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论卷(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打仗哪有不流血死人的,难道太祖和皇上不是从战争里走出来的。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犯明者,虽远必诛。这才是吾天朝上国该有的气势。

难道杨为先说错了?”杨荣终于忍不住,开口怒声道。

”好。好......好”金幼孜和张泌等人一同跟着称赞道。

李昶和郭瑄被反驳的哑口无言,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再反驳了。

毕竟已经讲明了,这几十年大明一直存在战争。

如今的永乐大帝对北征看的非常重,要是再说这篇文章不好,就要涉及到皇上,这可不能再说了。

“哼。这份卷子多方面都不符合考试要求,本官不评阅此卷。”

李昶被气的难受,嘴硬的说了一句话。

然后一甩袖子,直接起身走回自己的座位整理其它卷子。

郭瑄跟着也愤然回到座位,二人的行为表明了不认可杨为先的卷子。

杨荣等十人看着二人离开,一时不知怎么办。

这要是少了二人评卷,杨为先的成绩该怎么排?

胡广看了众人一眼,笑呵呵开口打圆场道:

“杨为先的卷子暂且不参与评卷,等明日呈给皇上来决断。”

“可,可。”张泌、杨荣等人同意道。

胡广看向李昶二人道:“那二位呢?”

“胡大学士都这样说了,吾没意见。”

............

三月初二,太阳缓缓升起,十二位读卷官便开始整理几个时辰前评完的试卷。

吃过午饭,约莫未时五刻,胡广带着其他十一位读卷官,抱着几十份试卷,跟着禁军前往武英殿。

带着多,总比带的少好。永乐大帝想批阅几份,御批几位新科进士都行,高兴就全看了一遍。

胡广等人刚进入武英殿院子时,马云就已经在门外等着了,领着众人进入殿内,永乐大帝已经端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

十二人等永乐大帝批完手中这份奏折,抬起头后,便上前拜见道:“臣,拜见皇上。”

“诸位爱卿,平身。”永乐大帝笑了笑道。

随后,胡广出列走上前躬身行礼道:

“皇上,今科殿试试卷,吾等已评阅完成,皆在此,请皇上钦定御批。”

“既然已完成,汝等就一一诵来。”永乐大帝郑重的道。

“臣遵旨!”胡广行礼回道后,便拿出“○”最多的一位考生策论卷子大声朗诵起来。

一张试卷,字迹工整干净,满满的二千多字的策论,胡广一一仔细念出,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便读完。

随后呈上御案上,缓缓开口说道:

“皇上,此卷是会试第三名新科贡士福建李马所作。

此子,自幼聪慧,十岁便能通读四书五经,洞悉其义。

此篇策论回答非常出色,谨听皇上安排。”

永乐大帝点了下头,脸色不变,郑重道:“尚可,继续诵来。”

众人看永乐大帝还算满意,便松了一口气。

胡广退下后,杨为先的师父杨荣走上前来,缓缓朗诵第二份卷子。

读完后,和胡广一样,对试卷介绍道:

“皇上,此卷是今科会元直隶扬州府董璘所作。此篇策论,条理清晰,论证明确......”

永乐还是面不改色,点了点头道:“尚可,继续诵来。”

杨荣行礼完走回位置,金幼孜便出列上前行礼,随后一一念出第三篇策论,介绍是刘江所作,众人对此卷的评价。

永乐大帝听完后,还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反应,依旧说道:“尚可,继续诵来。”

众人这下就懵了,互相对视一眼,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读了三份卷子,永乐大帝都未对其有过多的评价,这是在等什么?

随后,众人还是按照圣旨,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紧随其后,一一念出带来的前十二份试卷。

大约半个时辰,永乐大帝面前就摆着十二份试卷。

这读卷的过程中,永乐大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回答,“尚可,继续诵来。”,要不就是加一句“不错”、“可为前十”。

依然是未曾御批那份为鼎三甲。

这让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办了。

按照之前几次殿试,虽说也会让多读几份卷子,有读十五六份,也有二十几份的时候。

但基本上,都会读完十份卷子的时候,确定鼎三甲,对应状元、榜眼、探花是谁。

可这回,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让人不知所措。

倒是胡广、杨荣、金幼孜和张泌四人会心一笑,隐隐猜到永乐大帝的意思。

作为身边近臣,最近可是经常听到永乐大帝说起一个人名。

竟然永乐大帝没有叫停,按顺序,自然又来到了胡广这里,上前躬身行礼,跟之前同样的流程继续诵来。

一份又一份,当夏原吉读完第十六份卷子的时候,坏事了。

永乐大帝没有像之前那样,淡定的回着同样的话。

反而是皱着眉头,龙颜微怒,质问道:

“汝等是如何评卷的,难道只会送来这些卷子。

要是还有试卷没有评完,就好好回去再看一遍。”

这可把某些不知所以之人吓到了,这些卷子也不差啊,不是一直都说不错的嘛,怎么变成这样的。

胡广和杨荣几人相视一笑,随即胡广上前,躬身行礼道:

“皇上息怒,臣这里还有一份特殊卷子,臣等未敢对此评阅,请圣上裁断。”

永乐大帝盯着众人,怒视道:“诵来,如若还是跟刚才一般,汝等就给朕归回东阁重新阅卷。”

“臣遵旨。”

随后,胡广把手中多的卷子递给杨荣,留下一份厚厚的试卷,缓缓打开一张。

清了下嗓子,呼出一口气,声情并茂的朗诵起来。

看着此篇文章,仿佛身临其境,置身漠北,策马奔腾,挥斥万军,封狼居胥。

“夫至治之道,乃国之大本,民之安也......今略汉唐宋三代法制之优劣,以论游牧之也。

夫天下事,莫过于治与安。

治理之道,千头万绪,而治理游牧之难,尤为棘手......盖游牧逐水而居,行踪无定,习俗异于农耕,治理之难,非止一端......

自古华夏,农耕为本,北疆游牧,互为邻邦。

秦汉以降,历朝北征,以安社稷,保民安康。

今论其策略,析其得失,以为后世鉴。

............

秦汉之际,匈奴强盛,威胁中原。

秦始皇筑长城以拒之,虽为守势,然亦显其决心。

汉武帝则采取主动出击之策,命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伐,大破匈奴,开疆拓土,奠定汉室四百年基业。

此策之成功,在于汉武帝之雄才大略与将领之英勇善战,更在于汉室之国力强盛与民心所向.........

胡广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着这篇文章,让周围之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千年来历朝历代和游牧对抗的场面,场面宏伟。

永乐大帝本来一脸不满,已经在怒火的边缘,刚听到文章的开头时,脸色依旧不变。

可随着继续停下去,脸色瞬间变了,从怒色变成淡定,然后喜色,渐渐的眉头上扬,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兴奋的连连说道:“快念,快念。”

胡广稍作停顿,继续朗诵道:

“漠北定,则天下安。游牧狼子野心,觑觎中原,企图灭吾华夏文明。

治游牧,关乎国家兴亡与民族兴衰......今人当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综观历史,北征之策,当以国力为基础,以民心为依靠,以智勇之将领为先锋......

今人论史,当以史为鉴,吸取前人智慧与教训,以为国家长治久安之计。”

游牧之侵扰,一味的防守只会处处挨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