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村学(求首订)(1 / 1)
见杨为先并未立即拒绝,而是表示愿意考虑此事,张里长与众村老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宽慰之色,哭声也渐渐小了下来。
深知此刻不宜过多打扰,于是各自收敛情绪,静待杨为先的进一步决断。
烈日炎炎之下,杨为先焦急地踱着步,一圈又一圈,仿佛在权衡着心中的天平。
时间缓缓流逝,一刻多钟后,原本已逐渐平息的哭泣声再次响起,且愈发悲切。
众村老似乎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生怕杨为先最终会拒绝他们的请求。
哭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群年长的老者们此刻也顾不得颜面,哭得声嘶力竭,令人动容。
张里长更是难以承受这份压力,终于忍不住大声哭喊道:
“兴哥儿,你取字的时候我们可都亲眼见证的,难道你真忘了为啥要取为先之字了?
为大明崛起而读书......为百姓饱腹而读书......为万世开太平,敢为天下先。”
众村老也跟着张里长一同撕心裂肺的大喊起来。
就是众人这一吼,这一股真挚的情感,如同一记重锤,击中了杨为先的心房,让他从沉思中猛然惊醒。
杨为先深吸一口气,转身步入屋内,面容凝重而庄重,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
“我同意了,但是有个小要求,希望诸位能同意。”
“好,好,同意就行,兴哥儿,是啥要求,快说,快说。”
张里长闻言,瞬间激动万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再也无法落下。
“这地契我家可以收下,但能免的数量有限,所以要每家每户均摊下。
剩下各家的地,以后我家也会照看,不让被欺负多收税,只要大家用心种地,以后也能吃饱穿暖。
以后咱们村每家每户所有的田地,不管谁名下的,产出必须交半成。这半成不是给我家的,是用来办村学的。
大家也都知道我家建了族学,还有一些福利的事,这以后村学和族学会合并。
我们族里的每家每户田地产出都是要交一成的,大家为何有所不同,就在于一些福利等,比如学生的生活费、奖学金这些......”
听完杨为先提出的要求与安排,张里长与众村老初时心中尚存一丝忧虑,然而随着仔细推敲与核对,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安排,更是让他们觉得占了不小的便宜。
一番私下交流与沟通后,大家的疑虑烟消云散,纷纷表示赞同。
最终,张里长作为代表,率先站了出来,准备发言。
“兴哥儿,你这安排我们都同意,而且我们都愿意和你们族里一样交一成,到时村学就所有人一视同仁,你看可好?”
“还有这明年开始,里长就让杨大哥负责,可行?”
“交一样地产这行,可这里长之位?”
听到要让老爷子当里长,杨为先犹豫了一下。
“是啊,俺这也没当过里长,还是张里长你继续干吧!”老爷子也有点不好意思回着。
“能当能当,俺们都相信杨大哥。”张里长等人连忙笑呵呵点头确认着。
“这个...”
“这个......”
“兴哥儿,就这么定啦!俺们以后就靠你家了。”
看着还在犹豫的杨为先二人,张里长二话不说直接定下。
看到大家这般好意,又能提高自家对村里掌控力,又不好拒绝,杨为先未多想,转头看着老爷子打趣:
“爷爷,以后那要辛苦你老人家咯!”
“不辛苦,不辛苦。”老爷子呆了一下后,瞬间就咧开了嘴笑起来,连连摆手。
“哈哈哈!”
看商量也不多,自家得到这般多好处,杨为先看着笑呵呵的众人道:
“那这以后就需要大家多多支持了,还有关于资金就由诸位一同负责监督。”
“没问题,没问题。”
“那就这样说定了,改日我们再一同商量下村学的事。”
张里长得到确认的答复,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点头。
“可以,关于教书先生这方面,我之前和王夫子聊过,老师也愿意扩大学堂。
这前期先生就有了,后期我们再慢慢找其他先生,而且我有空也会去授课。”
“好,好,好。”
“有兴哥儿安排,我们没有意见。”众人纷纷赞同道。
说实话,这那还能有啥意见,人家把恩师都请来做村学先生,而且还会亲自去授课。
这可是举人身份啊,也就县学生员才有的听课待遇,这一帮穷哈哈的老百姓,有这福分那可是天大的光荣。
要是以后杨为先以后高中进士,立足朝堂,众人的子孙后代也能算是杨为先的子弟啊!
