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拜师(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杨荣深思了下,接着问道:“老夫还有一问,你可想过此时河套平原的情况,如若没有驻军,鞑靼可能随时南下。”

“杨大人,学生对此时河套平原的驻军情况了解不多。

但学生认为,此时河套和黄河中游地区不是优先治理之地。

最重要是黄河下游、淮河水系地区。

也就是中原地区河南、山东、凤阳府等地河道治理。”杨为先略作思索,然后认真地回答。

金幼孜闻言,也有些疑惑:“为何?”

“金大人,学生认为最主要是人口,结合经世济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此时吾大明不及万万人,北方各地区的良田都种不完,何来有百姓跑去大西北垦荒。

二,此时皇上威望正盛,鞑靼等游牧民族何来敢犯河套地区。

三,经济不足,结合人口不足,无法实施西北地区垦荒。

如若黄河下游、淮河水系治理好,中原民生经济必将恢复,必将成为不弱于江南等地产粮。

届时,人口增多,余粮充足,才能移民边疆......”

杨为先抽丝剥茧,条理清晰,缓缓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众人听后,久久沉浸在思考之中,回味不已。

直至一刻钟后,才渐渐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好,好,非常好。”众人都高兴地大喊起来。

张泌看杨荣还想继续问的,连忙打断道:“杨翰林,吾等要不要边吃边聊,这天气冷,菜都快凉了。”

“哎,老夫一时高兴,都差点忘了,来来,吾等边吃边聊。”杨荣拍了下大腿,笑着说道。

“哈哈哈,吾等边吃边聊,小兴,坐吧。”张泌站起身,让众人坐下吃饭。

众人重新落座后,杨为先开始为众人介绍起桌上的菜肴。

众人品尝之后,无不交口称赞,对杨为先的才华与厨艺赞不绝口。

随后,大家边吃边谈,话题转到了黄淮河水系治理之策上,杨为先一一详尽地解答了众人的提问。

回答让众人深感满意,纷纷赞叹不已,甚至有人提议要向永乐大帝举荐杨为先,以展现其才能。

突然,一道庄重而严肃的声音传来:

“杨为先,你可愿意拜老夫为师。”

原本嘻哈热闹的氛围在众人中,瞬间沉寂下来,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声音的源头——杨荣。

“我......我......”

杨为先被惊喜冲昏了头,但又很冷静。

因为在想能不能拜师?

拜师了,王秀才怎么办?

“傻小子,还犹豫啥,还不赶紧跪下。”张泌瞪了一眼,连忙催促。

“杨为先,难道老夫不足以当你老师?”杨荣笑着问道。

杨为先想了下,不知怎么办好,只能装作无辜:

“杨大人,您的才华,学生非常钦佩。

只是学生读书入学堂时,已经拜过恩师了。

如果此时再拜您为师,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曾经的恩师。”

“哈哈哈。”

张泌闻言,没想到杨为先这么聪明的人,也有呆傻的一天,摸着胡须大笑起来:

“傻小子,亏你读了这么多年书,谁说的只能有一个恩师了。

你那入学堂恩师,怎能和现在的恩师比,两者关系都不一样。

一位是教尔读书识字,一位是教尔出仕做官,为政一方......”

杨为先听到后,内心欢欣不已,如果是这样,那肯定要拜了。

毕竟这拜的可不是一般人,那可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

看到杨为先那满脸开心的样子,杨荣嘴角不禁勾起一抹笑意,随即又收敛了笑容,严肃地再次问道:

“杨为先,可愿拜老夫为师。”

“学生见过恩师。”杨为先连忙快步走到其身前,双膝下跪行礼。

“哈哈哈,恭喜杨翰林,喜得佳徒。”众人纷纷恭贺道。

杨荣看着杨为先对自己行跪拜礼,满心欢喜。

收的佳徒,未及冠便考中直隶举人,来日定是定能金榜题名。

如此年纪对经世济民理解掌握如此了得,这谁能不喜欢。

杨荣连忙起身,将杨为先搀扶起:“小兴,不必多礼,改日,你准备束脩六礼,来老夫府上正式行师礼。”

