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63岁圆梦太励志!简直人生赢家!(1 / 1)

加入書籤

“观其对待西域诸国的手段,时而威慑,时而怀柔,进退自如,当真令人钦佩。”“若是生在我朝,必定是开疆拓土的肱骨之臣。”

卫青感慨道。

“此等人物,可堪大任。不过陛下也莫要太过惋惜,毕竟后世自有后世的际遇。”“只是看他这般本事,想必日后必成一番大事业。”

“且看下去便是。”汉武帝双手负后。

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幕。

“这位将军究竟能在西域掀起怎样的风云。”大秦位面。

“大帝,您觉得这位班超将军用计谋击败车师国的手段如何?”吕不韦站在秦始皇身侧。

轻声问道。

“西域诸国向来难以驾驭,这位班超竟能以三十六人之众,借匈奴之势威慑车师,确是不同寻常。”

“但他对西域各国的统御之术,倒是与寡人当年平定六国时颇有相似之处。”赢政目光如炬。

继续注视着天幕上展现的画面。

“他以计谋分化西域各国,使其互不信任。”

“这一招实在高明。不过我听闻这班超竟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余载,难道就不怕汉庭换了君主后失去倚重?”

吕不韦若有所思地说道。

“你这话倒提醒了我。寡人观这班超,虽说武略过人,但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远见。”

“你看他不但能在西域立威,更懂得笼络人心。那些被他收服的小国,竟然真心实意地归顺汉朝。这般手段,确实令人叹服。”

“大帝说得是。班超在西域的成就,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张。”

“他不但打通了西域道路,更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羁縻体系。只不过...”

吕不韦略显迟疑。

“你是想说他所开创的局面能持续多久吧?”

“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再高,终究抵不过时代更迭。但这班超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凭一己之力在西域经营出如此局面,已是难能可贵。”

“只可惜,寡人虽也曾派大军西进,却未能如他这般深入经营。”

“大帝过谦了。您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功绩自是不同。”

“只是这班超以弱势之师,在万里之外建立威望,确实另有一番气象。”

“不错,这番天幕演示,倒让寡人看到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道理。班超此人,当真不负将军之名。”

赢政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神色。看到这等英雄事迹。

不少古人暗自感慨。大汉男儿当如是也!有些人摇头晃脑。边喝茶边思索。

若是自己能有这般际遇。定要建功立业。

茶客们你一言我一语。

谈论起当下朝廷的西域政策。楼下的小贩不禁畅想。

若是往西域做买卖。定能赚得盆满钵满。

一旁的老秀才却在盘算。这等功绩若写入策论。必能博得考官青睐。有人望着天幕出神。

思绪飘到了遥远的大漠。边关将士感同身受。

默默体会着戍边的艰辛。行商们则在琢磨。这西域路上的凶险。

究竟要带多少干粮才够。茶博士添茶时悄声嘀咕。这般惊险刺激的故事。若是编成话本。

定能让茶客们听得如痴如醉。说书人已经开始构思。

要如何把这故事添油加醋地讲给大伙听。“这故事当真精彩!”

“这般奇遇,也只有在那等乱世才遇得到啊。”“依我看,太危险了,还是太平盛世好。”

“话虽如此,但这等人物,当真令人佩服!”

.......

【我获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六十三岁的我终于完成了年轻时立功异域的梦想,我的名字也将和这片土地彻底锁死。【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后,永元九年,我选派甘英出使大秦。】

【此行一万六千里,其难度不亚于~今人的登月。】

【但因地理阻隔等因素,甘英未能抵达罗马,至地中海而—返。】

【虽然未至罗马,但他也带我们第一次见了中西亚那片土地的风采。】

【在西域经营了三十一年后,我开始想家了。】

【永元十二年,我上书和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请求返乡。】【我的妹妹班昭也上书朝堂请求让我回来。】

【永远十四年,我回到了洛阳,而和我出使的三十六个兄弟都已经不在人世。】【九月,我也和这片土地告别,魂归苍天。】

【我不知道的是,我的儿子班勇未来会继承我的事业。】【他带着朝堂仅给的五百人马返回西域。】

【用时五年,收复车师,纳降鄙善,击退匈奴,平定焉耆,第三次打通西域。】——“定远侯!恭喜恭喜!这待遇可以说是封顶了!”

——“63岁才圆梦也太励志了吧!人生赢家啊!”一—“一万六千里≈登月,这个类比也太形象了”

——“甘英:对不起,我只能到地中海,再往前真的没谷歌地图了”一—“三十一年!现在的打工人看了都沉默了”

一—“三十六个兄弟都没了··突然好心酸”

——“班勇:爸,你看我继承你的事业还可以吧!”一—“班家三代:我们就是丝绸之路的守护者!”

——“500人收服四个地区,这战绩吊打三国了好吗!”——“这剧情比历史剧还精彩,建议拍成电视剧!”东汉位面。

班超站在天幕之下。

目光专注地望着画面中自己的儿子班勇。

当看到天幕展现出儿子未来继承自己的西域事业。在那片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土地上继续奋斗的景象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眼眶不禁湿润了。

他轻轻抚摸着身边正在玩耍的幼子。内心涌起难以言表的骄傲与欣慰。

想到自己终其一生都在为汉朝开拓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而这份未竟的事业将由自己的血脉继续传承下去。班超感到一种深深的慰藉。

“勇儿...”班超低声呢喃着。

目光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

天幕中显示的未来令他既惊讶又感动。看到儿子不负重托。

继承父志。

在西域延续着班氏家族的荣耀。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虽然此时的班勇尚且年幼。还不能理解父亲肩上的重任。但班超已经看到了希望的火种。作为一个戎马一生的将军。

班超深知西域之路的艰辛与危险。然而此刻看到天幕中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追求的理想得到延续。那些为国效力的热血与执着。

那些为和平奔波的艰辛与付出。都将在下一代身上重现。

他轻轻擦去眼角的泪水。目光坚定而温柔。此时的班超。

既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

更是一位看到儿子未来有所作为而欣慰的父亲。

这一刻。

他感受到了比征战沙场更深刻的情感触动。那是一种血脉相连、精神相承的永恒力量。

战国位面。

齐威王正与晏子在宫中品茶。

“这便是汉朝名将班超?竟能以如此微末之师,成就如此丰功伟绩!”齐威王放下茶盏。

目光炯炯。

“他的儿子班勇也随军征战,颇有乃父之风。若是寡人的儿子也有这样的将才,何愁不能开拓疆土?”

