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何为农?何为商?(1 / 1)
此时,坐在上方龙椅的永乐大帝,摸着胡须轻轻咧嘴笑看着下方吵的热火朝天的众人。
众文武百官,可能真都上了头,一时间都忘记了身处的场合。
但在一旁的太监小鼻涕,却感觉到了什么,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肃静!”
“肃静!”
“诸位大人,请肃静!”
“.........”
随着细而又尖声音响起,大殿的众人条件反射的闭上了嘴,转头看了过来。
“小鼻涕,你喊什么喊,朕让你喊了嘛!”
永乐大帝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看似呵斥,但语气中却很亲切。
随后,缓缓站起身,一步一步向台下走去。
“吵啊!”
“吵啊!”
“继续吵啊!”
“怎么不吵了?”
“干嘛停下来啊!”
“朕还没看过瘾呢!”
“来来来,诸位继续吵啊!”
说着说着,永乐大帝就伸手示意众人,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
“臣......臣臣罪该万死。”
“请皇上息怒......”
哗啦啦,众文武百官连忙弯腰求饶。
都说伴君如伴虎,此时别看永乐大帝笑呵呵的说话,就真以为人家是让你表演。
“皇上饶命!”
“臣罪该万死!”
“请皇上息怒,请皇上恕罪!”
“.........”
众人此时战战兢兢,心中懊悔刚才怎么上了头,竟然不顾场合开骂了起来,这不是找死嘛。
多少年了,也就当时靖难打进应天府的时候,才有这么多官员互怼。
想想当时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
弹劾就弹劾,互怼就互怼,怎么就搞的这么激烈呢!
难道是压抑了太久?
“哼!
怎么刚才不是都挺能说的嘛!
现在怎么都不敢说了?
一个个看看都是什么样!
真稀奇了,十来年这还是头一回啊!
不知道的,还都以为是菜市场,让人见了笑话死。
汝等要是这么有精力吵,改日随朕北征鞑靼、瓦剌,好好跟这帮孙子斗斗。
别给朕在这丢人现眼,哼!”
永乐大帝没好气的噼里啪里怒斥众人一遍,一挥袖子,转身缓缓走回龙椅。
“汝等心里怎么想,不要以为别人猜不出来。
是不是觉得人家杨为先凭什么那么有本事,能筹来钱粮是吧?
是不是看到那么多钱粮,都嫉妒了是吧?
什么行商贾之事,以权谋私,巧取豪夺,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这说的都是什么话!
来,谁来说说何为农?何为商?”
话音落下,永乐大帝刚好走到龙椅旁,没有坐下,就这样站着目视众人。
众人闻言,静若寒蝉,弹劾杨为先一方之人是肯定不会出来为他解释的,而与他相熟之人,如恩师杨荣等人此时还不是站出来的时候,身份摆在那。
所以这时,只有和杨为先关系好,且能理解永乐大帝的意思,同时又能为杨为先开脱之人站出来。
知己好友兼同乡同年的陈询,走出队伍,上前行礼:“臣陈询,有所见解,请皇上允臣答。”
“允!”
“谢皇上。”
陈询迅速整理下着装,调整呼吸,然后昂扬挺胸,胸中有气的说道:“《谷梁传·成公元年》有说,古者有四民。
曰士民、农民、商民、工民,自此国家则有士农工商之说法。
范宁曾注:“农民者,播殖耕稼者。”
北齐·颜之推曾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而吾所理解,从事农田耕作种粮者,为粮民。
从事鸡鸭羊猪养殖者,为牧民。
从事瓜果种植者,为果民。
从事蔬菜种植者,为菜民。
依此说法,则有花民、棉民、渔民、海民等等。
而这些粮民、果民......海民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承上天之恩德,皇上之恩惠,从地、河、海之中获得物品,才是最让人为之敬重,为我大明基石。
此民,当为农民。
商者,是通过钱财、物品,甚至是空口白话,换取等价或不等价商品,再运用商业手法,谋取一定利益之人。
简而言之,商人不事生产,不事创造,空口套白狼、利滚利获取资本,所以有说商人逐利,贪婪成性。
以此理解,街边摆摊卖包子、云吞、面条、粥的小贩、给人剃头、织席贩履之人,虽说是从事买卖赚取钱财,可他们都是用双手劳作用技艺赚取钱财,而这样不能称之为商,应为农。”
话音刚落,一直领头弹劾杨为先的赵御史这时站不住了,连忙走了出来:“陈庶吉士,汝说通过双手,利用山川河流,大地海洋辛苦耕渔,生产获得物品之人称为农民,言之有理。
可用这些物品,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商品买卖,这算什么?
不是商,那也是工吧!
堂堂二甲进士,一洲父母官,不思报效皇恩,尽心尽力治理一方,反而把心思放在哪些奇淫异巧之上,这算什么?
身在其位,却不用心谋其事,这该怎么说?
若是对其放任,不加严惩,如若天下百官竞相效仿,恐怕这危害让人不敢想啊!”
陈询闻言,淡淡笑了笑:“赵大人所言非也,非也!
这杨知州是否尽心尽力工作,想必去年曹州田亩、人口、诉讼情况就可说明,而这也有兖州府考察、山东布政使司考察,吏部考察,皇上明断。
好与坏,吾等也就不必讨论了。
而刚才吾对农和工的解释,赵大人可能还没有理解明白。
若是按赵大人所言,利用物品材料生产商品,为工。
那家家户户的女子妇人种棉麻桑,制布匹,是不是也为工?
那种米麦,做包子馒头大饼的小贩,是不是也为工?
如若都这样理解,岂不是天下无农?
是不是士农工商,变成了士工商?
赵大人以为呢?”
说完,讥笑的看着对方。
“哼!一派胡言,牙尖嘴利。”
赵御史被反驳的无言以对,不知该怎么强辩下去了,此时也多少知道自己败了,只能说是任务完成了差不多了,趁着结束过下嘴瘾。
“呵呵呵!”陈询摇头笑了笑,看出了对方投降了。
随后转身,看向永乐大帝,“皇上,臣答完了,请皇上明断。”
“好,好,很好。”
永乐大帝满意的拍了拍掌,没有对其有太多赞赏,但是单单这三个好字足以说明一切。
简在帝心,入了帝王的眼,这以后的路多半不会太弯曲起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