“学生记得,谢恩师。”杨为先内心欢喜,连忙回道。

“这一份论黄淮水系之史,为师帮你润色一二,明日帮你献给皇上。”杨荣轻轻抚摸着胡须,满意地说道。

张泌闻言,拍了拍他,笑着打趣:

“杨翰林,你可不能独自一人去见皇上。

这份论黄淮水系之史,吾等可都见过的。

可不能你一人去讨皇上欢喜啊,哈哈哈。”

“是啊,是啊,你可不能一人前去,明日一早,吾等要和你一起。”众人跟着附和道。

“哈哈哈,老夫怎么可能会忘记汝等。要是汝等不陪老夫去见皇上,老夫还怕皇上不满意,惩罚老夫一人呢。”

杨为先看着众人对自己书写的论黄淮水系之史那满意的表情,心中便知自己的前程已是一片光明。

有了众人的鼎力举荐,即便是将来未能如愿考中进士,也不必担忧无官可做。

拜师的小插曲过后,众人再次沉浸在交流之中,边吃边谈。

考虑到明日还需上朝,众人默契地未曾饮酒。

杨为先则忙着为众人添茶,同时侧耳倾听着他们的对话。

偶尔穿插几句中肯的建议,引来众人满意的点头与对其才华的夸赞。

若非考虑到杨为先还需专注于进士考试,众人甚至都想将他招至麾下,作为得力副手。

-----------------

次日清晨,杨为先难得未遵循往日习惯早起锻炼与晨读。

究其原因,乃是昨晚过于兴奋,几乎整夜辗转反侧,直至天边泛白才勉强入睡。

此刻,在北京皇城的深处,武英殿内,正中央的龙椅上端坐着一位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身着一袭威严的龙袍,面容奇伟,美髯飘逸,眼神中透露出智勇兼备的大略风范,正全神贯注地审阅着手中的纸张。

而在这位君主身旁不远处,站立着杨荣、金幼孜、张泌等人,众人皆屏息以待。

众人看着永乐大帝的样子,满心欢喜,情绪显得格外兴奋。

大约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永乐大帝猛地放下了手中的纸张,目光随即转向下方,然后缓缓开口。

“杨荣,是谁把此策交给你的?”

“臣在,此策所写之人,皇上应该听说过,乃“精忠报国”之词的作者。”杨荣连忙上前行礼回道。

永乐大帝闻言,又说了一句:“张泌,可是你同乡,杨为先?”

“回皇上,是的。”张泌上前回道。

“哈哈哈,此子大才,此策遍及之广,周详,考虑之全面,甚好,甚好。”

永乐大帝轻抚胡须,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大声笑道。

“恭喜皇上,得此之策。”众人连忙上前行礼恭贺道。

“诸位能帮朕发现此才子,重重有赏。”

“臣,谢皇上。”众人连忙谢道。

“杨荣,你说,此子,朕该如何赏赐。”永乐大帝微笑着说道。

杨荣想了下,缓缓开口:

“皇上,臣认为,不如等杨为先会试后再赏赐。

如此时对其赏赐,定会分心考试,到是考试失利,怎能为皇上效力。”

永乐大帝想了下,觉得这时赏赐是会对其有所影响:“那就先等此子考完试再赏赐,先记他一功。”

“臣,替爱徒谢皇上。”杨荣连忙行礼谢道。

“爱徒?杨荣你这是收徒了?”永乐大帝发现不得了的事,惊讶了下。

“是的,此子才华横溢,臣非常喜欢,便收其为徒。”

“哈哈哈,能得你的称赞,看来此子才华不简单啊。

来,诸位都和朕说说情况。”

永乐大帝笑容满面,招手让众人上前。

“遵旨。”

随后,杨荣、金幼孜等人纷纷上前,向永乐大帝介绍杨为先,并特意将昨晚深入交流的内容一一讲给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听后,连连点头称赞,甚至高度评价:

“他日,此人定能成为国之栋梁,社稷之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