-----------------
北风呼啸,寒意逼人,脚边不时有枯黄的叶片随风悠然飘落。
转眼间,又是十余日匆匆流逝,冬日悄然降临,万物似乎都披上了银装。
杨为先抱着书本与试卷,步入由族学改造而成的崭新村学。
这所村学内部被精心划分为初中高三个教室,各自承载着不同年龄段学子的求知梦想。
在初级教室里,杨猛正耐心地向三四十名儿童传授汉语拼音,童声琅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级班中,王秀才则以一副儒雅之姿,向一二十位少年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庸》,学生们凝神倾听,若有所思。
而高级班,只见八位学子静静端坐,他们的目光深邃,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县试模拟题的思考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专注的学习氛围。
杨为先站在院中,目光掠过这座精心布局的村学,心中满溢着欣慰与感慨。
自上次与张里长等人共商村学筹建事宜以来,众人便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传达这一喜讯。
乡亲们得知后,无不欣然赞同,深知此举对子孙后代的未来大有裨益。
在他们心中,或许有朝一日,村学的学子中能涌现出秀才乃至举人。
而那其中,杨为先无疑将被视为引领变革的先驱,甚至有人戏言,若能培养出举人,定要为他树立雕像,以彰其功。
当大家细数起村内入学的孩童,已有五六十人之多,按照既定计划中的补助与奖学金制度,每年至少需要百八十两的开支。
目前看来村里的田地收入尚能勉强支撑,但未来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份开支或将变得难以为继。
面对此困境,杨为先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与家中商议。
并向众人承诺,若将来田地收入不足以支撑村学运营,杨家将主动承担差额部分。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深受感动,泪光闪烁,纷纷表示若村学真能培养出举人之才,定要为杨为先树立雕像,以铭记其无私奉献与深远眼光。
“小兴,别看着了,进来给同窗们讲讲。”王秀才看到院中站着的杨为先,亲切的大声叫道。
“好的,恩师,我这就来。”杨为先连忙回神,快步走进教室。
众学子看到杨为先走进来,本来一些昏昏欲睡之人,纷纷惊醒连忙认真准备听讲,课堂内顿时安静无声。
王秀才看他走进来后,指着黑板:“这句《中庸》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你给大家讲下。”
杨为先看了一眼这一句话后,点了点头,便转身看着课堂下众人:
“同学们,这句话是,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态。
为何君子就能保持呢?
那这就要好好说说君子一词,何为君子?
有人有想到吗?”
这时课堂下就有不少学生举起手,准备回答。
会这样的规范回答,还是杨为先要求执行的。
杨为先伸手指了一位八九岁胖乎乎的孩童站起回答。
“像为先师兄这样的就是君子。”胖乎乎的小脸说着可爱的话语。
“哈哈哈......”
顿时课堂里众人大笑起来。
“有什么好笑的,敢于站起回答,就是好样的。
还有谁要继续回答?”杨为先拍了拍桌子,让众人安静下来。
瞬间众人停止了笑意,纷纷举起双手。
“你来。”杨为先指了一位瘦小但双眼炯炯有神的十一二岁少年。
“君子,就是有良好的品行,丰富的学识,待人为善,品德高尚之人。”瘦小少年站起身,铿锵有力地回应。
“好,非常好,你叫什么名字。”杨为先满意的鼓着掌。
“为先师兄,我叫张石,石头的石”
“好,我记住了,坐下吧,我来给你们讲讲这句的意思。”
杨为先挥了挥手,让一脸开心的张毅坐下。
众学子纷纷向张毅投去羡慕的目光,心中暗自懊恼与遐想,为何方才挺身而出的不是自己。
“同学们,刚才张毅也说了何为君子。
在这里我重新理解刚才那句话,既然君子有这些.......
所以君子就要做到无论处在什么境遇中都能保持中庸之道,安然自足。”
杨为先一边指着黑板,一边生动为众人描述解释。
等杨为先讲完后,便让大家自习,和王秀才走出教室。
“小兴啊,尔这个开办村学的做法,真是太好了。
整个大明,也就只有尔一人能想到如此好的办法。
还创作出汉语拼音之法,真是开创先河啊。
老夫相信他日,尔定能开宗立派。”
王秀才轻轻抚摸着下巴的胡须,眼中闪烁着满意的光芒,不禁赞叹。
杨为先微笑了下,挺起胸膛,亢劲有力开口道:
“多谢恩师夸奖,学生不要去开宗立派。
只想从这村学一点一点扩大,变成乡学,县学,以及州学,府学,造福一方百姓。”
“好啊,真是好志向,老夫这一辈也只能教书了,以后一身老骨头就跟着去实现这梦想。”
王秀才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喜悦,情绪激昂。
“多谢恩师,学生坚信,这一梦想终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