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同年会(求订阅)(1 / 1)
有着刚才杨为先的警示,众人虽然嘴上仍是不依不饶,却并未再动手。
他们一边相互讥讽,一边各自落座,手中紧握着酒碗,目光如炬,怒视对方。
推杯换盏之间,仿佛那酒里装着对方的血,一口接一口地猛灌。
似乎谁喝得更多,谁就能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杨为先看场面算是控制下来了,悄悄的走向不远一直傻站的酒楼老板,轻声叫道:
“刘掌柜,吾可是帮了尔一场大忙,不应该好好谢谢吾?”
谢你个鬼,搞坏我两张桌子。
这话刘掌柜可不敢说,也只敢心里气愤下。
而且说实话,杨为先还真帮了他大忙。
如果要是没把这打斗场面控制住,来日让朝中大臣,以及永乐大帝知道新进贡士在他的店里大打出手,多少也是要跟着挨罪的。
刘掌柜想明白之后,嘿嘿笑着回应:“要的,要的。杨公子你看,有啥需要的?”
杨为先看到这人很上道,微微一笑回应,然后思考了下说道:
“没看这现在喝的正火热的,赶紧把好酒好菜都上齐了。”
刘掌柜闻言,看是让上菜,不是啥大事,笑呵呵回应:“应该的,应该的,这就上。”
看没什么问题,杨为先笑了笑转身离开,顺便不忘说了一句:“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毁了,这回亏大了。”
刘掌柜好像想起了啥,懊恼的拳头击掌。
-----------------
二月二十九日晚,顺天府衙门内外张灯结彩,自内至外依次摆设了三五十桌,座无虚席,气氛极其热烈。
在最内侧的一桌,端坐着翰林侍读学士曾棨,与翰林侍讲王英两位戊戌科会试主考官,身旁还陪伴着八位同考官。
围绕在他们周边的几桌,则是顺天府的众多官员,而再往下的席位,则依次坐着杨为先这帮新科贡士们。
会试后,一般是不会有正式的宴会的。
科举四宴,指的也是文武科乡试、殿试后才有举办,分别是鹿鸣宴、琼林宴两文科,鹰扬宴、会武宴两武科。
有这一场宴会,还是永乐大帝下旨赏赐的。
场面非常热闹,一帮新进贡士饮酒作乐,频频有不错的佳句、诗词出来,来讨得曾棨等朝中大臣的欢心,氛围还是很好的。
有深得永乐大帝器重的翰林侍读学士曾棨带头,率先吟诗作词。
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在场贡士们的好胜之心,纷纷不甘示弱,竭尽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风采。
这人家曾大人不仅思如泉涌,还酒量过人,来者不拒,众人纷纷找其敬酒。
人之洒脱、豪爽,甚得众人心悦诚服,不愧是,人称“酒状元”。
杨为先在宴席上比较平平淡淡,一会找陈询、刘江五人喝酒,一会就去和其他各省贡士们喝几杯,好好认识这帮同年们。
虽然在杨为先的记忆中,这一科中未来没有出啥知名的重臣。
但这帮同年,来日可都是进士出身,庶吉士、翰林、各大部门啥的说不定都有大家的席位。
未来几十年,说不准还需要众人帮助的。
二百五十人,都认识交好也不现实。
简单和大家都露个脸熟就好,不一定能深交,但至少别留个坏印象,省的以后被人搞。
说实话杨为先作为来日首辅的爱徒,也不会有人给他啥坏脸色看,最多心里嫉妒下,拼命灌他酒。
谁让你十八岁就考中进士的。
在场就你最年轻,不欺负你,那欺负谁?
等宴席来到热烈的时候,都不用杨为先一一去露脸祝酒,就有不少人走了过来。
借着恭喜杨为先年纪轻轻就考中贡士的名头过来祝酒,让其饮了不少,头也开始晕乎乎了。
虽说这酒度数也就比啤酒高点,可也架不住连喝上百盅酒。
不管是啥时候,酒桌上,喝好了,啥都好说,都是好兄弟。
这不,杨为先从一帮浙江新进贡士口中,打听到于谦于少保的事。
今科会试没来,还在家备考乡试。
杨为先知道后,懵了一下,自己记得好像于少保就是永乐晚年考中的进士。
难道不是这戊戌科,是下一科?
错失了认识于少保的机会,那只能等以后了。
杨为先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继续和众人推杯换盏。
有着首辅爱徒的身份,如此年轻有才华,还能放下身份,这让众多新进贡士无比佩服。
在众新进贡士心中,杨为先如无意外,几日后的殿试考策论,说不准还能考进三鼎甲。
毕竟策论可是其的优势,这是所有新进贡士都赞同。
不管是治水之策,还是一些考试经典名言名句,多少还是流出不少到大家耳中。
朝中又有人脉,本人年轻又有才华,以后不管是进入翰林院,还是各大部院,就算慢慢熬资历,也能熬到内阁大学士或者尚书。
这样前途无量的潜力股,没有人不愿意好好结交一番,打好关系。
每个人心中都抱有不同的想法,这互相喝起酒来,就控制不住。
这不,喝着喝着就唱起了精忠报国,杨为先还搂着一帮人一同吟唱起来。
那场面甚是激烈激昂,热血沸腾。
把本来去敬酒的新进贡士,和上桌的一帮官员,让其纷纷注视过来。
话说这首歌,此时已经被永乐大帝安排让人编曲作词,作为一些庆典曲目,同时让军中传唱。
经过几个月的流传,大明朝各地之人都会哼唱几句。
随着杨为先一帮人带头,周围人纷纷跟着哼唱起来,再加上一些守卫军士助威,那场面甚是热烈,气势磅礴,振聋发聩。
可让这场宴会进入高潮,酒一坛一坛的喝,喝唱声一阵一阵。
此歌能有如此效果,也要跟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有关。
此时的大明朝,不管朝中还是各地百姓都还是处于尚武精神。
毕竟这被蒙元压迫才只过不到百年,谁又能忘记那屈辱。
是个汉子内心都想吃胡虏肉,饮匈奴血。
但谁又能知道,这样的精神还会留存多久呢?
-----------------
皇城西南一处宫殿,此时依旧灯火通明,内外有不少宦官和军士各自坚守自己的职责。
武英殿,永乐大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桌上的御纸,沉思着。
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做一位帝王也不容易。
“万岁爷,要不您先休息下,喝口茶润润。”侧立在身旁的一位太监轻声道。
永乐大帝抬头看了一眼太监,缓缓道:“那就给朕上杯茶。”
“老臣遵旨。”太监恭敬的行礼道。
随后便安排人泡了一壶热茶,永乐大帝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缓缓开口道:
“马云,你说今科策论题,朕要该如何制定。”
马云听了后,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想了下才开口道:“
老臣懂的少,只懂怎么伺候万岁爷,这万岁爷心里不是已经确定了。”
“你啊,还是如此这般。”永乐大帝笑了笑说道。
马云笑了笑没说话,默默在一旁给永乐大帝斟茶。
伴君如伴虎,可不是吓唬人的话。
刚才这要是说错哪怕一个字,都说不准要掉脑袋。
人家永乐大帝让给殿试题意见,可不是真让给。
毕竟这就连翰林院,还有各大部院朝臣官员都掺和不了,那这宦官更不敢。
这现在永乐大帝可和以后的继任者不一样,殿试这等关乎大明统治,维护皇权的考试,可不是随便让人出题的,都是亲自御策制问,同时亲策于廷。
永乐大帝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静静的思考了一会,方才提笔在御纸上写下一句话: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