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备考中(求订阅)(1 / 1)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转瞬间,十日已逝,迎来了永乐十五年的除夕之夜。
或许是天公作美,赐予大明王朝一场瑞雪。
这恰好在除夕时分飘落,预示着来年将是一个丰收与繁荣的美好年景。
这一天,永乐大帝特地下旨,给所有参与北京城建造的工匠与民夫放假休息。
此时,京城的街道上洋溢着节日的热闹氛围。
初升的太阳温柔地洒落在大地上,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忙碌与喜悦之中,纷纷取下旧桃符,换上崭新的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清晨时分,杨为先便早早起身,兴致勃勃地带领着杨东等人穿梭于熙熙攘攘的街市之中。
由于数十万民夫与工匠也加入到了节日的庆祝之中,整个北京城的街道显得异常拥挤与热闹。
在享受了一番节日的欢乐氛围后,杨为先等人便提早结束逛街,回到了家中。
今日,杨为先特意给自己放了个假,没有沉浸于读书写字之中。
反而召集杨东四人,在院中坐下来,认真细致地分析起他们最近的工作——情报收集。
可不是做间谍,有着锦衣卫存在,可不敢干这。
只是让四人在北京城闲逛的时候,多记录身边之事,然后回来院中记录,分析重点信息给杨为先。
让杨为先有这样的安排,还是前段时间拜师杨荣后。偶尔去向恩师和张泌请教学问的时候,受到的启发。
杨为先知道自己以后肯定是要上战场的,而杨东四人倒是肯定也是在自己身旁。
现如今杨东三人的武艺还是可以的,但是缺少对应行军打仗、军事战术分析能力等。
所以杨为先就决定提前培养四人,打好基础,以备无患。
先把四人培养成侦察兵,最后再往大将培养。
杨为先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听过的理论多啊。
直接讲给四人,让其从生活中实践,然后在一起讨论,持之以恒也会有成效的。
-----------------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转眼间,除夕已逝,永乐十六年的元宵节悄然而至。
街道上再次热闹起来,放假的民夫与工匠们纷纷外出游玩。
然而,杨为先却选择留在家中,未加入游玩的行列。
此时的北京城正忙于修建,对于自己而言,并无太多游玩的乐趣。
更何况,随着会试的日益临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考之中。
趁着这个功夫,把拜年的时候,恩师和金幼孜,还有张泌等人出的题一一作出,到时找时间向众人请教。
可不是白请教的,那可是要给做一顿大餐才行的。
自从恩师等人将论黄淮水系变迁史呈交给上去后,永乐大帝把它当成是治理良策。
还在朝会上向宣布,让六部五寺、都察院、翰林院等官员都要了解一二。
同时召集部分心腹大臣,对这份论河之策着重讨论,讨论其意义,能否结合其制定修黄河方案。
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把黄淮水系变迁相关信息整理补充,制作成册,下发黄河两岸官员研究学习。
治理黄淮河方案,众朝臣都不敢轻易提出。
扫了永乐大帝的性子,臭骂了众人一顿。
朝中大臣们被骂了一顿后,有些人把怒气撒在制作的作者身上。
花了一番查询,最终得知这份论黄淮水系之史,乃是杨荣的得意门生杨为先所作。
看到是杨荣的人,还有金幼孜等人在背后,心里不爽的大臣只好吞下这口怒气。
但还是有人把这事传开,知晓者日益增多。
有一些好事者,如考生闻讯而来,纷纷慕名拜访杨为先。
一时间,求见者络绎不绝,杨为先每日需接待五六位来客,起初还颇感欣喜。
然而,随着时日推移,发现这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学习安排,于是不得不采取闭门谢客之举,以专心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之中。
元宵节这日,杨为先清晨便起身锻炼,随后沉浸于学习之中。
自晨光初现至黄昏降临,连续撰写了六篇八股文后才稍作歇息。
走出房门,伸展四肢以解疲惫之际,忽见杨东匆匆大步而来,神色颇为焦急。
“东哥,怎么了,有啥急事嘛?
