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光怪陆离(1 / 1)
“我虽名为周游天下,实则可借此机会,于天下各地联络志同道合之士,真正让我们的力量凝聚成统一战线,行动步调一致!”
“要么不鸣,一鸣便要惊人。一旦矛盾爆发,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平定天下,实现真正的解放。”方明决定离开朝堂去周游天下,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
随着时间推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老旧封建社会的阶级与新兴社会主义的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一场可能伴随着流血的变革,似乎已不可避免。
因此,在失去朝堂权力后,方明干脆选择辞官,转而前往各地,探查其他“同志们”的进展情况。
“难以置信,你们竟在不知不觉间,建起了如此规模的工厂,拥有了这么多‘八六七’的工人!”
方明站在工厂前,望着眼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心中涌起一股“光怪陆离”的穿越感,仿佛回到了现实世界的七八十年代。
他的语气不再平静,充满了深深的惊叹。
“我们一直在默默积蓄力量。”
在方明身旁,刘温和夏青刚陪同他参观工厂。
刘温认真地说:“如今,工厂已拥有近万名工人。”
“我们的生产,足以供应大半个大唐的需求。”
“而且,这些工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思想觉悟都相当高!”
方仲永辞官后,并未真正闲着,而是暗中关注着那些在大唐各地悄然发展的“现代工厂”。此刻,他来到了久负盛名的“西部大工厂”,见到了厂长夏青刚和同为进化者的刘温。一番交谈后,他们发现彼此竟是同一时间成为“进化者”,曾在虚空之处有过一面之缘。
随后,方明随他们参观工厂,目睹了这一幕幕景象。
夏青刚在一旁低声说:“如果真的爆发战争,我们的工厂能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足够的战斗装备,支援我们的同志!”
方明闻言,陷入了沉默。
他内心并不希望看到流血事件的发生,更希望变革能平稳进行,潜移默化地解放大唐。
但现实似乎并不允许这样的幻想。
“终究还是要爆发大冲突,才能彻底完成改革。”方明心中暗自思量。
这时,刘温也开口了:“我们已经听说了方明同志在朝堂上的遭遇。”
“在我看来,无论是唐皇还是百官,都已对你心生忌惮。”
“封建王朝中,‘功高震主’可不是说说而已。”
“你辞官后,民间更是多有称唐皇昏庸的言论……幸好你离开得早。”
“你若还留在长安,恐怕唐皇和朝堂为了名声,会对你不利。”
“依我看,方明同志你干脆别再回长安城了,直接等我们解放大唐后再回去吧。”
听闻刘温的善意提醒,方明心中明白这些话很有道理。
但……真要他这么做,他却有些不甘。
“此前一番行走,我已遍访大唐各地,联络了各地的同志,得知大家都已准备就绪。”
“几乎只需一个信号,就能立刻推翻封建王朝,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否在长安,已无关紧要。”
“相反,我若在长安城中,还能通过长安这个舆论中心,向各地发声,成为那个吹响冲锋号的人。”
方明想了想,已有了决定:“刘温同志,夏青刚同志,我从你们工厂离开后,就要返回长安城了。”
“你们的根据地在这大工厂之中。”
“而我的根据地,是在长安城中。”
“如今的长安城,依然十分重要,那里的百姓不能忽视。”
“我在长安城中,反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方明有着自己的打算。
“状元郎方仲永的举动,竟能牵动大唐的气运!”
“他明明已辞官,失去了官位,为何还能如此?”
入夜时分,袁天罡在钦天监夜观天象,审视整个大唐的运势,眉头紧锁。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方明辞官已有三五个月之久。
但大唐的气运迁移并未停止。
原本集中在长安的大唐气运,反而随着方仲永的周游天下而逐渐分散!
反观唐皇和文武百官,他们身上的气运已所剩无几!
