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被召回京城(1 / 1)
就在杨为先陪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无忧乐逍遥的时候,一道旨意下来了。
永乐大帝下令,让他与柳升的京营回京。
而且这旨意里,还带有催促的意思。
得到这样的消息,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没升官调回京城的意思,怎么会好端端的叫回去。
回去就回去吧,怎么能这个时间点上。
没得办法,杨为先只好告别家人,安排好曹州政务后,带着杨东等一队护卫出发。
借着驿站驿马,一路快马加鞭,刚好在德州追上了柳升队伍。
这汇合后,与柳升交流一番后,先行北上。
还好现在已经开春了,冰雪融化,路也好走,京杭大运河也能行船。
借着水陆交通,三月十六这天傍晚抵达了北京城。
好家伙,他这前脚刚进城,后脚熟人赵大就来告诉他,永乐大帝要见他。
这劳苦的命,没得办法,只好跟着前去紫禁城。
在这去的路上,杨为先也没什么都不干,旁敲侧击跟赵大打听了些消息。
若是不出所料,被叫回北京城的原因跟这山东有关。
来到紫禁城武英殿,此时殿内永乐大帝高坐龙椅处理公务,一旁小鼻涕则是安静的研磨。
“来啦,就不必多礼了,赐座。”
对这关心的声音,杨为先没有当真,默默走上前行礼道:“皇上,圣躬金安!”
“朕安。”永乐大帝抬头微笑看着他,“大老远赶回来也累了,旁边坐着吧。”
“谢皇上!”
杨为先嘴上回谢,但脚却没动,依然恭敬站在原地。
过了一会,永乐大帝看他没动,气笑了,指着道:“你小子,朕都说了让你坐,你还这样。
算了算了,你不嫌累就站着吧!”
“为君分忧,臣之本分,臣不累。”
看到杨为先这好话说的,永乐大帝哼了一声,笑着道:“你这小子一年多不见,跟谁学坏了。
嗯......你这一年多在曹州做的不错,没让朕失望,知道这次为何叫你回来吗?”
杨为先闻言,略做思考后回道:“臣若是没猜错,应该和反贼一事及山东未来发展有关。”
“不错。”永乐大帝微微颔首,“你的奏折朕看了,对此,朕不是很满意,和你之前那些策论完全没得比。
这去了趟曹州,有点不像当初的你。
朕知道你如今也成为人父,不再是当初的年轻小子。
可朕希望你保持初心,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然朕愿你守本心,当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现在没什么人,和朕说说你的真实想法。”
听到这,杨为先大概猜出了自己为何被叫回北京城。
多半就是之前奏折中,把如今山东的情况写的太真实,让永乐大帝和众朝臣感到了压力。
再加上自己给的改善措施又太保守,朝臣可能也没给出好的方法,让永乐大帝非常不满意。
同时,北京城和紫禁城也快完工,不出意外明年就会正式迁都,而在这个节骨眼出现了白莲教起义,可以说是狠狠打了永乐大帝一耳光。
而且山东地理位置过于重要,身处京杭大运河中段,连接南北经济,若是不稳住,真会让整个大明伤筋动骨。
更有可能会有朝臣借着这些事件,驳斥迁都。
所以,永乐大帝把自己叫回来,不出意外就是想要自己参与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
想到这些后,杨为先突然感到了些心慌。
这得帝王的看重,压力是很大的。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杨为先斟酌一番后,恭敬道:“皇上请恕臣斗胆一问,皇上对山东的发展,是要稳?还是好?”
“嗯?”永乐大帝皱起了眉头,“何意?”
“稳有稳的对策,好有好的对策。”
杨为先面带笑容,淡淡的看着上方,“若是要稳,臣相信朝中诸公都比臣厉害,已经想到了对策。
而若是要好,臣这里有个过于冒失、激进的对策。
此策若能实施下去,臣有八成把握,一年让山东百姓脱离饥寒日子,三年让其家家有余粮。
若一直不受外部阻扰,十年可让山东赋税接近直隶。
十至二十年,甚至可再造第二个江南,让黄淮地区,成为我大明农工商经济中心,辐射西北、东北。
但这,只有皇上下旨,不有余力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他说完,恭敬行了一礼,然后静静站着等待。
此时,永乐大帝看着他的样子,略加思索后笑道:“你这小子,还是跟之前一样,想试探朕,用激将法是吧。
什么十几年再造第二个江南,才八成把握就敢搁这吹牛。
人家江南发展多少年,才有如今的繁荣样子,你还能耐了,不怕把牛吹破。
怎么,还想让朕给你个布政使当当,还是说你想总督中原各省军民事务。”
“臣不敢。”杨为先微微欠身拱手,“臣的科学老师曾告诉过臣,要实事求是。
制定计划,要多收集信息,总结信息,形成数据,研究分析论证,才能更好的反映可行性。
而任何事情都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其概率大小,可以人为修正,但也可能无法改变。
皇上让臣做什么,臣就做什么,臣不敢逾越。”
永乐大帝听着他的这一番解释,乐笑了,头一回见有臣子和他说这样的话。
哪怕以前还是皇子的时候,也不没见有谁会和自家老爹这般说话。
不愧是写出惊世骇俗策论的小子,这表达思想都和别人不同。
“为先,那你和朕说说,你又收集了哪些信息?又形成了哪些数据?”
杨为先闻言,点了点头,略做思考后道:“皇上,臣这段时间巡视山东各地,结合臣所在曹州情况,整理了一份山东户口田亩数据,皇上且听。
山东布政司,田亩七十五万四千三百二十一顷六十二亩,户八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五百四十三万一千八百七十六。
夏税,麦七十七万六千二百九十七石,绢二万五千八百三十二匹。
秋粮,米一百八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石。”
“慢。”永乐大帝伸手打断,看向一旁的小鼻涕。
“马云,帮朕把去年户部的账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