晏子轻抚长须道。

“臣观此人,既有胆识,更有谋略。他深知西域诸国互不相服,便以计离间,各个击破。“其子班勇年纪虽轻,却能继承父志,在军中历练成才,实在难得。”

“更难得的是,他竟能说服朝廷支持远征。”

“寡人麾下虽有勇将,却少有如此善于经略之人。班超既能以文服人,又能以武慑敌,难怪能使远邦宾服。”

“陛下所言极是。”晏子说道,“臣以为,班超此举不仅开疆拓土,更重要的是打通了西域商道。齐国虽居东方,若能有这样一位善于经略四方的大将,必定能使列国来朝,商旅云集

齐威王凝视着影像中班超训诫儿子的场景。

若有所思。

“班超教导其子,既重武略,又重仁义。难怪班勇能够承继父业,在西域立下赫赫战功。“寡人观其父子,皆是国之干城。”

“陛下明鉴。”晏子道。

“班超此番功业,不在于杀伐,而在于怀柔远人,开通互市。”“其子能够理解父亲用心,继而光大其业,实在难得。”

“若陛下能得此父子,何愁齐国不能成为天下商货所聚之地?”齐威王看着影像中班超父子征战沙漠的场景。

不禁想到自己统领齐国多年。也曾励精图治。

但要想完成如此功业。

光有雄心壮志还远远不够。

这位来自数百年后的汉朝将领。竟能凭借三十六人的微末之师。成就如此伟业。

实在令人钦佩。战国另一位面。

“西域诸国竟如此反复无常!那李疑本是班超亲自扶持,却转眼就勾结车师,意图颠覆汉军。”

“更令人愤慨的是,郑王背信弃义,暗中联合北匈奴谋害汉使。这些小国之主,当真不知天下大势!”

楚怀王握紧了拳头。眼中闪烁着怒火。屈原立于一旁。长叹道。

“大王所言极是。然细想之下,此事与我楚国何其相似。当年齐、秦、魏三国合纵连横,表面许我和好,实则图谋吞并。”

“班超此举,确有可取之处。他深知西域各国势单力薄,故而因势利导,以汉朝声威震慑四方。”

“卿所言不错,班超不愧为汉朝名将。”楚怀王思索片刻。

继续道。

“然而属下以为,班超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深谙‘远交近攻之道’。”屈原目光深邃。

“西域诸国虽小,却能为汉朝牵制匈奴。”

“此番平定叛乱后,班超不仅未曾赶尽杀绝,反而妥善安置降者,使其心服口服。这正是

立足久远之计。”

“说起远交近攻,张骞凿空西域,班超继之开疆拓土,汉朝竟在我们无法企及的远方,开

创了新的天地。”

“若能亲眼目睹这西域风貌,必定令人大开眼界。”

“是啊,这西域万里之遥,当真令人神往。”

“班超此举,不仅为汉朝开拓疆土,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屈原感慨道。

“只可惜,我楚国未能看到这般盛世。”

此时天幕继续变换。

视频标题:【在大清做官一年要赔多少钱?】

【甲午一战后我们开启了最黑暗的篇章,究其原因大家大部分都把责任归为满清腐败无能,或者老佛爷挪用军款修园子。】

【总而言之,夷狄妇孺误我中华也。】

【但承千载封建之余毒,遇百年未有之变局。】

【甲午一战丧师辱国天朝沦灭,此江山倾颓之责可全赖于此乎。】

大清位面。

慈禧太后正襟危坐在天幕前。

随着画面的展开。

她那张施了粉黛的脸庞逐渐变得铁青。

当看到“老佛爷挪用军款修园子”这几个大字时。

她猛地拍案而起。

凤眼圆睁。

怒火中烧。

“混账!大胆!这些后世无知小儿,竟敢如此诋毁哀家!”

她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

“难道这江山倾颓之责,就全要推到哀家一个人身上不成?”

座下众臣默不作声。

低垂着头。

李鸿章欲言又止。

最终还是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荣禄偷偷瞥了眼太后狂怒的面容。

急忙低下头去。

生怕对上她的目光。

“这些后人,可知天下之大,非一日之寒?”

慈禧冷笑一声。

“西洋船坚炮利,千年未有之变局,岂是轻易可以应对?若非哀家主持大局,只怕大清早已......”

她突然停住。

似乎意识到这话不该说下去。

殿中一片寂静。

只听得太后急促的喘息声。

那些曾亲历甲午战争的大臣们。

此刻心中各怀心事。

他们都清楚。

北洋水师覆没、威海陷落的惨状。

何尝不是朝廷积弊已久的结果?

军费挪用、官员贪腐、改革不力。

哪一样不是切肤之痛?

“传旨!着内务府记下这些大逆不道之徒,待查明来历,定要株连九族!”

慈禧厉声道。

随即又想起这不过是后世影像。

懊恼地挥了挥手。

荣禄见状。

连忙出声打圆场。

“老佛爷息怒。后人不明就里,妄加评论,实在不值得动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