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殿试(1 / 1)

加入書籤

三月初一,寅时五刻。

夜色正浓,天空之中,一轮淡月高悬照亮大地,北风凛冽,呼啸而过。

正当万千百姓沉浸于温暖的梦乡之际,有数百名未来的国家栋梁,不畏严寒,毅然起身,迎接今日挑战——殿试。

殿试,是自隋唐时期以后,封建王朝所举办的科举考试之一。

历朝历代皇帝主持,安排在皇城内宫殿考试,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

也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挑选人才,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方法。

此时是明初,殿试时间是放在会试后的月份,三月初一。

三月十五这个时间,还是五十多年后的在位皇帝,因一些原因才改殿试时间。

明时坊总铺胡同,杨家院子。

此时灯火通明,六人聚集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早餐,谈笑风生,享受着这短暂的美好时光。

会试放榜之后,杨为先就邀请了刘江等人来家中小住几日,交流学问,备战殿试。

董璘、刘江、陈询五人甚是赞同,乐意之至。

虽说大家会试考的都不错,但这殿试可是考策论,谁又能保证和会试同样的成绩。

有着杨为先对策论一道颇有心得,相邀大家一同讨论,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谁会拒绝呢!

杨为先六人吃饱喝足之后,收拾下,便一同前往殿试地点。

笔墨纸砚、吃食都没有带,这些都会由礼部和光禄寺准备好。

出门前,杨东、杨猛几人还不忘大声喊道:“祝诸位公子考中心意成绩!”

“哈哈哈,你们还是等你家少爷考中鼎三甲吧!”陈询等人一同大笑道。

杨为先笑了下,便和刘江等人并行走在街上,六人有说有笑的前往皇城丽正门。

不到半个时辰,就来到了,此时大部分贡士都来了,都按照会试排名依次排队等待入场。

“董兄,刘兄,杨兄......早安。”

“来,来,董兄,刘江来这边,位置都给你们腾好了。”

一帮熟悉的同年,纷纷打招呼,杨为先六人一一回应。

随后按照大家的指示,依次进入各自的位置等候入场。

杨为先走到自己的位置后,分别和前后几人打起招呼。

倒不巧的是,前后五六名都是浙江、江西贡士,直隶的很少,都在很后的名次。

站在杨为先前面的是福建闽县董和,后面是浙江兰溪县胡文善,江西庐陵县刘礼让等各地考生。

有着这几日两场宴会和众人的相处,大家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杨为先笑着和大家打招呼:“董兄,胡兄......早安。”

“早安,杨兄。”众人纷纷笑着回道。

互相问好后,趁着排队的功夫,众人闲聊起来,无不是聊着最近发生的趣事,亦或者学习心得、疑惑。

主要还是疑惑,此时杨为先在身旁,趁着这个机会,大家各自问起内心一些不解。

约莫聊了一两刻钟,队伍开始启动了,前方礼部官员带队开始前行。

二百五十人长长队伍,走在外金水桥的这条御街上,也就是之后的天安门广场。

队伍井然有序,一个个踏出坚定的一小步,却也是人生的一大步。

到了殿试这,基本不会再出现有人落榜。

大明立国以来,十三次殿试,也只有个例出现有人被刷下。

但也是少数中的特例,有只有倒霉透顶之人才能遇到。

只要安稳的参加这殿试,写完最后这一道策论题,未来至少是一个同进士出身。

这可超越了整个大明朝数千万人,甚至是此时整个世界数亿人。

如果运气好点,考进二甲,还有望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那未来就是一片光明。

未来的辉煌人生等待着众人,此时二百五十人的内心都是兴奋紧张,坚强有力的迈出一步又一步。

来到承天门时,杨为先稍微看了下,就跟着前方队伍继续赶路。

此时的承天门只能看出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的一点影子,不像后世那般宏伟壮观。

主要还是现在正在修建,未到完工时。

走过外金水桥后,进入承天门便来到了明皇城。

沿着这条中轴大街向北,接连穿过端门、午门,便来到了明皇家宫殿,也就是所称的紫禁城。

看着午门前方——内金水桥,像极了那鲤鱼跃龙门那一道关卡。

跨过后,二百五十人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进入这充满荆棘的道路,却又给人无限希望的大明官场。

到了这,才是真真正正可以体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改变出身,登上那高高在上的朝堂,印证那一句——王候将相并非天生注定。

也不知是不是凑巧,这时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那一抹抹温暖带有一点刺眼的阳光照射在身上,让众人一抖擞,好似得到了什么,浑身充满了能量。

杨为先一边走着,一边抬头看着那万丈光芒,热血沸腾,心中不禁涌起无数豪言壮语,真想大声释放出来。

忍住心中激动,脚下大步跨出,一步一步往前走,来到午门正北方,中轴线上的奉天门前停下。

此时周边已经有不少北巡文武百官分列左右,看着身后一帮未来同僚,默默笑了起来。

奉天门是奉天殿前门,左右两大门都是红色,前面是一处大广场,也就是此次考试地点。

奉天门是明朝皇帝平时接见大臣商讨国事的地方,俗称“御门听政”,也是杨为先这些以后官员上朝的地方。

如今这紫禁城没有建好,倒是便宜了杨为先等人。

因方便建设,周围城墙都未完全封上,远眺四方,各式各样的宫殿都能看到。

要是等之后正式建好,迁都后,可很难再好好欣赏一番。

杨为先趁着这个功夫,看着周边这紫禁城的风景。

还别说,一座座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宫殿,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被光线照射甚是好看。

配上旁边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金龙柱子,真是宏伟霸气。

还有周围洁白玉石雕刻玉拦,精工细琢铺满的青石板,那真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一次来到这,欣赏封建王朝巅峰之作,使用木制结构,建造出这世界级宫廷建筑,真是牛。

整座城似长方形,沿着一条中轴线,分立两旁设计无数宫殿群。

以三大殿和后三宫为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宏伟华丽。

听说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这杨为先倒是没有看到。

说到这个中轴线,不得不赞叹中华文明古建筑的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处简简单单的规划设计,其中所涉及到的礼制文化、哲学思想、堪舆,结合周易八卦等无数文献,搭配一帮能工巧匠建造,当得世界之最。

此时的北京城中轴线全长约八九里,也就不到后世五公里。

以钟鼓楼为北起始,向南经万岁山、神武门、后三宫、三大殿、午门、端门、承天门、一直到最南端的丽正门。

以万岁山、紫禁城为中心,东西分列庙社社稷坛与太庙,构成整个内城中轴线。

宏伟霸气、壮观,倒是真的,可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那真是数不胜数。

杨为先这段时间晨跑时,每天都能看到成千上万民夫顶着寒风搬运木、石材,工匠则用手一点点的精心雕刻。

估计此时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要干活。更别提从南到北各地搬运物材,所耗费的资源。

杨为先把四周各处宫殿看了差不多了,才过去不到一刻钟时间。此时应该是到了殿试时间,听到远处传来宣旨的声音。

“宣戊戌科贡士觐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