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家里一二事(1 / 1)
大年初一,天刚亮,杨为先带着三位小娇妻,向家族长辈、村里长辈拜年。
不管自己这职位多高,回到家乡还是一个小老百姓,该有的礼节,不能少。
随后的日子里,则是带着三女走亲访友,熟悉熟悉。
一直忙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闲下来。
但这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杨为先可忙的不得了。
自己的发小,兼族兄弟,兼护卫,日后的左膀右臂,杨东、杨猛、杨云三人,也办起了婚礼。
有着杨为先的帮助,三人娶的媳妇都不差。
倒是杨东运气真好,当初的英雄救美,教训了一番杨为先小舅子张文,赢得了美人陈玉青睐。
而杨猛、杨云二人,虽说没这么好的运气,但也娶了个美娇妻。
这也是杨母听杨为先的安排,帮忙张罗寻了一些好人家,是太和县一些小家族里的嫡女。
原本是想嫁庶女,可杨母都没问自家儿子和杨猛二人家里的意见,直接就拒绝了。
既然嫁庶女,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家儿子杨为先的能力,看不起他能带整个家族崛起,给三位发小提供好的发展平台啊!
敢小看自家人,杨母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可这很巧的是,当杨母当上诰命夫人后,这些小家族那个态度瞬间变化,连连让媒婆上门求和,定嫁嫡女。
连番好话,加丰厚嫁妆下,杨母也同意了。
随后便是双方父母还有孩子相见,还挺有缘分,也相中了。
这婚事成了,作为中间人的杨母和杨为先,同时又是家族主家,自然要帮着把婚事办的漂漂亮亮。
直白点说,帮人成家立业、赡养父母妻儿,在这个封建时期,讲究忠孝廉耻勇的时期,不想被人唾骂活不下去,都会好好对待帮助自己的人。
自然的三人更会用心协助,用命保护好杨为先,家族才能更好的发展。
有着杨母和杨为先母子二人主导,太和县大大小小的世家乡绅也都给了面子,参加这三场婚礼,办的甚是热闹。
动动嘴皮子,却让家族内部更加团结,提高了凝聚力,此事还是非常值得。
新年转眼便过完,杨为先没有急着回曹县。
好不容易永乐大帝批多了些婚假,他还是要在家好好待待陪陪家人们。
这新年过后,一年一度的县试也要马上开始。
趁着此时在家,杨为先每天都要待在四团村学四个时辰,协助王秀才为学生辅导功课,准备即将到来的县试。
自永乐十三年(一四一五年)创立族学,后扩建为村学以来,经过四年的不断发展,村学的规模和师资力量已焕然一新,福利政策也相应发生改变。
当初只有三个教室,初中高三个班级,现在重新按照年龄和学识划分成四个级别。
四团村孩童,六岁可入学读小班,九岁读初班,十二岁读中班,十五岁读高班。
年龄满足但是学识不合格,就要留级,直到学识合格才可升级。
福利方面,之前是村里每户名下地都要每年上交一成产出,供村学师资费、学生奖学金和生活费,以及十六岁前免费读书。
若是十六岁未过县试,二十岁未过府试,二十四岁未中秀才者,要继续进学需交学费。
但现在变了,如果学生读完中班未过县试,读完高班未过府试,二十五岁未中秀才,若想继续进学,要交学费。
若是考中秀才,回校兼职教书,有相应补助。
为何对村学重新调整划分,也是因为村里孩童逐年增加,而且还有些不少亲朋好友也想让孩子入学。
这仅仅四年时间,村学学生就达到了一百八十八人,九成是未满十六岁的孩子。
