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曹县情况(1 / 1)
喝完鸡蛋面汤,垫垫肚子之后,杨为先便离开了知县宅,来到县衙大堂。
花了两日和刘主簿等人明争暗斗,如今收服曹县班子百分之七八十的心,也该正式交接工作。
晚一天治理曹县,就是对上万百姓生命的不负责。
走进大堂的时候,刘主簿、黄典史、王巡检等官员,三班六房等衙役、书吏全都抱着账册,有序排着队。
杨为先走到堂上坐下,刘主簿等人行礼,就开始准备今日的汇报工作。
按照老朱制定的受授职到任须知,接下来的流程则是了解曹县各项情况。
田亩、粮税、户口、仓库、窑冶、官吏、书生员数、诉讼事件等三十一大项。
这其中,对杨为先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钱、粮、人。
只要这三个掌握,搞好,曹县复兴指日可待。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虽然,知县是管一县政治、经济、军事、诉讼等一大堆的事。
作为后世一地书记、市县长、纪委、组织、政法委、检察长、公安局长等组合体。
但也不可能真的什么都包完,人的精力是有限,看的越多,越容易出事。
一个合格的领导,不一定什么都要会,会的多,反而不算合格。
只有给下面人画好饼,分好饼,整合好,凝聚起来,干该干的事,这就足够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抓好核心的东西,掌控全局,才能坐的稳当。
人家嘉靖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稳稳当当掌握住大明,那自然是用好了人,控好了局。
杨为先虽然人生第一次当官,可怎么也是经过后世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有着恩师等人的教导,还是学到些经验。
做不到人家嘉靖那样,学到一半也行,至少能安稳待住那朝堂。
随着杨为先打开到任须知目录,摊开笔墨纸砚,向堂下刘主簿等人示意可以开始。
按照顺序应该是先汇报祀神、恤孤、狱囚、田粮依次往下,但杨为先觉得太麻烦,先听最主要的,就直接改掉。
得到示意的户房司吏武大走出,行礼然后开始缓缓念出:
“曹县户二千八百一十六,口二万一千三百六十五。
民田十一万八千九百七十六亩,官田一万五千三百六十六亩。
永乐十五年曹县,民田夏税麦四千一百八十六石,绢一百一十匹,秋粮九千九百八十六石。
官田夏税麦八百八十六石,绢二十一匹,秋粮二千一百八十六石.........
钱银一千六百四十四两......”
户房司吏说完,杨为先没有让其离开,让其又念了一遍,自己再重新记录核对一遍。
按照朝廷定下的赋税比例,官田亩大概收八九斤,民田亩收五六斤,杨为先大概核算下基本就知道数据不差。
看着这样实缴的粮银收入,是挺不错。
去掉朝廷每年不定的二至三成起运粮,最后也能存留一万二三千石这样。
把粮绢折算下,每年大概有个五千两这样的收入。
作为一个没有商业的县,这样的赋税留存只能算是普普通通。
这一点正经收入,是朝廷留给地方的,但不一定都是留下施政用。
地方上还有许多衙役官兵等人,这些都要地方自行解决。
以曹县每年这满打满算五千两,养活数百名衙役、司吏、巡检司官兵等人完,也剩不下多少。
如若一旦发生啥大灾大难,时间一长,就只能躺平等着了。
上面不拨钱粮下来,县里收入全养人,根本没有多的余钱赈灾办事。
有人,没钱,缺了一个都发展不起来。
杨为先核对好这些数据,思索一番,就知道曹县这些年为何苦了,经济来源太局限。
全县近八成赋税,全靠二万多名老百姓种出来的。
不遇灾,你完成了工作,我勉强吃饱。
遇了灾,谁死谁活说不准。
揉了揉眉心,停下思考,杨为先挥手让户房司吏下去,换了个吏房的来汇报。
“曹县县衙,皂班十人,壮班十五人,快班二十人。
吏房典吏二人,户房典吏二人......三班六房合计十五人。”
每念出一个三班六房之人,都要站出来,让杨为先认识下。
待杨为先大概记下后,司吏继续说着其他属官下设人员:
“巡检司官兵一百五十人,一百人驻安陵镇,五十人驻县城,巡检王武......”
除了巡检司,司吏还把县衙里驿仓库、医学训科、僧会司、道会司、急递铺、税课司等所有部门,全部说了一遍。
对着这些零零散散人数,杨为先快速核算起来有三十号人。
加上三班六房,巡检司,整个曹县需要养活的吏、役,有近二百六十号人。
这还是登记造册的,要是算上那些临时招募,或者是私下聘的,说不定能凑到四百来号人。
这么多人,真要按电视剧所说的那样,让知县负责发俸禄的话,那真得做到三年清知县,一万雪花银才行。
所以那些讲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能也有些道理。
怎么说这上上下下,都要走一遍,不然人家怎会升的那么快。
一个个贫困小县,就得自行养着近四百号人,若正经收入不够,免不得人家就要想想其他法子。
换成那些富的地方,更少不了,养的人更多,一两千起都说不准,来钱的法子就更多了。
看着摆在面前的钱粮、人数,杨为先头更大了起来。
未来几年,不仅要想办法养活那二万多百姓,还得要养活这手下近四百号人。
压力巨大,两边都不能饿着。
这样一看,为何老朱严厉打击官员贪污受贿,但依然屡见不改。
你只想着让负责生产的人吃饱,却不管负责管理、统筹之人的死活。
那这不就是逼着人家去伸手,去跟你对着干吗!
你要民心,可我也要生存。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海瑞,可以清廉贫苦活着。
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徐首辅,握着万亩良田。
多数人还是只想安稳的生活,吃饱穿暖,娶妻生子。
这样简单的生活都不能满足,那又何必听你朱家的话呢!
有因必有果,人都有私欲。
身处期间,杨为先也慢慢感受到为何他们要去那样做。
对太和县、亳县、曹县等官员衙役,要定入城费、摊位费、报官费、出场费这些乱七八糟不合朝廷规矩的费用,见怪不怪了。
人家还不是为了养活自己,养活整个县衙。
不然怎帮你收上夏税秋粮,养那道貌岸然的朝臣们。
这日后在曹县的几年,养活这上上下下几万官民,是个巨大考验。
真靠着地里的产出,说不准杨为先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升上去。
农业发展的好,只能安稳,却不能富裕。
曹县不富裕,杨为先就没有功绩,就不能走的更远。
要让其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许只有工商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