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会试(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转眼又过去五天,来到了永乐十六年二月初八,永乐朝第二次顺天府会试正式开始。

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一关,它比乡试的级别高,但比殿试的级别低。

因士子们会集于京城参加考试而得名,又因该考试在春季由礼部主持,故亦称‘春闱’或‘礼闱’。

会试和乡试过程没啥区别,也是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

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都是要先提前一日入场。

有着之前乡试的经验,为了方便考试,考生们基本上都是住在考试附近,也就是北京贡院这边的明时坊。

会试流程和乡试比,比较好的就是不用太早起来排队。

到了会试这一步,是皇上都重视的。

所安排监考人员和差役都会增多,加派上百名军士。

考生们按照乡试考地,两京十三省排成十五队进场,相较于乡试的进场速度会加快。

二月初八这天,杨为先一直休息到午时,也就是中午十一点这样。

起床洗漱完,吃饱喝足后,便去了刘江等人住的地方一起汇合前往考场。

当杨为先等人来到考场,前方已经排起了长龙,预估人数应该和直隶乡试差不多,也是二三千人。

人不多也是有原因的,从洪武元年到如今永乐十六年,全国每一科举人录取名额都是四五百人左右,多的可能六七百,上千名额基本不会有。

举人录取名额增多,也是从正统之后逐渐开始的,所以才会出现明朝中后期会试参加人数达五六千。

会试考生人数变少,对应录取贡士名额也有所变化,都是在一两百名浮动。

杨为先倒是听恩师说,上一科录了三百五十名。

但这一科倒是没有说,估计不会比永乐十三年的少太多。

杨为先几人等了一个多时辰,方才轮到进场。

按照惯例,依次逐一检查,从全身上下各处,到随身物品。

检查比之前乡试都要严格,搜查人员可没有管这帮考生是不是举人身份,接了任务就照做。

原本对全身进行例行检查,众人尚能理解并接受,但未曾想连最私密的部位也未被放过,这彻底激怒了在场考生。

毕竟,我们如今都已身为举人,岂容如此无礼的随意触碰。

然而,这些负责搜查的人员却对考生们的愤慨之情视而不见,依然故我,坚持其做法。

这样严格检查,也是有好处的,至少从一些考生的私密处搜到不少小纸条。

还好是排队被查出来,这要是在考场里被抓到,那一辈子就完了。

轮到杨为先几人时,依然逃不过这些检查的步骤。

几人都有心理准备,没在意这些,一笑而过。

但对搜查人员可就不好了,五六位搜查人员检查杨为先几人时,可累坏了。

手中的武刀变成菜刀,一直切切切,光检查杨为先六人携带的食物,就花了一刻钟。

本来刘江五人没准备太多吃的,毕竟资金有限,但杨为先直接帮他们包圆。

馒头、肉包、肉干、猪头肉一堆好吃,营养丰富,还特意准备了一些红糖,急用补充能量。

杨为先检查完后,便跟着差役进入贡院,按照考牌寻找自己的座次。

走到贡院门口时,瞥了一眼远处的主考、同考官的位置,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人。

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棨,就是腊月二十一晚宴时的曾大人,杨为先还去找他请教过几次作文章。

杨为先瞅了几眼确认就是此人,方才快步走进贡院。

怪不得最近恩师和张爷爷等人不让自己去找他们,原来是这原因。

年前初抵北京城,杨为先在探访北京贡院后,心中便已暗自揣测考场号舍的环境或许不尽如人意。

原本尚存一丝幻想,以为或有不同,但亲临其境后,却发现实际情况确实平平无奇。

考棚大多由木板、苇席等简陋材料仓促搭建而成,四周则以荆棘丛作为屏障。

这与之前府试、院试考场在设施上并无显著差异。

若将之与江南贡院的精致与考究相较,其间的差距犹如云泥之别。

分的号舍一般,距离厕所很远。

杨为先摇了摇头,不在意的直接走到号舍坐下。

还好几人都带齐了东西,要不然可能就要在这里冻死。

此时距离考试还有几个时辰,杨为先索性把位置收拾下,然后取出一床厚毛毯盖着躺下,美美的睡了起来。

多年来一直锻炼,睡眠质量还是很好的,倒头就睡着了,还好没有打呼噜,不然就要被人投诉。

子时一到,随着翰林院侍读曾棨的一声令下,鼓声隆隆响起,标志着永乐十六年会试正式拉开帷幕。

杨为先迷迷糊糊醒来,收拾了下号舍,拿到差役下发的草稿、试卷、三根蜡烛等物品,便开始抄下巡逻衙役举着的考题。

考题类型和数量,跟之前乡试没有区别,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一共七篇文章。

四道经义题也是要从“五经”加起来的二十道题中,选四道。

乡试都没人能做完两经以上,更别说会试了,大家都是保守,各自选主修的一经。

杨为先深呼了一口气,认真的研读第一道四书题。

“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

这第一道题就出自《大学》,还是个截搭题,看来曾大人挺会选的。

说道这个截答题,简单地说,就是从四书里,选两个句子,截掉一句或几个词,然后搭在一起成为题目。

这样出题,也是因为四书的内容有限,按照常规出题方式,容易猜题与抄袭,所以就出了这类截搭题。

到了这科举考试倒数第二关,要动真格。

常言所说,这会试第一场对比乡试难上加难。

杨为先细细回顾了先前与恩师共同探讨并梳理的《大学》一书中的注解,对于这第一道题目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上至国家之君,下及黎民百姓……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一边研磨着墨汁,一边沉思冥想,时间悄然流逝了一刻钟之久,直至心中有了定见,方才提笔作答:

“夫修身立本,乃人道之基,天地之大义也......”

经过这六年的刻苦学习,以及前世九年的义务教育积淀,杨为先撰写八股文已游刃有余,缺少的只是如何进一步字斟句酌,以撰写出更加出色的文章。

来到北京城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后与恩师、张爷爷、金幼孜等朝中重臣,以及刘江等青年才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时,所作的文章,笔触潇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落笔之际仿佛有神助,尽显才华横溢。

一边轻蘸墨汁,一边挥洒自如地书写,洋洋洒洒之间,仅一个多时辰,便完成了一篇两百多字的四书八股文。

随后,杨为先轻轻揉了揉手腕,思考着第二题,稍作休息后,再次提笔。

大脑迅速运转,笔下生风,龙蛇飞舞,一篇接一篇的佳作跃然纸上。

直至大约正午时分,才缓缓停笔,细心研读并检查起自己所写的三篇八股文来。

满意地审视着三篇精心撰写的四书八股文,小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次考试排名确定不了,但是肯定稳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