王秀才任村学校长,同时也负责高级班授课工作,其他班级老师是从县里专门招来了四位教书多年的老秀才。
招举人当老师,这有些难,太和县这几十年考中的本地举人一只手都凑不齐。
而且目前村学让举人负责授课,有些大材小用。
这学生在府试院试前,由秀才教学,已经绰绰有余。
若是真有人考过府试成为童生,或是过院试成秀才,有潜力的话,村学是会资助他,去往曹县甚至是京城等地见杨为先。
然后再经过杨为先考核,有才能者,可留在他身边学习,进一步考取举人进士,而能力一般的,留下学习一到三个月再回乡。
可以说,村学这样循序渐进,好好发展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太和县所出名人,都和杨为先息息相关。
在何时,同乡关系都是非常牢靠的。
更何况这同县、同乡镇、同村。
除非某人真就数典忘祖,不怕被乡亲们唾骂,遗臭万年,那倒是可以坑害同乡人。
但这样的人,也只是少数,多数人还是懂得抱团取暖,互相帮助。
所以,此时杨为先用心帮助家乡,也是为了给自己日后培养出一批帮手。
一连教授十多天课,来到了一月末。
二月二这天,杨为先和王秀才站在县学外不远,目送着杨乐、杨欢和五十位村学学生走入考场。
就这样早出晚归,五天后,县试结束。
众人没有急着回去,而是留了下来,等待发榜。
时间来到二月初十,一大早,杨为先和王秀才则带着学生前往看榜。
也不知是不是县衙知道杨为先参加,太和知县张处仁安排了人报读名次。
过县试人数,还是老样子,依旧五十人。
但这次村学学生成绩非常好,参考人数五十二人,十人考过,而且杨乐还考中了第三名。
周围书院的师生,以及考生父母,看着杨为先等人甚是羡慕,纷纷跑来恭贺。
“王山长,真是大才啊,恭喜恭喜!”
“恭喜州尊大人......”
“州尊老爷,请问四团村学院还招学生不?”
“.........”
上百人,你一言我一语,有祝贺的,也有想把孩子送入学,各怀心思。
一场考试,正式打响了四团村村学的名声,享誉太和县。
让原本只是一所社学,变成了人人敬重的书院,王秀才成为了百姓们敬重的山长。
王秀才看着身旁恭维的众人,满脸笑意,拱手回应:“诸位谬赞了!
这都是学生们寒窗苦读多年换来的成果,他们的努力见证了今日的成功.........”
“王山长,汝谦甚矣!”
“汝名师出高徒也!”
“山长,德高望重,真乃吾之太和当世之鸿儒也!”
“.........”
众人又一番抱拳恭维,说了些客气话,然后转移了对象,去和杨乐道喜。
他们知道与杨为先搭不上啥话,身份不够,还不如去和杨家另外五位小文曲星打打招呼。
虽说杨乐只是十四岁考中县试第三名,可有杨为先十五岁考中县案首,然后一路过关斩将,考中进士的案例在,众人也相信做为弟弟的他,想必不会差,这未来至少也是位举人。
而一旁十岁的杨欢和族里三位十几岁的孩子,虽说都没考过县试,可也坚持到了县试第三场。
这第一次参加考试,能有这样的成绩,领先不知多少人,想必用不了几年,至少也是秀才、举人。
现在趁着杨家这两位小文曲星刚展露头角,与之相熟的人,提前交好,说不准日后也能像刘家王家张家那样。
就这样,考场外恭维祝贺声连连,过了一两刻钟才渐渐安静下来。
随后,杨为先和王秀才便带着杨乐等人去庆祝了一番,勉励下考中的学生,鼓励没考过的学生继续努力,来年再战。
到了傍晚时分,众人才回到了四团村。
杨为先让族里兄弟侄子们分别回家道喜,他则带着两位弟弟赶忙回到了杨府报喜。
老爷子、杨父、二叔等长辈听到喜讯,纷纷激动的眼泪唰唰流下。
“乐乐、欢儿,都是好孩子。”
“咱杨家又要出两位麒麟儿了!”