而辞官后的方仲永,仍在搅动整个大唐的气运变化。
这种奇异景象,让袁天罡从最初的惊奇,逐渐变为心惊!
“这是从未有过的变化,古今未闻!”
袁天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感觉似乎有什么大变革即将来临。
“不行,太过异常了,必须上报天庭!”
这种情况,即便是身为仙官的袁天罡也看不透。
他做出了决定:“天地万物,总有意外存在。”
“按理说,大唐国运应有三百年,但如今这气运景象……却不像是能维持三百年的样子。”
“可能,就是那一分意外诞生了,必须禀告天庭,请玉帝定夺此事。”
“人道之变革,就要开始了!”
叶恒传授红孩儿修行法门后,便让他回到自己的洞府独自修炼。
叶恒的修行法门颇为奇异,脱胎于佛门观想法。
因此,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佛教法门的影子。
正因为如此,红孩儿修炼他的法门后,性格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一些变化,体内的妖性和魔性会逐渐被压制。
因此,叶恒无需对红孩儿过多操心,他将视线重新聚焦于东胜神州,也就是大唐所在之地。
他能实时感知到大唐发生的变革,即便相隔百万里之遥,叶恒的目光依旧能触及那里。
叶恒还能洞悉整个大唐的气运变迁。
正如袁天罡所观察到的,叶恒的白骨法眼也隐隐察觉到了这些异动。
变革,已然来临。
这一点,在气运上得到了体现。
总体而言,并非气运推动了变革,也可以说是变革引发了气运的变动。
大唐数年的变迁,加之唐皇近期的朝堂举措,以及大唐百官的行为……
都是推动气运变化的根源。
而这些,恰恰符合叶恒的心意。
“来自现实世界的种子们,已然茁壮成长。”
“他们已具备支撑人道的力量,有了承接人道气运的能耐。”“同时,他们也拥有了取代当前大唐的实力!”
叶恒凝视着东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陛下,大唐的情况变化太过突然,依目前态势,恐怕随时都会发生改朝换代的大事。”
天庭之上,凌霄宝殿中,袁天罡已至此处,向玉皇大帝禀报自己的发现。
“凡世间竟发生如此变故?”玉皇大帝喃喃自语。
此世界,分天地人三界。
天为天庭,地为地府,人即人间。
天庭统御三界,地府掌管轮回。
看似人间最为被动,实则是一切之根基!
因此,无论是天庭还是地府,都需在人间施展影响力,甚至漫天仙佛,亦要在人间传播其道。
人间的人皇,又称天子、君权天授,这便是天庭影响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间的朝代更迭,或多或少都有天庭的影子。
而天庭,始终未放弃对人间施加影响。
从另一角度看,天庭也代表了部分天意。
正因如此,天庭曾认定唐朝可享三百年国运。但如今变故突生,令玉皇大帝也感到意外。
“你且将详情细细道来。”
玉皇大帝一声令下,让袁天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述清楚。
袁天罡便将前前后后的事情发现及进展一一禀明。
其中,他特别提及了大唐近年来的变化,并在玉皇大帝面前着重提到了“方仲永”。
“大唐竟出了如此人物?”
