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谋划水泥(1 / 1)
“咦,这撞的怎么跟没事一样?”
“是啊是啊,怎么这么坚硬。”
“这比府城,甚是和那应天城墙相比,也不遑多让啊。”
“好墙,真是好墙也。”
赵兰等人看巡检司官兵一连撞了几下水泥墙,丝毫没有一点坍塌的痕迹,纷纷好奇惊呼起来。
待巡检司官兵抬着木桩撤走,众人急忙上前观摩起来,看到墙上只是出现些许裂纹,想象中会裂成几条大缝隙却没出现。
看众人的好奇心已被吊起,杨为先微笑着走上前:“府尊,诸位大人觉得这新粘合材料所建城墙,和那糯米石灰浆、黄粘土建城墙比如何?”
“平分秋色。”
“不相上下。”
“不分伯仲。”
“.........”
兖州府赵兰手下班子官员,回复都比较统一,看法都一样。
但史诚祖和潘叔正、郑梦陵三人没有马上回复,而是沉默下,皱着眉头思索。
霎时间,潘叔正脸上瞬间笑起,摸着胡须紧紧盯着杨为先:“杨知县,本官若没猜错,想必用此粘合剂建城墙,比那糯米石灰浆便宜不少吧?”
众人嗯地一声,被他这一提醒,纷纷目光投向杨为先,紧紧盯着,等待听到一个好消息。
“潘大人所猜无误,且其优点不仅限于价廉。”杨为先停顿了下,微笑地向城墙走去,伸手摸着,
“这粘合剂所需原料,也是常见之物,取材方便。
同时其可不是只能用来建墙、建房,它用来修路也是个好原料。
最主要还不需要用上石砖,只用配上沙石块等即可。”
“真这么好?”
“此话当真?”
“可不能说胡话!”
“.........”
“诸位大人,这是真的。”杨为先微笑用手指了下脚底,“您们看看脚下,跺一跺就知道了。”
“嗯?”
众人闻言,纷纷低下头看向地面,这一看,才发现了不对劲。
现在所站的这四四方方两三丈的地面,竟然是灰黑色。
好奇用脚跺一跺,还很坚硬,没有出现坍塌。
扭头看向旁边不远的泥土地面,二者差太多了,不管是从美观还是硬度,完全没有可比性。
“这地面太好了,想必雨天行走也甚是方便。”
“没错,没错,这要是府城铺上这样的道路,跟京城比也差不到那去。”
“好物,真是好物。”
看到众人欢喜的样子,杨为先的目的达到了,微笑着说道:“诸位大人,只要是建筑物,此粘合剂都能用上。
它能比糯米石灰浆用处更多,用来修河堤、桥梁、水坝、城墙会更好使。”
“好,甚好。”
“此粘合剂,可为国之重器也!”
“杨知县,汝可是大功一件也!”
“如此重物,献给皇上,汝说不准......”
赵兰等人纷纷称赞,眼中闪烁着对杨为先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史诚祖三人,甚是激动,联想到一个月前杨为先的向自己请教修河用材,现在发明出新型粘合剂,造价还不贵,真乃天才也。
“杨知县。”赵兰突然脸色严肃,“这粘合剂如此好用,汝叫本府等人前来,想必是已经有所计划?”
“是。”杨为先微微颔首,“下官已有准备,请府尊和诸位大人前来,是想把此物利益最大化,好让吾兖州受益。
此地不宜详谈,请府尊和诸位大人,和下官一同去县衙详聊。”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各自骑上马或坐上马车,赶去县衙。
来到县衙议事厅,众人依官级落座,待茶上齐后,杨为先便开始说出准备好的计划。
首先把水泥这个名字定下后,其重要性再次给众人分析了一遍。
物尽其用,好刀用到刀刃上,利益均沾。
原本杨为先是想独自把水泥献给永乐大帝,但后面想了想,献上去了,可能升官发财,撑破了天就是封个爵什么的。
但对自己来说,现在自己年纪轻轻,又独自占了这些功劳,有些引人耳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而且献上去了,朝廷也不一定能好好加以利用,说不定后面这水泥就让有心人用了去。
这现如今,自己在地方为官,那自然要想着地方上。
再说了这水泥以后肯定也是要民用的,这怎么着也要提前准备下。
按照这样的想法,特地去让人沿着运河,收集山东和直隶、河北有没有水泥原材料丰富的州县。
最后又结合后世了解到的一些地理知识,还真找到一个好地方。
枣庄。
不不不,在此时大明来说,就没这个州县,只有些村落叫此名。
但若要按地名来称呼,也不好,因为此时它是被分为了两个县地。
滕县,峄县。
在后世,应该也是它的属区。
但在此时大明来说,是属兖州府管。
寻到此地后,位置这么好,又能跟自己认识的几位领导牵扯到,那这就要把计划画大些。
把水泥献上去,拉上赵兰、史诚祖等人作保,讲明其重要性,用来修缮城墙、河堤、大坝、道路等。
朝廷严格管制,收归国有,建议则地建司、局生产使用。
有着自己这一帮人上书,永乐大帝和朝堂大臣怎么说都要考虑滕县、峄县选入生产地名单。
毕竟靠近运河,生产好就能直接用来修建黄河河堤、运河水闸等。
这样一份计划只要朝廷实施,对三方都是有不小的好处。
但真正的得益者还是滕县、峄县,可以靠着生产水泥闻名,矿山附近的百姓多个生计来源。
对赵兰、史诚祖等人来说,暂时应该是拿不到多少赏赐,但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参与进水泥项目,通过此物创造些政绩,为来日升官做准备。
亦或者聪明些,提前弄来白手套,后续跟着杨为先发发小财。
此时,在座的都是混迹官场十多年老狐狸,杨为先花了一刻多钟,把计划介绍清楚之后,众人沉默思索一会,便已明白。
“好,杨知县此方案,甚是完美,就按此办。”
“附议。”
“附议。”
“.........”
在赵兰的支持下,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有机会拿好处,谁会拒绝。
随后,杨为先便把已写好的计划书拿出来,让众人过目,互相商议修改。
工匠的功劳、众人参与了哪些工作,都一一列出,给出对水泥的建议看法,整理成册。
接着,便安排杨猛带上陆班的儿子陆工,以及十位巡检司官兵,负责护送八百斤水泥送完北京城。
这水泥未来发展规划,该做的杨为先都已做好,剩下的就看永乐大帝和恩师等人能不能看的明白。
接下来的时间,也没闲着。
依然给陆班等人提供原料,继续进行水泥配方改善,以及尝试用竹竿、木干来代替钢筋建墙、房。
就在闲暇快乐等待着好消息时,一道噩耗突然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