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曹县重点工作(1 / 1)

加入書籤

“还请县尊赐教。”周教谕这回学聪明了,直接恭敬地拱手问道。

“赐教不敢说,汝心里也明白。”杨为先淡淡一笑,“若说那个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说读书苦,那是挑灯夜读,三更灯火五更鸡,寒暑都得苦读,寒窗数十年,秉读诗书千万册,只为金榜题名时。

可又有多少人能荣登金榜,哪怕杏榜、桂榜也不一定能拿的到,也许一辈子能拿个生员已不错。

说种地苦,那是每日每夜,一心操劳,只为一亩多产那十几斤粮,一不小心老天爷生了气,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恰好,本县都体验过,种地十几年,才有今日这般功名。

说这些,本县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告诉汝等一句话。”

他停顿了下,缓缓扫视着众人,“机会是由自己来争取,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这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越容易得到,越不懂得珍惜。

想获得的更多,那就要付出的更多。

吾等给其饭吃,为自己能读书去开荒有何不可?

哪怕自己干不了,难道其家人就不能帮忙?

粮也是其吃了,书也是其读了,好处都让拿去,那难道就不能付出一些体力?

如果这都不愿意,那其也不适合读书,一点毅力都无,何来有好的功名。”

“好,县尊说的好。”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县尊这一堂课,让下官受益无穷,指明了人生方向。”

.........

王巡检带着头,众人纷纷鼓掌称赞起来,场面甚是热烈。

“咳咳咳。”杨为先伸手示意安静,“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汝等,吾等身为一方父母官,治理一方,可不是单单教化于民,教劝农桑为务,让治下百姓吃饱穿暖就好。

更应该教会让其用双手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为吾大明贡献一份力量,吾大明在皇上的带领下,远超汉唐。”

“是,曹县在县尊的带领下,定能闻名中原,响彻大明。”

“紧跟县尊步伐。”

“唯命是从。”

众人纷纷起身,拱手向其弯腰行礼。

杨为先也起身拱手回应:“吾等万众一心,共创辉煌。”

“好,好,好,哈哈哈。”

大家满怀信心回到位置坐下,一旁站着的衙役,赶忙上前为众人倒茶。

杨为先喝了口茶,和衙役嘱咐了一句,让其去叫来一人。

随后,众人便坐在位置,过了一会,便看见满头大汗的武大跑了进来。

“县尊,您是有何事找属下?”

“不急,你先坐下来喝口茶,休息休息。”杨为先微笑着伸手指向一旁的座位。

“是。”

对其这般友善的态度,武大也已习惯,带着感激坐下,喝了两口茶,擦了下汗,连忙表示休息好了。

“这边你记录下,本县有些安排,需要你核算。”

“是。”

听到杨为先的命令,武大连忙把怀中的算盘和账本摆放到桌子上,随后衙役拿来一副笔墨放在旁边。

这看看,随身带着吃饭的家伙,哪个领导不喜欢。

对武大这番态度,是杨为先最喜欢的,其知道自己平时的习惯,随时都会有事安排要记录核算,就聪明着随时带好家伙。

这么醒目懂事的下属,工作又做的好,又会说话,前途无量啊。

“记。”杨为先点了点头,“已建二十五所社学,给每所提供五十石粮。

各里甲未建社学二十九所,每所提供八十石。

以上粮,都用来让其师生开荒增加社田。

所耗粮多少,你核算下,报出来。”

“是。”

武大急忙根据记录的数据,打起了算盘,啪啦啪啦声响起。

按理说这点数字计算,杨为先都是会的,自己就能搞定,那为何让别人来。

其实这也是为了锻炼手下,考验考验其算术能力,这样才能以后给更多任务给他。

就这样啪啦啪啦了一会,约莫半刻钟,武大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擦了下额头的汗,随后报出了数据。

“县尊,五十四所社学,总计需要三千五百七十石粮。”

“嗯,不错。”杨为先点头赞赏,“这数字不够好,凑个整吧,再拿出三十石粮,奖励给开荒最多的五所社学。

具体怎么奖赏,后续你和周教谕商量。

还有运粮等损耗,也拟个章程出来,到时本县过目下。”

“是,下官......属下遵命。”二人起身应下。

周教谕想了想,提了个建议:“县尊,下官觉得县学也可组织一批生员开荒。”

“可。”杨为先满意地点了下头,“读书就应该结合生活,可不能是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然岂不是百无一用。

就拿出五百石,好好利用,届时本县重点关注,可不要让本县失望。

差点少说一件事,再拿出二千石在县学或文庙旁,建一处官办书院。

这教师由本县、周教谕、苏训导、孙训导负责主导,再选一二位名师加以协助。

七月前必须建好,需要单设一班负责教授一批人拼音,好让其往各社学推广。

从今年开始,秋粮种下后,对全县社学学生进行考试,每所第一名可入书院就读。

若其他私塾、书院学生想进,也必须参加同样考试,入选名额只能有社学名额三分之一。

还有每年县试排名前五十也可选择入学,若已入学者,数量不变,名次往后递推。

此书院学田也有学生开荒而来,具体花费和考试安排后续拟个章程出来,届时再开会讨论。

建此书院,是要培养吾县精英,好去那院试、乡试争一争。

而为何所取社学人数要多,这是要人们重视社学,促进其发展。

汝等可有异议?”

“无,无,无。”

“谨听县尊之令。”

“好,周教谕你们可以先回去准备了,这刘主簿、黄典史、王巡检留下就好。”

“是。”收到命令后,周教谕等人收拾收拾便离开。

待四人走远,杨为先喝了口茶,缓了缓,开口问道:“刘主簿,这借贷一事,办得如何?”

刘主簿闻言,思索了下回道:“县尊,借贷一事倒是没有问题,而且这数量也可以再多些。

甚至利息也可不要,就是他们有些建议让下官传达。

下官也思考了其建议,感觉有些道理,便想着和县尊说下好。”

“那说说。”杨为先没有在意,愿意提建议那就好,说明有上心。

“大家对这修赵王河都挺愿意的,这是造福全县百姓的大好事。

只是觉得今年修,有些不太好。

这等夏粮种好,干活的时间是有,可马上也迎来的汛期,修河一事有些不适合。

而且这今年乡亲们都忙着开荒,身体也吃不消,效率会低。

我等觉得,不如等明年开春,天气一暖,就马上动工。

乡亲们有着干劲,赶在麦收就能把河修通。”

说完,刘主簿恭敬地看着杨为先,等待其安排。

对这一番建议,杨为先也在认真思考着,河是要修,但要在该修的时候修,才能最好的发挥其价值。

自己这刚上任不到两个月,已经实施了不少政策,给百姓的任务安排的满满当当,再加些工作,可能会适得其反。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该缓还是要缓,好好休养生息。

“此建议不错,那就明年再修。

剩下时间,把章程规划好,这是今明两年最重要的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