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视察南隅里(1 / 1)

加入書籤

一行人,走走停停,看到一些地理环境有些不同,就商讨一二记录下来。

走了没多久,便进入水堌村的地界。

来这里,不是巧合,是杨为先有意为之。

昨日从王巡检那了解到其家族的事之后,杨为先特意去查了下县志看了看,核对下。

发现其祖父王茂,真的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官员。

曾是元朝末年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还被朱元璋征召,想授刑部尚书。

但王茂直接拒绝,让朱元璋认为他是忠于元朝,不忠于新朝,不肯当官,一气之下就把他丢到安庆劳役。

最后是啥,人家有个好友刘伯温,帮忙和朱元璋求情,然后被放回老家也就是水堌村。

本人没有当上官,但是两个儿子都当上了不小的官。

王麒,明洪武初年进了朝廷当国子监祭酒,出了点事,被朝廷追查破财消灾。

然后朱元璋他是发现被冤枉,又升为山西按察司建佥事,正五品,综合来看,也是个正厅级,不小了。

王麟,考中举人,后当到陇州学正,是个正处级。

这族里有这些人物,朝中大大小小有不少人脉关系,在这曹县能称的上是第一。

要不是人家之前破财消灾过,那就更不一般,绝对是个富得流油豪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不能简单忽视。

杨为先根据黄册、鱼鳞册大概估算了下,人家族下面多少有个两三千亩良田。

这还不算那些私下藏着的,要是合起来,说不定还能多个一千亩。

还有那曹县、定陶县两地唯一的粮长,也是由人家族人干的。

有着这么大的族业,人家依然借着政策开荒扩地,不简单啊!

多方面一合计,杨为先是想着看能不能从这地方豪族中弄出些油水。

此时的曹县民生凋敝,想快速发展起来,只有找这些豪族搞些资助。

所以刚进水堌村,杨为先就做出不一样的举动。

时不时的就向地里割麦的老百姓问好两句,夸奖下,表示其辛苦劳累这些。

见此,王巡检可能是猜到了他的想法,连忙拱手试探:

“县尊,咱们这一路走来,这南隅里的水堌村、郑村等,发展都不错啊。

这今年看样子收成不少,想必此地的王粮长、王里长,郑甲长等人花了一番心思,功不可没啊。”

杨为先闻言,停下脚步,看了看周围,淡定回了句:

“是不错,辛苦他们了,如果每个乡里村族都如此,何愁曹县不富。”

王巡检闻言,知道自己猜的八九不离十,脸上一喜,连忙说道:

“那县尊,要不让他们过来拜见下?

县尊也能借此详细了解下现如今他们的情况,看有没有可取之处,用到其他乡里?”

“嗯。”

听到这,杨为先对王巡检非常满意,这人领悟挺快的,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这挺好,本县自上任以来还未和他们详聊过,这今天竟然到了这,那就见一见。

劳烦王巡检让人帮忙通知一声,记住千万不要让其耽误农忙。”

“下官明白,这就让人去办。”

王巡检接下命令之后,就连忙让一名手下跑去通知。

一行人就这样待在原地,时不时对地里割麦的老百姓闲聊两句,加油打气下。

没过多久,巡检司官兵就带着一帮中年、老头赶了过来。

“生员曹县粮长王威,拜见县尊。”

“生员南隅里里长王导,拜见县尊。”

“童生南隅里郑村甲长郑福,拜见县尊。”

“小民......拜见县尊老爷。”

.........

南隅里的十三名甲长,一名里长,以及曹县粮长,十五位老者恭敬行礼问好。

几日前没有多关注众人,此时趁着间隙,杨为先快速打量了王导和王威这对父子,以及郑福。

有着功名的三人,经过岁月的洗礼,一身儒雅气质尽显一身,丝毫没有那泥土气息。

打量完,也要做出该有的礼数,连忙微笑回礼。

“曹县知县杨为先,见过诸位,诸位辛苦了。”

“县尊您是我等曹县父母官,万万不可这般!”

“县尊老爷,您这是折煞老夫等人。”

王粮长等人,被杨为先这般举动,吓了一跳,急忙又回礼回去。

“诸位不必如此,汝等受的这一拜,汝等这些年为乡亲们如此操劳,现如今这收成如此这般好,汝等功不可没。

本县虽然有功名出身,有品级,可论这功绩不如诸位,论起年纪,诸位还是吾等长辈,这礼,诸位该受。”

看到面前之人惊恐,杨为先又回礼解释,表明姿态,我敬你们是长者,但你们不能倚老卖老。

官位摆在这,该办事还是要办事。

“县尊这少年英才,文采横溢,又彬彬有礼,甚是让我等折服......”王粮长等人急忙回礼称赞。

随即,杨为先和众人又互相谦让一下,方才开始聊正事。

“王里长,王粮长,汝等这南隅里水系灌溉非常不错,本县这亲眼一见甚是佩服。

这些年南隅里所交赋税名列前茅,辛苦汝等了。”

杨为先指着远处规则密布弯弯曲曲的小河流,一阵夸赞。

“县尊您这是折煞我等老夫。”

“这都是我等老夫该做的。”

“这县尊您才是最辛苦。”

“您为我等曹县百姓着想,刚上任就如此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是我等之福分。”

王导和王威等人闻言,非常不好意思,连忙行礼回赞。

“王粮长,王里长,郑甲长......汝等不必谦虚,今年南隅里这般好收成,本县都看在眼里。

汝等这些年带着南隅里一百二十八户辛垦耕作,家家都能有余粮,是其他里所不如。

本县代南隅里百姓谢汝等!”

话音刚落,杨为先转身就向众人行礼感谢。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众人懵了下,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会接二连三这般放低身段。

按照以往常见的官员,哪有多少会如此对待他们这等小民。

众人急忙又行礼谦让回去。

但十五位老头子当中,作为读书人且管理一族的王导、王威、郑福三人却不一样,迅速回过神来,猜出一些杨为先的想法,急忙补充。

“如今曹县有了县尊您,这开荒政策真乃仁政。”

“是啊,就这开荒三天,乡亲们天天吃的饱又有劲,让南隅里多出近四百亩良田。

南隅里各甲各户,靠着这些地,明年不仅能吃饱,还能起上新房。”

“这算下来,要是没县尊您,南隅里的乡亲们也不能这么快富裕起来啊。”

“我等老夫代南隅里百姓,代全县百姓,谢县尊。”

说完,三人带头向杨为先行礼感谢。

“这日后南隅里有汝等,本县甚是安心也!”杨为先对其点了点头称赞,随即脸色渐渐愁容起来:

“开荒之策是好,可也难啊!

不瞒汝等,这些年曹县时常遭遇灾情,现如今钱粮甚是困难。

等麦收夏种之后,这开荒难以支持多日。

届时全县百姓,只能自行开荒,苦啊,苦啊!”

停顿了下,没等众人回答,杨为先慢慢向远处贾鲁河分流走去,唉声叹气:

“两年前开封决口,流经数县,数十万百姓深受其害,流离失所,良田淹没,颗粒无收,让人痛心已!

如若不是三年前,宋部堂、金部堂、兴安伯等人奉皇上之命疏通好这贾鲁故道,减少洪灾伤害,

可能就不是数县受灾,而是整个中原深受其害。

谁又知这无情的黄河,哪天又突然暴动,轰然决口?

吾曹县处在这两河之间,一河不通,吾县就一日不安宁也!

然两河皆通,亦得安宁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