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批卷(求订阅)(1 / 1)

加入書籤

一张试卷,在十二人手中不到一刻钟时间,就审阅完成。

按照殿试评分规则,分别对手中卷子打上“○”、“△”、“\\”、“1”、“×”五种记号其中一个。

如果是“○”,那就是最好,可以说是满分的意思,其次是“△”,最差就是“×”。

按照这样的评分规则,众考生就看谁的运气好,能拿到最多的“○”。

“○”的数量越多,排名越靠前,就有机会让皇上评阅。

但想拿到更多的“○”,不仅策论写的好,也看会试排名靠前不。

毕竟读卷官审阅到后面,都累了,哪有闲工夫仔细看你的卷子。

众人一张又一张评阅,看完一张评完,传给下一个人,十二人轮流批完一张算结束。

参加阅卷,都不是一次两次了,众人评阅卷子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扫而而完,动笔打分。

随着唰唰声不停响起,大约来到丑时时分,二百五十份卷子的评阅工作,终于接近尾声。

原来应该拆开弥封试卷,初定名次的时候。

东阁阅卷屋内,十二位读卷官却围坐一起,激烈争论了一两刻钟时间,内容一直围绕某一份卷子情况。

“怎么?

杨翰林学士,难道汝要徇私舞弊?

别以为本官不知道这份卷子是谁写的。”

北京行部右侍郎李昶,激动地带着不满的情绪,讥讽地道。

张泌立马不爽的反驳道:“李侍郎,汝是什么意思,可不要乱说话。难道这份卷子写的不好?”

“哼。张寺卿,别以为本官不知道汝跟此子有关系。

难道汝也要和杨翰林学士一同舞弊?”

李昶一脸坏笑,语气不善,反击道。

“李侍郎,此卷好与坏,诸位都看过,有何不好?”杨荣淡定的回道。

李昶一脸不爽道:“那诸位都觉得此卷如何?”

在场读卷官,除了杨荣和张泌、胡广,其余八人互相看了一眼,神色各异,想了一会后,金幼孜率先开口道:

“本官觉得可列为佳卷。”

“附议。”

“附议。”

.........

“附议。”

“本官认为只能评中等“\\”。”

金幼孜说完后,一连七人都赞同是优等“○”,到大理寺右寺丞郭瑄时,却评为中等。

剩下杨荣和张泌、胡广三人,多半不用说了,肯定也都是同意金幼孜的意见。

李昶听到金幼孜等人的评价,更气坏了,激动地讥讽道:

“汝等同流合污,包藏祸心,本官定要告发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哼。李侍郎,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张泌一脸不满的大声喝道。

“怎么,难道本官说的不对,此子难道不是叫汝爷爷?”李侍郎坏笑着反问道。

郭瑄笑眯眯,讥讽道:“张寺卿,汝还是回避好,此子的卷子,汝最好不要参与。”

“本官问心无愧,怕什么。不想汝等二人得到吕尚书什么指示。”张泌不爽的大声喝道。

张泌这一下子把李昶和郭瑄挑刺的原因说出来,这可让场面瞬间热闹了起来。

除了杨荣和胡广淡定些,其他人都朝二人笑了笑,心知肚明二人某些小心思。

李昶和吕震都是来自陕西西安府,做为老乡,肯定收到啥消息了。

而郭瑄,又是吕震的老手下,也多半给了啥任务。

好家伙,这要是让杨为先知道了,定狠狠的记一笔吕震。

李昶语气冲冲,反驳道:

“吕大人恪守职责,要不是此子仗着汝等关系,找人通报皇上,怎能考完试。

这等投机取巧,心术不正之人,如何能取得好名次。”

“汝这说的什么话,小兴只是多要几张试卷书写,怎又是心术不正?

吾看汝等就是怀恨在心,嫉妒人家才华。”张泌气势汹汹的反驳道。

郭瑄冷笑道:“张寺卿,此子所为不合规矩,写这么多文字,难道不是投机取巧?”

“郭寺丞所言极是,此子违反考试规矩,投机取巧,不可取。”李昶立马跟着附和道。

“胡大学士,汝看看,这二人都说的什么话。

明明是皇上同意给提供多试卷,怎变成杨为先投机取巧。”张泌实在恼火,看向旁边的胡广道。

胡广点了点头,开口道:“此事皇上已同意,吾等暂且不谈论,先好好评析此卷内容。”

李昶和郭瑄看胡广都说话了,也不好再抓着这件事不放,一同点了点头同意道,其他人也没有说啥,也都赞同。

胡广看众人都同意了,笑了笑,开口道:“杨翰林学士,汝对此卷有何见解?”

“这份卷子以北征军事为主,本官认为,还是让方尚书来评价,会更适合。”杨荣笑着淡定的回道。

众人倒是没有想到杨荣会这样,没有因是杨为先师父,提供帮助,反而直接让兵部尚书方宾来说。

这要是方宾稍微没说好,重新影响了众人对这篇文章的感受,那结果难以预料。

但是让方宾来做评价,众人却没有啥意见。

人家方宾,进入朝堂之后,先任刑部郎中,后进入兵部任职,出征过安南,参与过北征,多年以来办理部事,颇有才干,应务不滞。

对军务之事精通,了解南北边境之地军民情,而且人机警聪敏,了解皇上的想法。

分析杨为先这篇策论,会更加专业,更符合事实。

方宾看到众人都看向自己,笑了笑,拿起桌上的试卷,缓缓开口道:

“杨为先这份卷子,倒也算是围绕皇上所出题——至治之道,汉唐宋三代法、制之优劣等核心来写。

这篇策论,条理分析,论点、论证、论据,三者相辅相成,非常有说服力。

讲清楚了历朝历代北方游牧之族,形成原因、生活习惯、与中原敌对原因、两者利弊等分析的面面俱到。

如若,军中将士、各地官员学习此策,使得知己知彼,定能百战不殆。”

“可此子这都写的什么,处处显露起杀心,这圣人之书都学到哪里去了。

难道不知道,仁义为先,化干戈为玉帛,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四海晏然,以仁义之师,行教化之政,使敌国感皇上之德,自相归化,则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此子劝写道,灭敌杀族,有伤吾大明仁爱之名。”李昶立马冷笑大声喝道。

还没等方宾反驳,张泌就率先开口怒吼道:

“汝真是读书读到狗肚子里了,仁义、仁爱对这些北方狼子野心之人,这不是养虎为患嘛。

难道忘记百年前的大宋,被人欺凌、侮辱,导致蒙元入侵,欺压吾等汉人。

要不是有太祖带领吾等推翻暴元,汝等怎能安稳坐在此地。”

李昶本来已经被怒骂的不知如何回答时,另一位好队友郭瑄帮他立即反击回去:

“那是前宋腐朽无能,如今吾大明有皇上带领,万国来朝,诸夷皆服。

这些年皇上北巡,都把蒙元残余吓得连连逃窜,都臣服于大明朝。

如若对其族有如此杀心,亡族灭种,这不是更会引起侵犯吾大明边境。”

“迂腐,迂腐,迂腐。

卧榻之匣岂容他人酣睡,民间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不对北方此等野心之族,武力威慑,那更以为吾大明好欺负。

一世之平,难道可三世、五世、万世之平安?

如若不把其彻彻底底征服,留下隐患,千年来历朝之教训犹在眼前。”

方宾被这等腐儒气的一连三声怒骂,大声的反驳道。

“汝......汝,若大战一起,定血流成河,妻离子散,到时两败俱伤,吾大明危矣。

汝此心甚害皇上啊!”李昶被气道,直接反驳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