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授官(求订阅)(1 / 1)
一行六人走出院子,有说有笑前往国子监。
参加今日的活动,祭拜孔庙,行释菜礼。
这一场祭拜礼仪,可比之前入县学复杂的多。
光祭品就多的不少,如兔、菁、枣等十几种。
国子监祭酒穿着朝服,带着一帮穿着吉服的新科进士,对孔圣人行三跪九叩礼。
仪式结束后,礼部尚书会上奏,永乐大帝安排工部在国子监给新科进士题名立碑,以给后人观阅。
让众人虚荣心都得到了满足,距离名留千史又进了一步。
忙完一天国子监之行,之后几日则是去鸿胪寺接受培训。
学习朝会、宾客、吉凶礼仪等。
从初七开始,一直学习到初九下午方才结束。
三月初十,这一天是二百多位新科进士放榜后最激动的时候,决定众人的官途的时候要到了。
一大早众人就起床换好衣服,前往吏部。
授官,这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之事。
寒窗数十年可不是为了那一个功名,最重要还是脱离平民身份,当上官老爷才是硬道理。
辰时,二百五十名新科进士到齐后,便被一位吏部主事带着去拜见。
如今吏部在北京城官职最高的一人——师逵,吏部右侍郎。
本来按照惯例,负责给新科进士授官的应该是吏部尚书。
但因为永乐大帝北巡,吏部最高长官蹇义被留在应天辅佐皇太子监国,所以这授官之事就只能交给其他人负责。
自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考试后,新科进士授官基本上形成了定制。
一甲三人金殿传胪时立即授职。
二、三甲进士,通过“选考”方式,“文学优长”者可为庶吉士,得以进翰林院学习,约三年后可授各种官职。
未被选为庶吉士的二、三甲进士,则会被分别安排到各部门观政学习。
学习时间不固定,可能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有可能。
学习完之后,运气好的,可能会分到京城各部门。
运气差的,就直接被送到地方,去当知州、同知、判官、知县这些地方官。
首先,被选为庶吉士的,肯定是最好的一种。
其次,是留在京城各部门当官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想的还是留在京城好。
毕竟天子脚下,权力中心,高官权贵太多了,说不准哪天被看重,官职蹭蹭的往上升。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此制是几十年之后,才会形成。
现在处于永乐朝,内阁初步形成,对应内阁权力也没有那么大,人数也少,成为一部尚书是比较吸引人的。
庶吉士的名额,还不固定,前几科多的时候二三十人,少的时候三五人。
这一次戊戌科多少,谁也说不准。
“诸进士到,正衣冠。”
就在众人遐想之时,吏部官员一声唱道,众人纷纷收拾仪表。
一甲三人在前,二甲、三甲在后,井然有序一一走进吏部正堂,拜见吏部右侍郎师逵。
接着便是按照流程,先给一甲三人,分发盖有吏部大印的任命书、朝服、官服、官印等。
随后,二甲、三甲排名靠前者,在吏部报名参加庶吉士选考。
二甲一人又一人,一一上前报名后,轮到杨为先时,却没有了动作。
周围之人都不知道咋回事的时候,正堂上坐着的师逵抬起头,看着台下的杨为先,从桌上拿起了一份黄色绢本,站起身来道:“圣旨到!”
哗啦,一下子,整个大堂内外所有人纷纷跪下,低着头,倾听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自古人才乃国家之根本,社稷之安宁系于贤良。
朕观天下士子,勤勉向学,以期报效朝廷。
其中新科进士杨为先,才德兼备......复置曹州,辖曹、定陶二县,特授汝为曹县知县,署理曹州知州。
望汝秉持公正廉明之心,勤勉政事,爱民如子,兴利除弊......钦此!”
师逵缓缓打开圣旨,朗声宣读起来,随后圣旨一合,看着下方杨为先道:“杨为先,接旨谢恩。”
“臣杨为先,谢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为先起身走上前,又跪下道。
这怎么突然当知州了,不是说下放知县的嘛!
看着是署理知州,可曹州也没有别的州官,自己这不就是正七品的知县,管着两个县啊!
应该是拿着从五品的俸禄,干着正七品的活,还多一份权力。
杨为先接着圣旨,内心兴奋的都忘动了,还一直傻跪着。
“杨为先别跪着了,赶紧过去文选清吏司那。”师逵提醒道。
“哦,哦,好的,多谢师侍郎,下官这就过去。”杨为先吓了一跳,连忙起身醒来道。
杨为先手拿圣旨,走向旁边文选清吏司办公地点,路上看到董璘、刘江等人,笑了下,给其一个淡定的眼神。
来到文选清吏司门口,便有官员领他进入,一位吏部郎中坐在案桌上,看了他一眼道:“可是杨为先?”
“回大人,下官是杨为先。”杨为先行礼道。
随后,郎中便挥笔在面前的纸上唰唰的记下,边写还边念道:
“杨为先,戊戌科二甲第五名,授曹县知县,署理曹州知州。”
最后拿起一旁的吏部大印,啪的一声盖上,这工作就算安排好了。
让人拿来朝服、官服、官印递给杨为先。
“杨为先,你还真是深受皇上喜欢啊,小小年纪,就署理一州,不错不错。”
郎中还不忘吐槽下,满脸羡慕的样子。
“多谢大人夸奖,这都是皇上信任下官。
这以后还要大人多多照顾,照顾。”杨为先连忙拜谢道。
“哈哈哈,你这哪需要本官照顾。”郎中大笑道。
杨为先笑着询问道:“不知大人贵姓?”
“本官,姓张,名志。”张志摸了下胡须,呆了一下道。
“原来是张大人,还请以后多多照顾为先了。”杨为先连忙行礼道。
张志点了下头道:“好说,好说。”
“下官告辞。”
杨为先拜谢后,拿着“装备”转身便离开了办公点。
“张大人,汝为何对这位新科进士这般客气?”旁边一位主事看着张志的样子,有些疑惑。
“你都跟着本官两年了,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
此人日后成就,可不简单啊!”
“记住,日后遇到此人,定要好好对待。”
张志看着旁边不争气手下,耐心嘱咐教导。
-----------------
“兴弟,你这说的惊喜就是这?
这哪是惊喜,明明是惊吓。”
陈询看着站在吏部大门口的杨为先,有些不满。
随行走出来的刘江跟着开口道:
“是啊,兴弟你这太吓人了!”
“为何不考庶吉士?以兴弟你的才华,进这翰林院轻轻松松。”董璘也附和道。
“说来话长,咱们先回去吧!”杨为先看着五人,笑了下道。
“行吧,边走边说。”陈询拍了下杨为先肩膀道。
一行五人,按着来路,走回明时坊。
这一路上,刘江五人,都一直问着杨为先为何放着好好的庶吉士不做,偏偏去这山东承宣布政司曹县当官。
看着为自己操心的五人,只好耐心的解释起原因。
五人听了之后,连连保证日后要是在地方上遇到困难,一定要写信回来,定想办法帮忙解决。
杨为先看着身旁关心自己的五人,心里默默下了决定,自己他日回来之时,定是吾等崛起之日。
“兴弟,这观政结束,我多半也是下放知县。
这以后治理上有啥不会的,还要向你多多请教啊!”
周鐩笑着,拍了下杨为先的肩膀。
撒祥跟着道:“也要多帮帮我啊!”
“好说,好说,吾等一同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