“兴哥儿,厅堂有两位说是你同年,已经等候好一会了,我听到你出门了,便过来叫你。”
“二人叫什么?”
杨东想了下回道:“好像是叫刘江和陈询。”
杨为先闻言,连忙迅速步入厅堂。
只见两人端坐于位上,手中茶盏未动,面露凝重之色,心中便明了,定是有要事。
“江哥,询哥,你们是有啥事嘛?”杨为先笑了笑问道。
“哎呀,兴弟,你可终于来了。”陈询快步走过来,焦急地说道。
“询哥,什么事啊。”杨为先疑惑道。
陈询着急连忙拉着杨为先道:
“你跟我们走就行了,赶紧走吧。”
“你不说清楚,我可不去,别是啥坏事。”杨为先吓的赶忙甩开手,拒绝道。
“询弟,看你急得,好好和兴弟说明情况啊。”旁边被气笑的刘江说道。
“是啊,询哥,你说说是啥情况啊。”
“好吧,好吧。其实,就是有场吾等直隶学子的聚会。
别人知道见不到你,便让我和江哥与你来请你。”陈询轻抚了抚头,带着几分无奈解释。
“又是诗会?那我就不去了,不然到时又有人搞我。”杨为先听到聚会,吓的走开一步说道。
刘江和陈询听到杨为先的话,心中无语,暗自想着怎么感觉有点暗示谁的意思。
“兴弟,你放心,这回不是诗会。
只是大家组织的聚会,想邀请你一起研究学问,顺便吾等同年一同相约京城过个元宵节。
毕竟你可是写出一份连皇上和朝中大臣都满意的治水之策啊。”刘江诚恳而耐心地解释道。
“确定不是诗会,不会搞我作诗?”杨为先仍旧带着一丝疑虑,开口问道。
“放心吧,这回要是谁敢搞你,我帮你揍他。”陈询一脸认真地做出保证道。
刘江跟着附和道:“是啊,兴弟。放心吧,没人敢搞你的。”
杨为先想了下,又看了二人几眼,随后说道:
“我可跟你说了,要是别人邀请我,我可不去的。
这是看在你们的面子上,我就相信你们,可别骗我。”
“走吧,我俩不会坑你。”二人连忙又保证道。
随后,杨为先向杨东等人交代下,便与刘江二人一同出门。
鉴于北京贡院坐落于明时坊,为方便应试,众多考生皆择居于考场周边。
而众人聚会之处,恰好选定于总铺胡同南侧不远处,一家由应天府商人开设的集贤楼,环境雅致,适宜聚首。
三人出门走了一会,陈询便开口问道:
“兴弟,你怎么在这明时坊买了套宅子,还是这么豪华的二进院。
不会是皇上给你赏赐了不少东西吧。”
“对啊,兴弟,你可不知道,大家听说你有套大宅子,可都羡慕的要死。
你和我俩说说,是不是皇上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还有那个叫丫头的漂亮丫环是不是出自宫中。”
刘江脸上泛起一抹坏笑,跟着问道。
杨为先看着二人的样子,实在是无语,这都瞎想什么啊。
撇了撇嘴,开口道:
“你们想多了,皇上没有赐我任何东西,我那是自愿献出的。
而且可不是我一人写的,还有恩师和金大人,张寺卿大人等人一同帮忙撰写的。”
“那你说说,怎么买的宅子,我可听说这附近二进院都要一二百两,更别说你那大宅子了。”陈询一脸怀疑地问道。
“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我家里是制药的,之前你们用的“清润霜”,都是我家制作的。
有几百两不是很正常嘛。”
二人想了下,还真有这回事,傻笑了起来。
“我们这不是一时间忘记,又被那些嫉妒之人给带偏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