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送地(求首订)(1 / 1)
时光匆匆,忙碌的日子如同流水般悄然逝去,转眼间,杨为先回村已逾十日。
在这段短暂而又充实的时光里,未曾停歇,先是拜访王秀才。
随后又踏上县城,逐一拜访了刘知县、县学赵教谕及吴训导等一众尊长,深得众人赏识与指点。
余下的时间里,杨为先与老爷子及杨父商议起了前往三女家提亲的事宜。
王父与张父性情豁达,深明大义,并未强求自家女儿必须成为正妻。
都深知身为商贾之家,在杨为先未来的仕途上,正妻的家族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二人欣然接受了刘家闺女作为正妻的安排。
此外,杨为先还郑重承诺,将王可馨与张诗涵娶为平妻,并同样载入族谱,保证日后一视同仁,无有偏颇。
王父与张父听后更是无话可说,深知若再执意反对,岂不是耽误了自家女儿的终身大事?
毕竟,杨为先年未弱冠便已是举人,且在直隶省内名列前茅,其才学与潜力有目共睹。
按照惯例,极有可能在后续的科举中更进一步,成为进士。
如此优秀的青年才俊,若不能成为自家女婿,那才是真正的遗憾。
更何况,在整个颍州,像杨为先这样的少年才子已是凤毛麟角,错过了他,或许就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提亲之事忙完,杨家上下开始着手筹备新建宅邸的事宜。
毕竟杨为先现在是举人老爷了,在这原来的小院不符合身份。
而且几家人计划着,待明年殿试尘埃落定后,便将三女正式嫁给杨为先,到时这住的房子简陋,也不太好。
原本,也有不少媒人纷纷上门提亲,七大姑八大姨们也络绎不绝地前来与杨母和杨老太太闲话家常,实则暗中试探。
得知杨为先已与三家闺女订亲后,仍不死心,转而提议送些丫鬟以作陪嫁。
杨母与杨老太太一时心软,险些应允。
幸得杨为先及时得知此事,否则家中怕是要平添几位侍女了。
这一日,杨家刚吃完早饭,杨为先坐在屋内温习功课时。
大门被敲响,喊声传来,随后张里长带着村里几位村老走进来。
“张里长来啦,有啥事不。”老爷子笑呵呵从屋内走出,迎接众人。
“张里长,王爷爷,李爷爷......”杨为先紧随其后,走出院子向众人问好。
“杨大哥,我们过来,是有事要来跟你们家商量一下。”张里长一脸微笑的道。
“是的,是的,杨大哥你赶紧坐,我们过来商量事情的。”王村老笑呵呵跟着附和道。
“好,好。那大家坐吧,兴儿,帮忙泡茶。”老爷子笑了笑招呼众人坐下。
众人落座之后,张里长略微准备下,便开口道:
“兴哥儿是咱们村几十年以来第一位举人,放在咱县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
前几天我见到隔壁几个村的里长,聊了下,都说这考中举人县里要登名造册,记录县志。
还有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惯例,还得在村里立个碑,让大家后辈人多多学习。”
老爷子闻言,思考了下,满脸笑意回道:“这个可以。”
“对了,我听人说这个家里考中举人,这光耀门楣的事,一般都会在族里祠堂前立一块旗杆石,可是你们族里怎么没有啊!
这旗杆石,也就是功名石,用来彰显功名,告慰列祖列宗,你们族里不搞个?”
“有这事?”
张里长看到老爷子的样子,知道是多半不懂,微微一笑:“那这现在也不晚,刚好跟这碑一起都给你们做了。
到时这以后逢年过节啥的,不仅村里人,这十里八乡的人说不定还得去杨家祠堂拜一拜呢!”
“还有这好事,真麻烦你帮忙操操心了,到时有啥我家帮忙的,知会一声。”
老爷子听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爽快地表示了同意。
“来,张里长,王爷爷...喝茶。”杨为先端着茶走进来,给众人倒上。
“兴哥儿,真懂事,对了,我们刚才说的事,你没有啥想说的?”
