子兴多么忍让,分明是深谋远虑之人。”“安禄山那般粗鄙之辈,怎能相提并论?”
“说得有理。”唐玄宗站起身来。
“只是这朱元璋,表面上对郭氏父子恭敬有加,暗地里却在培植势力。这般城府,倒让朕想起你在朝中时的手段。”
李林甫面色一变。
“陛下说笑了。臣不过是个治政之臣,哪敢和这等枭雄相比?只是这常遇春一战成名,日后恐怕...”
“日后?朕倒要看看,这朱元璋如何用这把刀。”
唐玄宗凝视着天幕。
“毕竟猛虎难馋,他既然敢用这等猛将,想必也有驾驭之法。”大汉位面。
汉武帝双手撑在案几上。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
“司马迁,你觉得这朱元璋是忘恩负义,还是志在四方?”司马迁停下手中的竹简。
“陛下容禀,臣以为此人不失为明主之姿。这般识人用人的本事,便是陛下也不过如此。汉武帝突然大笑。
“朕倒觉得他不过是在养虎为患。”
“你看他身边这些人,不是江洋大盗就是山间草寇,这般乌合之众也想成就霸业?”“陛下慎言。”
司马迁起身踱步。
“臣记得当年陈平投奔汉王,何尝不是来历不明?卫青也不过是陛下姊妹的奴仆出身。”“朱元璋能在采石矶一战后收服人心,已见主公之能。”
“那他对郭氏父子···”汉武帝话说到一半。面色突变。
“等等,朕明白了。这是在效仿当年高祖对待彭越、英布的手段。先用他们,后废他们。“正是。”
司马迁指着天幕中的画面。
“您看他手握兵权却甘居人下,这是在等一个时机。”“常遇春这般猛将的投效,恐怕就是上天给他的契机。”
汉武帝负手而立。
“朱元璋此人,能屈能伸,善用其人。......。
他转身看向司马迁。
“不过···你说他最后会不会也像高祖一样,过河拆桥?司马迁望着天幕中渡江一战的画面。
沉声道。
“臣观此人心机深沉,远胜高祖。只怕他日后不但会拆桥,还会填平整条河...”
【九月,郭天叙和张天祐带一路人马前去攻打集庆路,他们要属于自己的地盘。】
【结果手下的降将陈野先突然临阵叛变,倒戈相向,郭天叙二人措手不及,战败身亡。】【从古至今许多人都说朱元璋早就知道陈野先会叛变,却没有告诉郭天叙,这叫借刀杀人。】
【之后第二年,郭天叙的弟弟郭天爵就被朱元璋以谋叛为由斩首处决。】
【至此,老丈人郭子兴遗留下来的军队被朱元璋全部吞食。】
大明位面。
朱元璋坐在太师椅上。看着天幕中的画面。
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朱标站在一旁。
目光在父亲脸上和天幕之间来回游移
“父皇,您当真事先就知道陈野先会背叛郭天叙?”“标儿啊,你觉得陈野先为何会在那个时候反叛?”朱元璋轻抚椅子扶手。
“孩儿以为···”朱标正要分析。
却见父亲脸上那抹熟悉的笑意。顿时明白了什么。
“原来如此。父王不愿提醒郭天叙,是因为.·..”朱元璋打断道。
“你大伯父待我不薄,但这天下不是靠恩情就能打下来的。郭天叙想要自立,那就得承担后果。”
“可是父王,外人都说您这是借刀杀人···”朱标压低声音。
“借刀杀人?”
朱元镇哈哈大笑。
“他郭天叙自己要去打集庆,又怎能怪我?再说,若不是他不安分,我也不会···.”朱元璋的声音戛然而止。
朱标看着天幕中郭天爵被处决的画面。若有所思
“那郭天爵呢?他可是······”“标儿。”
朱元璋神色突然严肃。
“你要记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郭氏一族若留着,日后必成后患。今日你看到的这一切,都要牢牢记在心里。”朱标躬身应是。
却见父亲又露出了那抹神秘莫测的笑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用了不到十天就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他终于有了一块能稳定发展的根据地。】
【这时候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但朱元璋没有。】
【因为一个叫朱升的学士给了他一条能平定天下的战略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至正十七年至十九年,朱元璋带着手下们各地征战,彻底拿下了江左,之后立刻修生养息,动员百姓生产,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兴修水利。】
【为了积攒粮食,朱元璋下令禁酒,结果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私下酿酒获利。】
【朱元璋立刻下令将胡三舍杀掉,麾下众人都劝说,胡大海正在带军攻打绍兴,放他儿子一马吧。】
【这时朱元璋说他宁可让胡大海造反,也决不能让他的军令无法推行,然后他亲手送胡三舍上路。】
【朱元璋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前边挡路的是谁都会被他统统砍碎,世人所说的冷血无情,他根本就不会在意。】——“稳住,别浪,苟住就是爹!”
——“军令如山,别管什么父子情”
——“这哪是什么冷血,这叫战略眼光好吧”
——“胡大海:我还在前线打仗呢!朱元璋:你儿子先走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先把农民搞明白了”
——“讲真,就这执行力,不当皇帝都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