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等我(求首订)(1 / 1)
转眼间,十多日匆匆流逝。
时节已悄然步入冬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寒意。
夜幕低垂时,偶尔会有轻盈的小雪花悠然飘落,增添了几分冬日的韵味。
十一月之初,夕阳西下。
杨为先怀中抱着,刘老爷子与吴训导等人在数日间精心模拟训练并批注的题目,自县学缓步而出,走在路上显得分外悠然。
沿途,面带微笑,对每一位向他打招呼的街坊邻居都温和地一一回应。
这份亲切与谦逊,让众人无不心生好感,纷纷赞叹这位新晋举人老爷的和善与亲民,丝毫没有半分架子。
走到店铺时,家里刚准备收摊,杨为先和几位婶娘打个招呼,便走进院内。
“兴儿,去书房,婉儿她们来了。”杨母看到走进来的自家儿子提醒一下。
杨为先轻轻点头,随后熟门熟路地步入自己的书房,轻轻一推房门,映入眼帘的是三位身姿曼妙的少女。
此时,正聚精会神地翻阅着自己撰写的小说,脸上洋溢着专注与欣赏的神情。
“杨郎,你回来啦。”刘筱婉轻轻抬起头,嘴角绽放出一抹温婉的笑意,柔声说道。
“你们继续看,先不用管我,我收拾东西先。”
三女点了点头继续看起了书,杨为先则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起书籍、试卷以及前往顺天府会试所需的物品。
“馨儿,这本小说好看不!”杨为先悄悄的走到一旁专心看书的王可馨问道。
“杨郎哥哥,这《三国演义》很好看。”王可馨抬起头看着他,点了点头。
一旁的张诗涵轻轻扬起头,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疑惑地开口问道:
“杨郎,你除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不是还有其它存稿书籍。”
“是呀,你要是有的话,就拿出给我和妹妹们看呗。
现在就两本,我和涵儿妹妹只能看《西游记》”刘筱婉佯装嗔怒,语气中带着几分俏皮地说道。
“嘻嘻,谁叫你们看书晚,《西游记》我都看完咯!”王可馨面带得意的微笑,自信满满地说道。
“哼哼......”
刘筱婉与张诗涵二人随即故作生气地轻哼一声,不约而同地向王可馨投去了一抹略带嗔怪的白眼。
“我的好妹妹们,我就只有这两本小说,没有多的了。”杨为先看着三女这样子,头都大了起来。
“哼,不信。杨郎这么有才华,肯定不止这些写了这些书。
你是不是还存留着准备引诱个妹妹进门。”刘筱婉微微蹙眉,语气中略带一丝不悦。
“对呀,对呀,婉儿姐姐说的对。”张诗涵和王可馨跟着附和道。
杨为先望着三位女子同仇敌忾的阵势,不禁头疼欲裂,心中暗道:
“这简直要命了!不过是在秦淮河即兴赋诗一首,又没做什么出格之事,哎难办啊!
看着三女逼问的眼神,没得办法,只好开口解释:
“我的好妹妹们,没有你们同意,我哪里敢再带人进门啊!我是真只会写这两本书。”
“怎么就只有这两本书呢,你之前那么会说笑话逗我们,肯定会写很多书。”刘筱婉依旧不信,继续追问。
写书哪有那么容易啊!
这两本书,要不是前世我都看过记下来,哪里能写出来啊。
四大名著能记住两本,就非常不容易。
要是都全都记住写出来,那不是不给别人留活路了,这要以后见到那四位传世才子,不得尴尬死。
“我真没有了,这本书可是我花了十几年才构思出来的,也是毕生所学所创。
可以流传千古的名著了,很难了。”杨为先面露无奈之色,只能耐心十足地向三位女子细细解释。
刘筱婉看他一脸苦色,也知不好继续打趣,俏皮地吐了吐舌头:“好吧,好吧,我们相信你。”
“嘻嘻......嘻嘻。”张诗涵和王可馨捂嘴偷笑着。
这个插曲算是过去了,让杨为先不禁松了口气。
随后,杨为先和三女围坐一起,闲话家常,分享着彼此生活中的点滴趣事。
时而讲个笑话引得她们开怀大笑,时而轻声细语诉说情话,让三位女子脸颊泛红,羞涩不已。
哎,这生活真好,怪不得都说老婆孩子热炕头,给个皇帝都不干。
众人谈笑间,话题不经意间转至明年的考试之上,瞬间,周遭的氛围被一抹淡淡的忧虑所笼罩。
“杨郎,信上说,你准备这几日就要去顺天府参加会试。
可会试不是明年二月初嘛?要这么早去嘛?”
