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手握巨资,富可敌国(1 / 1)

加入書籤

有句名言说的很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就如此时王父、张父等颍商,以及徽商、浙商、苏商等人,为了抢夺了售卖区域,那可是打的头破血流。

但这个头破血流,倒不是真的头破血流,实在是上面太过于激烈,就差动手。

但凡感觉自己能行的,都争着抢着在武昌府、太原府、九江府、南昌府、吉安府、兖州府、开封府、济南府等地售卖。

没办法,苏州、松江、杭州、应天等地是大明数一数二的繁华之地,谁看着会不眼热,谁不想去那做生意。

可这得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

这实力不够,也就只能抢剩下次一点的繁华州府。

而这都一窝蜂来抢,狼多肉少,自然肯定就吵了起来。

对于这帮富商巨贾,拿个一二万两银子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不管抢不抢的到,面子不能丢。

这都不愿意丢面子,那自然就是他报个价,他也跟着出个更高的价。

喊到最后,这原本九江府香水售卖权只用九千两,硬生生被提高到了一万三千两。

看起来这喊的价格高了,四海公司就赚的更多。

但实际上分析,有利有弊,扰乱市场价格,肯定是带来的坏处多。

为了避免这些富商巨贾扰乱市场,杨为先只能站出来以权压人,强硬介入售卖权分配一事。

不管是谁,银子有再多也好,想把白糖、香水、玻璃三门生意都做了,那就只能拿下一府或一州售卖权。

想多做几个地区的生意,那就必须三门生意至少舍去一门。

这样要求定下,众富商巨贾就只能取舍,做不到一人独吃。

要不然想做大,就只能几个人一起合作,拿下几个繁华府州。

再加上,杨正对大明一京十五省治下府和直隶州售卖权,重新组合了下,分成一百八十八个售卖区。

所以,有着杨为先这样安排,近五百富商巨贾,都参与进了生意。

这每个人都能跟着获利,自然也愿意卖杨为先个面子,互相利益交换。

就比如说王父、张父等颍商,拿下了汝宁府、归德府、庐州府、徐州,这四个直属府州,以及凤阳府西边颍州、寿州、宿州。

而曹州商人这边,则是拿下了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东昌府,以及兖州府运河西边济宁州、曹州等州县。

总的来看,获益最大的自然是颍商和曹商。

毕竟是拿下了京杭运河、黄河、淮河,这周边几处还算繁华的府州。

而且距离曹州这个生产地又近,运输售卖也方便,可以说未来市场很可观。

不管怎么说,四海公司第一次经销商大会,举办的还是非常好的。

这售卖权是分配好了,可最后数据汇总倒是一件麻烦事。

主要涉及到的钱粮太多,一点差错不能出。

对于这件事,杨为先一点都不敢懈怠。

不仅把四海公司聘请的十几位账房先生全组织了起来,还专门从曹州衙门、山东布政使司衙门征调了十几位户房吏员。

尽管有近三十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还是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数据统计出来。

看着手中这张统计表,杨为先那是压力甚大。

虽说早就预计这次弄来的钱粮不少,可这亲眼看到统计出来的数据,还是相当吓人的。

有着应天府那位商人带头捐粮,带着这一帮富商巨贾,总共捐出了一百五十六万七千八百石。

虽说这些粮,有大米小麦,也有糯米、大豆、粟米等粗粮,可这只要能让人填饱肚子,谁管是啥粮。

一百五十多万石,真的太多了。

都快有山东一年税粮一半,大明赋税二十分之一。

光看这些粮可能还不吓人,可要是再算上白糖生意授权费近十万两,玻璃一百多万两,香水一百三十多万两,就很恐怖了。

全部加起来,整整两百五十六万七千八百两白银,一百五十六万七千八百石粮食。

换算起来那就是八九百万石粮食,都快有大明全年赋税三分之一了。

这笔财富握在手上,说句富可敌国,都不为过。

所以,看着手上这份统计表,杨为先很紧张,思索一番后,看向一旁的二叔。

“二叔,麻烦你去和大家说下,这筹集好钱粮,先别急着送来,等等......等六月初一,再安排人送到曹州或者济宁。”

“行,二叔明白,我这去和大家说下。”

“好,辛苦二叔,我这边也得安排人和皇上通知下。”

看着自家侄子紧张的样子,二叔也知事情重大,点了点头:“嗯......这事要重视,咱叔侄俩分开行动。”

“好。”

杨为先送走二叔后,一点都不敢耽误,连忙走回书房摊开纸笔开始写奏折。

这笔资金数量太过庞大,稳妥起见,还是要上报永乐大帝。

以杨为先的身份,使用驿站三百里传递奏折还是没问题的。

当几天后,永乐大帝收到这份绝密奏折后,也被吓了一跳,一时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想了半天后,他还是让小鼻涕把杨荣、金幼孜、夏元吉、朱瞻基四人喊到武英殿。

四人看到这份绝密奏折,也被惊的不知该如何说话了。

虽说都多多少少知道四海公司这件事,可这亲眼看到数据,还是不敢相信。

永乐大帝看着四人惊讶的样子,淡淡问道:“你们觉得这笔钱粮该如何处理?”

四人闻言,思索片刻,互相对视了下后,朱瞻基站了出来。

“皇上,如今山东灾荒严重,百姓困苦不堪,而杨知州身为山东父母官,不辞辛苦筹备到这笔钱粮,实属不易。

杨知州当时曾在朝堂说过,朝廷在救助山东时也应该带动发展,正应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臣以为这笔钱粮不能全部充实国库,应先拿出一部分施救山东百姓。”

听到自己这好圣孙建言,永乐大帝抚须笑了笑,但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杨荣、金幼孜、夏元吉三人。

“你们怎么看?”

见状,身为内阁大学士,也是和杨为先关系比较好的杨荣、金幼孜二人,想了想一同站了出来。

“皇上,这笔钱粮是杨为先以四海公司名义筹备而来,要如何使用,臣不适合参与。”

“臣附议,这事臣不适合参与,还请皇上决断。”

永乐大帝闻言,嗯了一声,然后看向一旁的夏元吉:“作为户部尚书,你有什么想法?”

看到只剩下自己没说,还被指明自己户部尚书身份,夏元吉没好气的看了杨荣、金幼孜二人一眼,暗骂了句老狐狸。

然后整理了下衣袍,拱手站了出来:“皇上,这几年修整运河、黄河,加上河南、山西、山东赈灾,户部已拨出近三百万石税粮。

所剩存余,仅够朝廷开支,若要操办其他大事,只能提前预支。

臣斗胆谏言,请皇上把杨知州筹备的这笔钱粮,留下一部分以备军资。

剩余钱粮,按照皇太孙殿下所言,留给山东布政司和杨知州支配,施救山东百姓。”

听完他回答,永乐大帝嗯了一声,微微点了点头,抚须思索一番后说道。

“那就传旨杨为先,从这笔钱粮中,取出二十万两银和二十万石粮,平均分成两笔,以供四海公司建设和充入曹州库仓。

再取出三十万两银,五十万石粮,由杨为先调配,山东布政使司协助,以供救助山东百姓。

再取出一百万两充入内库,其余剩余钱粮全部充入户部以供河南、山西赈灾,修整运河。

此事,太孙主管,杨荣、金幼孜、夏元吉佐之,监之务周,毋得有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