玉皇大帝颇感意外。
尽管身为天庭之主,玉皇大帝在某些方面并非全知全能。
因此,他也对方仲永的表现感到惊讶。
“依你所言,那方仲永在人间确是难得之才。”玉皇大帝赞许道:“其能力,远超唐皇及朝堂文武百官。”
赞许过后,玉皇大帝恢复平静:“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天下万事万物皆非一成不变。”
“万事万物,皆有一线生机,皆非绝对。”
“大唐本应享国三百年,但方仲永的横空出世,显然是人间王朝的一个意外。”
玉皇大帝沉吟道:“这意外,要么消除,要么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至最意外之境。”
“传我旨意,遣仙官下凡,消除此意外,确保大唐国运三百年无虞。”
玉皇大帝的命令并非针对袁天罡,而是吩咐其他仙官。
立刻有仙官领命下凡。
袁天罡亦在此情况下返回人间。
途中,袁天罡心中暗想:“天意难违,状元方仲永成了人间的意外,如今‘天’却要消除这意外。”
“也不知状元方仲永会遭遇何事。”袁天罡心中暗叹。
在袁天罡心中,天即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意志,代表了他所理解的天意。
对玉皇大帝而言,他自然希望一切皆按天意运行。
如今大唐,本应享国三百年。
但方仲永的出现,却让一切偏离了轨道,若放任不管,后果难料。
因此,作为‘天’的代表,玉皇大帝毫不犹豫地决定消除意外,维持‘天意’,让一切如上天所定般发展。
只不过,维护天命的方式不会如此直接。
故而玉皇的命令并非直接诛杀方明,而是派遣仙官下凡。
对于处理此类事务,天庭经验丰富。
凡间的方明尚不知自己已被天庭盯上,甚至玉皇大帝已为他派遣了仙官下凡。
此时的方仲永已回到长安城下。
他抬头望着辽阔气派的长安城墙,心中感慨万千。
“长安,我回来了。”
魏征从睡梦中惊醒。
魏征如今已年届六十,步入花甲之年。
近年来,魏征已逐渐淡出朝堂。
但在此之前,他位居高位,深受唐皇信赖。
魏征除在唐朝为官外,更因其德行出众,还有另一隐藏身份——人间仙官!
这一身份意味着魏征死后既可升入天庭为官。
事实上,在此之前,魏征也曾多次梦游天庭,担任刽子手,执掌天庭斩仙刀。
步入花甲之年后,魏征已极少上朝,在家颐养天年。
但今日,他从梦中惊醒后,浑身大汗淋漓,面露惊色。
他清楚地记得梦中的内容。
“天庭召见,人间有异,大唐本应风调雨顺,享国多年,如今却出现了变故。”
魏征从床上坐起:“状元方仲永乃人间意外,将扰乱大唐气运,可能断送大唐国运。”
魏征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梦境,他在梦中上了天庭,接到了玉皇的命令,要他处理掉人世间的这个意外。
“状元方仲永!”
刹那间,魏征仿佛脱胎换骨,老迈之态尽消,体内似有一股仙气涌动,令他精力充沛。他猛地站起身来。
“来人,为老夫更衣备轿,我要立刻面见陛下!”此刻的魏征,宛如壮年,步履矫健,毫无老态。
很快,下人备好了轿子,魏征坐上,一路疾驰进入皇宫,直奔唐皇李世民的御书房。
在御书房内,魏征见到了李世民。
唐皇李世民吩咐太监搬来椅子。
魏征毫不客气地坐下,挺直腰板,直言不讳:“陛下,大唐恐有大难!”
“什么?”唐皇李世民深知魏征性格直率,昔日自己犯错,魏征都敢直言不讳,且从不无的放矢。
一听魏征此言,唐皇大惊:“我大唐如今国泰民安,生产力提升,劳动力充足,何来大难?”
近年来,随着大唐的变迁,唐皇也学会了一些新词汇,如“生产力”“劳动力”等。
魏征反问:“大唐生产力提升,劳动力充沛,民间赞誉有加,但这是针对何人?”
唐皇微微一愣,顿时明白了关键所在。
“爱卿是说方爱卿?”
“正是!”
“如今民间虽人人安乐,但百姓只知状元方仲永之功绩,只念陛下之恩泽于表面。”
“无论是百官还是陛下,如今都不被民间百姓所称颂!”“反而,方仲永辞官卸任后,民间怨声载道,陛下更被冠以‘昏庸’之名,百官也多了‘无能’之誉!”
魏征沉声说道:“臣昨夜感应天召,被天庭玉皇大帝召见。”
“玉皇曾言,方仲永之存在,影响大唐国运,乃是大唐稳定之意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