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古人看史学家世家里的叛逆小孩,班超!一言不合就摔笔!(1 / 1)

加入書籤

——“蓝玉:我就是打仗厉害了点,至于这么害怕我吗?”一—“就迟到一会,至于炸我城门吗?[无语]”

一—“史上最强削buff现场,能打的全都没了。”

——“十五年杀完朝臣,现在轮到武将了,真是场面整整齐齐”一—“这是最狠的祖父爱了,提前帮孙子清理朝堂[允悲]”

一—“傅友德冯胜:我们就躺着也中枪[流泪]”

——“这饭局终于散场了,就是代价有点大[蜡烛]”

一—“朱元璋:没什么是杀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都杀。”

蜀汉位面。

刘备望着天幕面色凝重。

“朕一直以为,朱元璋能打下江山,至少会善待功臣。”“主公,这蓝玉倒是像极了吕布。”

诸葛亮轻摇羽扇。

“能征善战,却不知收敛。”法正插话道。

“蓝玉攻打自家城关,这事比吕布还要过分。”“要是换了我们这边的将军,怕是早就被斩了。”

刘备抚须赞同。

“马孟起虽然骄傲,但从不会这般无理。朱元璋这是要将朝中能人全部铲除啊。”诸葛亮微微摇头。

“陛下观这朱元璋,分明是为太孙扫清障碍。”

“十五岁的储君,如何能压住那些功高盖主的勋贵?”

“丞相说得对。”

法正点点头。

“这傅友德、冯胜想必也是被牵连,朱元璋这是要让太孙即位后无人可用啊。”“朕突然感激起孔明来了。”

刘备叹息道。

“若非你辅佐阿斗,朕也要像朱元璋这般,为太子清理朝堂了。”“陛下言重了。”

诸葛亮正色道。

“这朱元璋行事,未免太过激烈。”

“杀文臣也就罢了,连武将也不放过,怕是要寒了天下人心。”法正冷笑一声。

“这才是他的目的。让满朝文武都胆寒,他孙儿才能安稳坐江山。”刘备望着天幕上最后的画面0..

“只是这般大肆杀戮,真的能保住江山吗?”诸葛亮沉默片刻。

“主公,治国之道,在于得人心。”

“朱元璋虽然打下了江山,但这般行事,恐怕会结下祸根。”“是啊。”

刘备长叹。

“这江山,不知道他孙儿能坐多久。”大明位面。

“后人说朕心狠?”

“这些人只看到朕杀人,怎么不看看这些人是怎么祸害百姓的?”朱元璋站在殿中。

望着天幕冷笑。

“蓝玉这厮,打仗是把好手,可这性子,不杀不足以服众。”

“攻打自家城关?真当朕老了好欺负?这样的人留着,迟早是个祸害。”“傅友德、冯胜,表面上规规矩矩,可朕什么没见过?”

“等朕百年之后,朝中还不是得乱起来。”

“想想当年在军中的时候,这些人是什么德性,朕心里清楚得很。”

“朕打天下的时候,什么苦没受过?这些人占着高位,只顾着自己享福。”

“一个个都想着升官发财,哪个还记得百姓的苦处?朕杀得这些人,没一个冤枉的。”“太孙年纪小,这些老狐狸一个个都等着看他笑话。”

“朕要是不帮他清理干净,这江山还能安稳?”

“这些人在朕面前尚且放肆,等朕不在了,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来。”“什么功臣不功臣的,朕当年何尝不是为大明江山出过力?”

“可朕现在做的,也是为了这江山。后人要骂就骂吧,总比让这些人祸害百姓强。”“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些人哪个懂?”

“朕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不管是文官武将,敢触朕的逆鳞,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朱元璋负手立在殿中。

看着天幕上的影像。眼神锐利如刀。

“后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朕心里明白,这天下,就得这么治。”

“这下咱们算是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狠辣了。”

这皇帝当得真是不容易。为了给孙儿铺路。

连自家的功臣都得下手。古人们品着茶水。

唏嘘感慨这朝堂上的恩怨情仇。

“这种事情啊,也就老朱干得出来。”

“可不是嘛,别人还真未必有这个胆量。”昨日还是开疆拓土的大将军。

今日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想到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只是个普通百姓。朝堂之上。

果然是一步都不能走错。一旦失足。

就是万劫不复。

“听说天幕马上要播一个更厉害的人物。”“哦?比这个还要精彩?”

“说是一个人横扫五十个国家,这下有的看了。”

“五十国?这得是什么样的狠人?该不会又是哪个皇帝吧?”“诶,你们快看,天幕又亮起来了。”

“赶紧找个好位置坐下,这种大场面可不能错过。”“听这意思,怕是又要看一场腥风血雨啊。”

“嘘,开始了,这回看看到底是哪位猛人。”

【永平五年,我遇到一个相面的人,他说未来我会在万里之外的地方封侯。】【我当时笑了笑,没有理会这个扯淡的神棍。】

【我叫班超,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人。】

【我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史学家,但我总觉得那不是我的路。】【在父亲去世后,有人向朝廷告发我哥班固私修国史,他被关进了监狱。】

【我担心我哥的身板扛不住拷打,于是我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到京师上书为我哥申冤。

【陛下特旨召见了我核实情况,我将父兄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皇帝。】

【他看过父兄的书稿后,为我兄长的才华所惊艳,下令立刻释放兄长,并招入京任其为校书郎。】

【可是全家靠哥哥那点微薄收入根本无法生活,正好那时的官府没有抄书的机关,我就天天去抄书。】

【哪怕手指磨出血也不敢歇一天,这才和大哥把家撑了起来。】

【后来陛下跟我哥了解了我的情况后,任命我为兰台令史,结果也是天天抄书,我有点受够了。】

【我把笔一丢,感叹道:大丈夫当效张毒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正当我发愁之时,独属于我这匹千里马的伯乐终于找上了门。】