刘筱婉脸上掠过一丝忧虑,带着不解的语气轻声问道。
“是啊,杨郎,要这么早出发嘛?”王可馨和张诗涵跟着问道。
“是准备过几日出发的。路途遥远,提前去好,到时好安心备考。”杨为先嘴角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淡定的回答道。
为何明年要前往顺天府参加会试,而不是应天府,这就跟永乐大帝北巡事件有关。
永乐元年正月,永乐大帝“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四年闰七月,淇国公丘福等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
由此,拉开了兴建北京宫殿的序幕。
永乐帝特遣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一批官员,赴全国各地督军民采木、造砖瓦。
又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工匠民夫于永乐五年五月赴北京听役,这些可以被视为永乐大帝决意迁都的前奏。
两年多以后,永乐七年春,永乐大帝首次亲巡北京。
为了这次北巡,他特命礼部铸就加有“行在”二字的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等印十四颗。
到北京后,永乐大帝亲临定议,封昌平县黄土山为天寿山,作为死于永乐五年的皇后徐氏的山陵。
永乐十一年二月,永乐大帝再次北巡,来到北京。
这一次北巡期间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即在北京举行永乐十三年乙未科的会试和殿试。
作为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会试和殿试,本应在京师应天府举行。
可从此,由北京取代南京,而成为会试和殿试之地,是永乐大帝发出迁都的强烈信号。
这可以说是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京师的标志性事件,表示正式迁都已为时不远。
永乐十五年春,永乐大帝决定第三次北巡。
此次留守安排与以往不同,规定太子处理政务期间:“其身边的侍卫及在京各官府官员,上呈事务皆遵循常规礼仪。
而外地文武衙门需合议上报的事务,则需呈奏并等待批复后再执行。”
又规定“内外文武大小官员俱从行在吏部、兵部奏请铨选”,将太子管辖的政务范围缩小为南京日常事务。
同时命行在吏部、兵部全权行使正式中央机构职能,而南京吏部、兵部虽名义尚为中央机构,实际权力相对已丧失殆尽。
从这,可看出北京即将上升为京师,而南京将下降为陪都,这一系列微妙操作,则是权力转移。
从三年前开始,会试殿试就放在了北京,杨为先前往北京参加考试,也实属正常。
再说了人家永乐大帝都在那,必须要去啊!
“杨郎,要不你带上涵儿妹妹和馨儿妹妹吧,这样路上也有人照顾你。
要不是家里管的严,我也去了。”刘筱婉一脸失落的关心道。
“是啊,是啊,杨郎你就带上我们吧!”二女一同附和道。
“不行。”杨为先一口回绝。
三女的脸色瞬间变得黯淡,眼眶泛红,泪水在眼中打转,似乎随时都会夺眶而出。
杨为先看着三女难过的样子,只好耐心解释道:
“此路太远,路途都有两千里,带上你们吃不消的。
再说了现在是冬天,运河又走不了,只能陆路坐马车,更麻烦,还慢。
再带上你们,都不一定赶的上考试。”
“好吧,都听你的。”三女强忍悲伤,带着一丝哽咽,勉强点头表示同意。
目睹三女如此哀伤,杨为先心中不忍,温柔地上前将她们一一揽入怀中。
三女亦是被这份深情所动,紧紧回抱着杨为先,四人紧紧相拥。
良久,杨为先轻声深情的说道:
“婉儿,馨儿,涵儿,你们就好好在家做好嫁衣,等我明年风风光光娶你们进门。”
“杨郎,我们等你。”三女柔声深情道。
此时此情,杨为先何不动容,俯首朝三女樱唇,一一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