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悲喜(1 / 1)
“杨大人......呜呜呜......张寺卿病逝唉!”
看着眼前这位匆匆赶来、身着素服、满头大汗且面带悲容的侍卫官兵所带来的消息,杨为先感觉瞬间如遭雷击,心中剧痛,泪水夺眶而出,身体颤抖着,几乎无法站稳。
两世为人,亲耳听到亲人去世,难以承受啊!
整个脑袋晕乎乎,眼前黑乎乎,晃着晃着,往地上倒去。
“大人,大人,大人你怎么啦。”
“来人啊,快来人啊,大人昏倒了。”
“快叫大夫......”
侍卫官兵手忙脚乱扶着杨为先,拼命大喊着,找人帮忙。
闻讯,县衙大堂周围的衙役纷纷跑了过来,就连隔壁办公的刘主簿、黄典史也都纷纷跑了进来。
众人一番呼喊,准备去叫大夫的衙役还未走出县衙,杨为先则迷迷糊糊醒了过来。
随后,便是眼泪唰唰流下,眼睛渐渐红肿。
“爷爷他,现在到了哪?”
“到......到......”侍卫官兵愣了下,“下官快马加鞭来和大人送信,这灵柩现在应该到了东昌府。
对了,还有皇上给大人旨意,杨阁老也有封信。”
说完,从怀中拿出包裹的书信递了过去。
杨为先接过,便连忙拆开查看。
永乐大帝的旨意,比较简单正式,准许其护送灵柩回乡,让其好好想开点。
恩师这边,则是更贴切,语气悲伤,开导杨为先,然后还说明了张泌去世不是简单的病逝。
而是因尝宴中毒,加上人老体衰,引发的疾病。
毒何来,只告知了是蒙元奸细做的,虽没有实质证据,但永乐大帝已记下这笔帐,日后有的是机会讨回。
看完后,杨为先收下书信,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刘主簿,招待了下这位将军,本县去后宅准备下。”
“是,下官明白。”
“县尊,请节哀。”
“大人,请节哀......”
“.........”
恍恍惚惚走回后宅,安排王福等人挂白布,穿素服,叫上杨东、张文二人来到县衙大堂。
与刘主簿等人交代一番工作,便跟着侍卫官兵骑着马去北上去迎张泌。
快马加鞭,两方人马在濮州相遇。
随后,跟着送柩一同去往颍州沈丘镇杨桥集。
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军乐队、禁军护卫队,六部九卿上百官员,甚是隆重。
沿途官员卫所百姓,都要出城迎接护送远去。
稳稳当当,五天后回到家乡,整个颍州都轰动了起来。
四面八方赶来成千上万百姓、官员,为张泌送行。
太学生出身,为官五十年,历仕两朝,官至光禄寺卿,官级从三品。
一位普通百姓,能达到如此高度,已是十分不易。
恪尽职守,忠于大明朱家这么多年,永乐帝也没有亏待。
赠资政大夫,正治上卿,谥号“忠宪”。
古人常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本人该有的荣誉都有,那祖宗后代也是有的。
只可惜其后代子孙学识不行,功名都比较低,举人都未曾有。
而且人丁不旺,子孙辈年纪也都不小。
则恩荫其嫡孙安,授中书舍人。
其嫡曾孙昌,守孝后入国子监进学。
后继无人,有时真的让人难受。
在北京城时,杨为先已了解张爷爷家中一些情况,但此时亲眼见到,让人有些伤感。
为官五十年的三品大员,家里也只是有一处三进宅子,百亩良田,养活二十几口人。
这要是后代子孙不给力,分分家产,就给败光。
虽然和其相处时日,只有短短两个多月,没有真的摆下认亲仪式,但杨为先还是把其当成自己的干爷爷。
这自己有些能力,还是要帮一帮。
张泌入土下葬后,杨为先没有离开,留了下来守孝七天。
-----------------
颍州这边举行仪式的时候,紫禁城东南边墙角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自杨猛几人离开曹县后,拿着杨为先、赵兰等人签下文书,一路借用驿站休息,水陆两运。
一千三百多里路,用五天时间,便赶到北京城。
进了城,未到张泌府上便得知其去世的消息,众人忍下悲痛,连忙去拜见杨荣,看到杨为先亲笔书信,以及赵兰等人联名上书,重视起了水泥这件事。
连忙去找紫禁城改建工程负责人陈珪,和他借用十多位能工巧匠,拉来所需原料。
秘密配合着杨猛、陆工等人,搅拌水泥,在紫禁城东南边,沿城墙选了一块空地,砌砖垒墙、铺水泥地。
得因此时处于夏末,天气还是有些炎热,太阳暴晒下,不到五天,墙和地都干了。
随后,杨荣和陈珪连忙安排十几人来测试,用刀枪棍棒对墙、地连番招呼。
一番忙活下来,武器都损坏了,可水泥墙和地却只是出现些许坑洞。
“这......”陈珪看着实验结果,呆滞了,“这水泥真是宝贝,太神奇了。杨大人,吾等得赶紧告知皇上。”
“是是是,赶紧派人。”亲眼见证神迹发生,杨荣也有些不淡定了。
随同官员,连忙去上报永乐大帝,他听到有这般国之重器,连忙放下手中的折子,快步跑了过来。
不等众人行礼,连忙催促。
“快快快,给朕演示这五日的成果。”
随后,禁军侍卫连忙拿起刀枪棍棒对墙、地,又连番招呼起来。
不到片刻功夫,侍卫气喘吁吁,手中兵器都损坏了,可二者只是又多了些坑洞。
“国之重器,真乃国之重器。”永乐大帝眼睛瞪的老大,摸了下墙,摸了下地,
“杨荣,把那小子上送来的折子,念给朕听。”
“臣遵旨。”
看来什么事都隐瞒不了皇上,杨荣内心笑了下,从怀中掏出杨为先写的折子,缓缓念道。
这份折子,记录着杨为先多日前和赵兰等人商定好的水泥发展计划书,只是多加了些内容,说明了下目前水泥缺点。
重要建筑,宫殿、陵墓等不建议采用,暂时没有糯米石灰浆耐用。
永乐大帝听完计划书,连连说了三个好,实在想不出这写的有何问题,规划太周全
“小鼻涕,去把金幼孜、夏原吉、郭资、方宾,还有蔡信、杨青他们,都给朕叫来。”
“是,奴婢这就去办。”
老太监应下后,便连忙招呼人去干活。
“杨荣,陈珪。”永乐大帝盯着水泥墙,摸着胡须微微皱着眉头,
“这小子能想到用水泥代替糯米石灰浆,你们觉得朕该如何赏他。”
陈珪闻言,连忙回道:“皇上,水泥用在军事上修建城防,可是利器。
一旦铺开来,我大明就会多上成百上千个牢不可破的坚固城池。
若是在漠北之地修建碉堡,连接长城,瓦剌、鞑靼何敢侵扰吾大明。
有皇上带领,不出十年,漠北尽归我大明,捕鱼儿海建城。
臣以为,杨为先此功可为军功。”
“好,说的好,那朕就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