张里长哪里受过这有身份之人给倒茶,连忙恭敬的问好。
杨为先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对这在村里立碑,上县志之事,也不见怪,这对自己和家族可是好事。
光宗耀祖,彰显身份,代表着自家以后在整个县里都是数一数二的,有啥好拒绝的。
而且关于这旗杆石,杨为先前世也听说过,短视频有些大佬也都有介绍过这东西。
代表着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至明清时代的标志和产物。
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遇到乡试和会试放榜后,如果哪个宗族村落有子弟中试及第,都会在自家宗祠前竖立旗杆。
毕竟这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尤其是那些人丁兴旺、财力雄厚、英才辈出的大村落或贵族大富户。
特别是那些“豪门巨户”,豪横点的会把旗杆做得又高又大。
自家现在就竖立普通点,等以后自己要是封侯拜相,那必须要大大的。
至少方圆百里、千里都有人知道,逢年过节都来烧香叩拜。
众人品着杨为先亲手斟上的茶,谈笑风生间,似乎不约而同地轻轻一转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另一些事情上。
“杨大哥,你看兴哥儿现在都中了乡试,这以后是举人老爷了,家里要是没啥地,这出去不是有点丢脸嘛?我们几人合计着把地都放在你家名下。”
张里长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真挚之情,诚恳地说道。
“是啊,是啊,我们几个都合计好了,这是地契。”几位村老纷纷从兜里掏出地契,表露真心。
好嘛!
我就说你们几位老头子来我家,肯定不止这立碑这点事,原来是想了这档事。
杨为先并未顾及老爷子即将开口,毫不犹豫地抢先一步,挥手打断:
“不行,这事不行,张里长这事我家不会同意的。”
“为何?”张里长瞬间一脸难受的问道。
“没有为何,就是不行。”杨为先一脸坚决道。
“兴哥儿,你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是啊,就收下吧!”
“这几年要不是你家帮衬,我们都要饿死了。”
“就收下我们的地吧,你要不是不收下,这以后我们还怎么活啊!”
众位村老闻言,瞬间情绪涌动,纷纷哭天喊地地恳求起来。
那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心中积压了多年的苦楚在这一刻倾泻而出。
更有甚者,几欲跪倒在杨为先面前,以表其恳切之心。
“这,这,兴儿,要不咱家就收下吧!”
老爷子望着众人那声泪俱下的恳求之态,心中五味杂陈,眉头紧锁,一脸为难之色,转而向杨为先投去询问的目光。
“是啊,兴哥儿,你就听杨大哥的,收下我们的地吧。
收下我们的地,以后我们每家还能多养几口人。
我们会记着你的恩德,以后每年都去你们祠堂上香......”
张里长也一边哭着,一边恳求道。
面对众人此番送地之举,杨为先内心早有预料,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有人说过这些事。
他深知这背后的含义——举人身份所赋予的免税特权,足以让全族全村之人争相投献土地,甘愿成为佃户,以求庇护。
一夜之间,名下增添数百乃至上千亩地产,对其而言,已非罕见之事。
此情此景,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一现实写照的生动体现,让杨为先在苦笑之余,也不禁感慨万千。
为何古代个个王朝都会有农民起义,还不都是被这赋税、徭役给害的。
再加上一些高官大户欺凌百姓,兼并他们的土地,才让这些穷苦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只能造反。
也就现在大明才建国五六十年,土地还比较多,要是过了百年,农民起义也是频繁发生。
大明朝看似明文规定田税很低,民田一亩也就收个三五升左右,大概五到八斤。
但因地而异更会有所不一样,最后收多少谁也说不准!
加上有些地区,又要年年给朝廷养马,提供马匹,那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啊!
而且这些年连番北征蒙古,底下这帮官员为了讨好永乐大帝,个个从中想办法提高收入,给朝廷交上一笔军费。
四团村这些年,要不是有杨为先帮忙提高田地产量,家里生意的材料也从村民手里收购,不然那日子过的,难以言喻!
看似把地投献给自家,百利而无一害,可这实在是下不去手啊!
“诸位,容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