【他就是奉车都尉,窦固。】

——“这兄弟当真是重情重义,看哥哥被抓直接千里快马”——“史学世家啊,全家都在搞学术,就他不爱”

一—“‘安能久事笔砚间’说得太帅了,现代人写辞职信都没这么霸气”一—“校书郎:工资低待遇差加班多毫无晋升空间”

——“这相面的难道是诸葛亮他祖师爷吗?预言这么准”——“看来古代升职加薪也得靠贵人啊”

—一“史学家世家里的叛逆小孩,就是玩不转笔墨”——“笑死,一言不合就把笔一摔,我也想”

东汉位面。

“没想到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我当年在兰台时的那句话。”班超望着天幕。

眼神中闪过一丝追忆。

“你看这些人倒是把我说得轻松,可那时候要不是窦固大人赏识,我哪能有后面的际退?

“不过这些人说得对,抄书确实不是我的志向。”

杜恢站在一旁。

“将军,您这一生征战万里,开拓西域,这些人倒是把您年轻时的烦恼都说透了。”“哈哈,那时候我确实年轻气盛。”

“不过你说这些人怎么就知道我手指都磨出血了?我自己都快忘了。那会儿为了养家,可不就是拼命抄书。”

“将军,您看他们还说您是职场逆袭。”

“什么逆袭不逆袭的,我就是看不惯整天困在纸堆里。”

“那些人说得对,我们班家人个个都是学问家,就我不成器,非要往外闯。”班超指着天幕。

“你瞧瞧,你们还提那个相面的。”

“说来也怪,那老头儿一语成谶,我当时还当他是胡说八道。”“谁知道真让我在西域成就了一番事业。”

“倒是这些人说话的方式很有意思。什么996、打工人,听着新鲜。”

“不过说的确实是实情,那会儿在兰台确实像他们说的,又苦又累又没前途。”杜恢笑道。

“将军您看,他们还说您辞职信写得霸气。”

“这帮人倒会往趣处说,不过我当年也是被逼急了。”“要不是实在受不了那份清苦,哪会说出那样的话来。”班超望着天幕继续播放。

“看来接下来要说我在西域的事了。”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只会抄书的小吏,后来真的像张骞一样去了西域。”

大秦位面。

秦始皇扶着龙椅站起身来。“这倒是个有意思的人物。

一个小小史官,竟敢直接把笔一摔就不干了。

换作是在我朝,这般放肆,早就被拉去砍头了。”赵高立在一旁。

“陛下说得是,这汉朝也太过仁慈了。”

“020仁慈?这倒未必。你没看到后来他在西域做了什么大事?”

“正是因为汉朝愿意用人,才有后来这般局面。朕当年要是能遇到这样的人才··”“陛下,这班超确实胆识不凡。”

“胆识?岂止是胆识。你看他为了兄长,敢直接策马千里上书申冤。”“这样的人,有勇有谋,正是治国用人之才。”

“朕征战六国,统一天下,却偏偏缺少这样能征善战,又懂得立功异域的将才。”

“这人倒是有几分李信的风骨。”

“李信?他比李信强得多。”

“李信只知道带兵打仗,这班超可是能写善武的。”

“他出身史学世家,却不甘于只做一个史官。这样的人,正适合派去经营边疆。”“陛下说得是。”

“朕倒要看看这个班超后来是怎么在西域立下大功的。”“治理边疆,开拓疆土,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既然敢说要学张骞,想必后面的故事更有看头。”

“不过这些后人倒是会说话,什么职场逆袭,倒是说得生动。”“陛下英明。”

“别急着奉承。你看这些人议论历史人物的方式,倒是让朕明白了一个道理。”“治国不在一时的严苛,而在于能否任用对的人才。朕当年或许太过...”

大汉位面。刘秀仍凝视着天幕。久久不能回神。

他亲眼见证了年轻的班超放下笔砚。毅然选择从军的一幕。内心泛起阵阵波澜。“陛下可还记得当年班超初入宫时的模样?”

身旁的耿弇轻声问道。

刘秀缓缓点头。目光中透着追忆。“那时他刚到洛阳,不过是不默默无闻的校书郎。”

“谁能想到,这个出身寒门的年轻人,竟与张骞有着同样的雄心壮志。”

“臣也没料到班超会放弃文职。”耿弇感慨道。

“不过看他在天幕中的神情,倒是与陛下当年起兵时何其相似。”刘秀闻言,不禁露出赞赏的神色。

“确实如此。当年我在濮阳起事时,也是靠着这股勇气与决心。”

“班超虽年轻,但这份果断与胆识,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画面中班超策马奔驰的身影,让刘秀想起了自己征战四方的岁月。

他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手中的玉玺。

“有志者事竟成。这小子既然下定决心要效仿张骞,想必前途不可限量。”

耿弇观察着天幕中班超的一举一动,若有所思。

“陛下,您说他真能完成这个宏愿吗?西域之地千里迢迢,危机四伏。”“朝廷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刘秀的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匈奴日益猖獗,西域诸国动荡不安。”

“若有人能像张骞那样,为大汉开辟西域,何愁大业不成?”

古时街头巷尾。

围观天幕的百姓纷纷驻足。

啧啧。

这般奇遇实在令人羡慕。从小小抄书吏到封侯拜相。确实令人心驰神往。大汉朝廷竟有如此际遇。不知这般机缘何时才能轮到寻常百姓身上。

弃笔从戎。

好大的魄力!

在这乱世之中。

或许挥笔谋生远不及提刀建功来得实在。

要说这般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瞧瞧这胸怀天下的气魄。

远赴西域。

开疆拓土。

这等壮志真叫人热血沸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