“求老天爷保佑,祖宗保佑,让乐乐、欢儿他们兄弟俩,都考中进士,俺老头子少活十年都行。”
“爷爷,您老人家还要长命百岁呢!乐乐我考个举人就好。”
“欢儿我也考个举人就行,爷爷要长命百岁。”
“傻孩子。”老爷子看着面前两位孙子,摸着他们的头欣慰地笑了笑,“只要你们有出息,爷爷我这老头子少活几年也开心。
咱们杨家有你们在,香火就不会断,定能传承百年千年。
今天大喜的日子,咱们全族都要好好庆祝一番。
老大、老二,安排人整起来。”
“好嘞!”
随后,杨家则开始忙活起来,喊来族人,摆起宴席,热热闹闹庆祝了起来。
这如今,众人亲眼见证着家族的逐渐繁荣昌盛,日新月异,从上至下,男女老少皆似乎焕发了新生,年轻了许多,精神焕发。
家族延续,宗族制度及其精神理念已经渗透到民族根里,历经几千年,从未改变。
杨姓一族,自西汉杨喜之后,涌现出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至隋朝更成为皇室之姓,及至宋朝,杨家将威名远扬,使得此姓历朝历代皆闻名天下。
时至今日,哪怕杨为先一家和这些前人没有关系,也不妨碍梦想家族能像他们那样辉煌。
哪个男人会不想族谱为他单开一页。
谁会不想自己有个强大的出身,有一众亲人支持。
酒宴过后,杨为先单独把两个弟弟叫到了一边。
“你们俩知道大哥我为何叫你们吗?”
“让我们好好学习?”
“教我们功课?”
杨乐和杨欢二人想了下,疑惑回道。
“这只是其一。”
“哥,你想说啥,老弟我都听你的。”
“是的大哥,三弟我也听你的。”
“嗯......不急,我先问你们个问题。”杨为先笑了笑,“之前你们不是一直不明白我为何让你们习武强身嘛!
当时我没有和你们说,这今日我想看看你们心中是如何理解的。”
二人闻言,沉默了下来,紧皱着眉头思索,过了好一会儿,杨乐示意他先来回答。
“哥是想让我们的提高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更好的长身体,减少生病。”
“不错,说对了一半。”杨为先微笑点头赞同,“三弟你的理解呢?”
杨欢闻言,皱了下眉头,随后回道:“二哥说对了一半,那这剩下的一半,三弟我想大哥是让我们不要死读书,一味的苦记书中文字。
更应该苦练毅力,在恶劣的天气下磨练心境。
在日后考试中、官场中坚持下来。”
“啪啪啪!”
杨为先满意地鼓起掌来,满脸笑容的说道:“哥有你们两位弟弟,大事可成也!”
“嘿嘿嘿,都是哥教导的好!”二人摸着头傻笑着。
“不必谦虚。”杨为先满意点了点头,“你们现在年龄也不小了,有些事,哥也要和你们说说了。
哥的志向是封侯拜相,想必你们也知道。
爷爷他们让你们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但是哥想和你们说的是。
读书用心去读就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若是真有一天读不下去了,还会有另一条路等着你们。
只要你们书读好,把我教给你们的算术、武艺练好,会有闻名天下的那一天。
有些事,不方便告诉你们,但是你们记住,只要有一技之长,这一生都不会平庸。”
“是。”二人眼神坚定地点头应下,自己大哥这些年做了好多不可思议的事,对二人来说甚是崇拜,他说的话,不会不相信。
杨为先嗯了一声,继续说道:“好好努力,千万不可懈怠,不然哥可饶不了你们。”
“不会,不会,我们肯定好好努力的。”
“记住就好。”
有着这些年教导,杨为先对两位弟弟还是比较放心的,家里那么多人,只有自己的话,他们才牢记于心。
其实这也跟自己多和他们谈心有关,作为亲兄弟,没什么隔阂,不像老爷子、杨父、二叔等长辈动不动就打骂训斥。
随着以后自己官越来越大,这要是不好好教导家里兄弟姐妹,还有下一代子孙,真要出了个纨绔,败家玩意,那就完犊子了。
历史上被家人害死的官员,可不少,自己可不能步了他们的后尘。
但能兄弟几人功成名就,名留千史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