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君臣对话(1 / 1)
不多时,小鼻涕也就是太监马云,从一旁的书房拿来了账册。
永乐大帝接上账册,直接就开始确认山东布政司田亩、税粮、户口信息。
说巧也不巧,这账册记录的数据,与刚才杨为先所说的相差无几。
对此,永乐大帝耐人寻味的看着杨为先,整整得有半刻钟。
正当别人都等不及的时候,他摸着胡须笑道:“为先,继续说你收集的数据。”
“臣遵旨。”杨为先躬身应下继续道,“臣以刚才所说数据,做细化分析。
取整,平均每户八十八亩,人均接近十四亩。
按民亩税算,一亩三升三合五勺,约五斤。
一亩地每年交秋粮夏税,合十斤。
以山东各地田亩肥力,有亩产五十斤,有亩产百斤,更有甚者可亩产二百斤。
取中间值亩产百斤,以一年种米麦辅豆棉等农作物,约总产可达二百斤。
若以人均十四亩地,年收获可达两千八百斤,去秋粮夏税和其它税,可余约两千五百斤。
按照正常成年男子,在需要劳作的情况下,若不补充肉蛋等营养物质,每日需消耗两斤粮。
而一年下来,那就是七百三十斤,若是算上柴米油盐酱醋茶、人情往来等,需耗一千一百斤。
若按照年余近十七石粮,对一人来说,完全是可过上温饱生活。
但,这些都是理论计算。
若以实际来看,可能会遇到天气环境变化,导致田亩减产,甚至绝收,而这般情况,理想化可能人余粮有十二石五斗。
而天气环境,又是变化莫测,产生的影响难以预料,地方官员若有所作为,可能会保证余粮在十石,也能足以安稳生活。
综合以上理论分析,山东各地老百姓应该是可过上温饱生活。
可若是考虑人为因素影响,人均田亩会更少,亩产会更低,一系列影响下,那余粮就不一定有十石,甚至连满足基本三石粮都没。
而当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如白莲教这等反贼就会层出不穷。”
当他一口气说完,已经汗流浃背,呼吸都有些急促。
这倒不是因为累的,而是此时周围带有丝丝冷意,前方坐在龙椅上的永乐大帝双眼圆瞪盯着他。
但凡是明白人,都不会觉得他这些数据分析是介绍老百姓收入水平。
只要仔细体会,都能看的出来,这是在暗指大明赋税、土地兼并、地方贪腐,还有战争等问题。
就这些言外之意,对永乐大帝来说,怎么可能会听不出来。
所以,永乐大帝盯着他好久,随着账册大力一拍御案:“杨为先,告诉朕,是谁让你做的这些事。”
杨为先闻言,立马躬身拱手回道:“回皇上,未有人让臣这样做,这是臣自己所做。”
“哼!”永乐大帝再次大力一拍桌子,“好啊,你杨为先真是好啊,很有胆识。”
杨为先淡淡回了一句:“为君分忧,乃臣之本分。”
“哈哈哈!”永乐大帝抚须大笑,“不愧是你杨为先,真是与众不同。
继续说你的对策,让朕看看你是怎么让山东、黄淮地区繁荣昌盛起来。”
“谢皇上。”
杨为先略微调整情绪,站着身子缓缓道:“自永嘉南渡后,吾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来到唐宋时期,江南繁荣与中原不相上下。
而宋高宗定都临安,同时北方大地被蒙元破坏,直接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完成南移,自此江南超越中原。
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财者食之原,故治国之要,必先养民。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民富则国强,民弱则国危。
而只以农业,民难以富,概因粮价要稳。
所以要民富,要国强,则应以农业为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实现农业立国,工业强国,商业富国,教育兴国,此建设理念。
对此,臣认为江南富饶天下,遥遥领先中原,可从三方面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
农业方面,论田亩数量,单以河南一省耕地就与江南相当。
所以真正弱的是亩产出,但这与天气环境、肥力有关,难以改变。
可若是大力开荒中原之地,用耕地数量优势也是能超过江南。
但要让中原农业发展,不可避免的就是要发展水利,治理黄河、淮河。
所以,农业方面,中原要超过江南,则需要一定时间。
手工业和商业,两者则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虽说商人逐利,但却得不说的是商人让老百姓种的粮茶、抓的鱼虾、采摘瓜果、织的布、制造的陶瓷等等流动起来。
而这能流动到各地,老百姓也就能赚钱,有人购买,就产生了商税,就能充实国库。
故而,手工业和商业,是能让地方老百姓,在农闲时赚钱的重要行业。
所以,江南之地为何能富饶天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有四大行业,粮、纺织、茶、瓷器。
就这四大行业,带动了酿酒、染料、冶炼、船工、马夫等,大大小小小无数产业链。
而中原之地,要在工商业赶超,就不能还是老样子,与其他地区发展同样行业。
必须要推动一个新型产业链出来,打破商业壁垒,才能繁荣昌盛,成为吾大明农工商经济中心。”
杨为先一口气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言论,累了个够呛,那是口干舌燥,直咽口水。
听完这些新颖观点,永乐大帝龙颜大悦,大手一挥:“赏茶,马云,赶紧给这小子倒杯茶。”
“是是,臣这就做。”
小鼻涕回过神来,连忙动手泡了杯茶,恭敬的端到杨为先面前。
说实话,这事小鼻涕都很少做,多少年以来,也只有几位勋贵重臣享受过。
见状,杨为先可没摆谱,也是恭敬的道声谢,接上茶品了起来。
这茶一入口,不得不说,不愧是极品,帝王享受的就是好。
永乐大帝看着他的样子,抚须笑着:“为先,你这最近是不是又制出啥新鲜物。”
杨为先对于永乐大帝能猜出自己的想法,已经不见怪了,毕竟人家手里有锦衣卫这样的探子,有些信息还是瞒不了。
“皇上英明,臣是制出了一些新品。”
“甚好,赶紧拿过来给朕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