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局中局(1 / 1)
此时,看似支持杨为先一方的人赢了,但赵御史等人却没有露出失望的表情,反而很淡定。
因为他们布的局,才刚刚开始,弹劾只是第一步。
这时,一位身穿绯袍五十多岁,长着一对三角眼的官员走了出来。
“皇上,臣有罪!
臣驭下不严,有失职之责,致都察院未曾查明,细情未悉,险些冤枉曹州知州杨为先。
请皇上宽宏大量,恕臣失察之罪,臣定马上进行全面整顿。”
话音刚落,赵御史等人也连忙走出请罪。
“请皇上责罚,臣等深知疏忽大意,请皇上宽恕!”
“.........请皇上宽恕!”
“.........”
一时间,大殿之中刚才还弹劾杨为先的众人,现在却纷纷厚着脸皮请罪,甚是好笑。
有些事,虽然大家都明白,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掌管整个大明的永乐大帝,此威严不容侵犯,更不可能随意让下面人的乱做事,该有的警告自然少不了。
“刘观掌都察院失其职,驭下不严,罚俸三月。
监察御史赵安未查明情况、险些诬陷同僚于不义,监察御史冯斌......梁毅跟随行事,罚俸一月。
若再敢如此妄言,严惩不贷,定不轻饶!”
话音刚落,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监察御史赵安等人,连忙谢恩。
“谢皇上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乐嗯了一声,点了点头让刘观等人起身。
一旁的恩师杨荣、陈询等人,看刘观等人已被受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觉得罚的太轻了。
到了这里,众人都觉得弹劾杨为先的事情已经结束,今日的早朝应该也要结束了,正准备等散朝的。
这时突然,一身绯袍的吕震站了出来,面容阴险,声音洪亮如钟:“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
“嗯.........”看到他站了发言,永乐大帝和众文武百官心中都疑问了下。
不管怎样,朝会不让人说话有点说不过去,而且还是一位掌管礼部重臣。
永乐大帝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淡淡说了一声:“准。”
“谢皇上。”
吕震清了清嗓子,一脸严肃的说道:“臣听闻曹州知州杨为先,才智卓绝,能力超群,勇于担当。
常怀为君分忧之心,常为百姓请命之举。
体恤百姓,重视教育,村村里里都有读书声。
其治下之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田税赋役稳步增长。
且有盈余修缮河渠,实为国之栋梁,民之福祉也。
任职期间清政廉明,民受其惠,世风改观。
此等功绩,诚为好官之典范,堪称吾大明声名远播、卓著功绩之良吏也。
为人敬仰、为人学习。
然则,臣以为,杨知州有如此才华和能力,更应为皇上分忧,为国出力,为民解难。
其上年亦曾言,黄河南北赋役有差,河南之地则地广人稀。
曹州建州城则无百姓,其上书迁移周边百姓或收集流民至其治下,以划分新县。
而今山东、河南、山陕仍有饥荒、灾民数量不少。
臣以为,不如同意杨知州之请,让其接收周边灾民至其治下。
如此一来,既可解灾民之困,又可彰显朝廷之仁德。
其又能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难。
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吕震刚说完,大殿之中众文武百官屏住了呼吸,脑中迅速闪过无数念头。
有人则是想推波助澜,而有人却为杨为先捏一把汗。
是聪明人都想的明白,吕震说这些话,帮曹州增加人口,可不见得是好事。
接收饥民、流民,若是没安排好,出了事,死了人,可就要担责的。
更怕的是,有人心思不纯。
此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恩师杨荣要站出来了,现在是更高级别的斗争,低品级的小官没资格说话。
但不等杨荣先说,永乐大帝先开口了,毕竟不能让自己看重的治世能臣受欺负。
“太孙,汝对此有何建议?”
“呃.........”站在一旁,正在想事情的朱瞻基没想到自家爷爷会喊自己,愣了下,连忙走上前行礼回应,
“回皇上,吕尚书所言无大碍,然臣以为,稍加增益,更佳也!”
永乐大帝闻言,微微颔首,神色欣慰地说道:“详细展开。”
朱瞻基嗯了一声,点了点头,向一旁的杨荣和吕震笑了笑,然后说道:“吕尚书刚才所言,不无道理。
杨为先确有此等功绩,应该有此等担当。
然皇上英明神武,尧鼓舜木,励精图治,其曹州治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山东、河南、山陕却有饥荒、灾民,这说明什么!
这明显是当地官员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此等官员有负皇恩,辜负皇上的期望,不用心治理。
此等行为,必要严惩严厉批评惩戒,更应该向杨为先学习。
现在若是要曹州为此分担饥民流民,实属难为曹州和杨为先。
但杨为先又曾言希望迁移黄河两岸周边百姓落户曹州,亦说明曹州有余力承担。
可如此,曹州也不定能接救多少流民,心有余而力不足。
臣建议,免去曹州永乐十七年起运粮,留下地方,以供地方赈济百姓。”
话音刚落,永乐大帝脸上露出赞许之色,点头说道:“好。”
随后看向大殿的众官员,“诸位还有没有人有何见解?”
“回皇上,太孙殿下所言极是,臣。”
“.........臣赞同。”
“臣附议......”
看众人没什么话说,永乐大帝又看向了杨荣道:“杨荣有没有何建议?”
听到这,众人内心琢磨起了杨为先以后在大明的地位了,该如何对待了,原本对其只是觉得是位年轻有为的好官。
可现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永乐大帝对其的保护和信任,属实不简单。
众人纷纷看向了杨荣,等待其回答。
看到这么多人的目光,杨荣淡定的走了出来:“回皇上,臣做为杨为先的恩师,本不应该对其过多帮助。
但刚才太孙殿下和吕尚书也说了,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而善其事。
臣以为杨为先需更加努力,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
然,一洲之力终究有限,臣建议朝廷提供些农具,为其更好开荒耕作。”
永乐大帝闻言,非常满意,微微颔首说道:“就这样办,杨为先不是负责滕县水泥坊一事,刚好也有不少工匠,就让其在滕县开办铁冶所,打造农具,以供使用。”
“谢皇上,皇上圣明。”
“皇上圣明。”
“.........”
到了这个时候,旨意已下,众人不管有没有意见,都要接受。
就这样,一场朝会下来,不管是弹劾杨为先事件,还是给杨为先加派任务,看似是杨为先一方胜出,可恩师杨荣等人也丝毫没有多么开心。
因为他们都看出来了,今天众人都是被吕震和刘观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走入局里。
谁胜谁负,还说不定。
一切就靠杨为先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